白婷 楊芬芬
關鍵詞林業工程;苗木培育;移植技術
苗木的培育和移植是林業工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由于林業工程的特殊性,在相關工作的具體推進階段,對相關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有著較高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愈發重視生態和環保,對林業工程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為了提高林業工程建設質量,無論在造林,還是苗木培育階段,相關單位和工作人員都有必要強化對各個環節的保障和優化,提升苗木成活率和育苗成功率。
1苗木培育技術
1.1科學選擇育苗地點
在實施林業工程育苗的前期階段,相關單位首先要注重對育苗地點的選擇。只有在與苗木種子特性相契合的區域內實施育苗工作,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苗木成活率。因此,相關人員必須充分掌握苗木特性,并以此為依據,選擇育苗基地,確保選擇的育苗基地科學合理。
不同苗木類型對實際生存環境的需求有極大差異。有些苗木適合生存在氣候條件相對濕潤、水分含量相對較高的土壤條件下;有些苗木適宜生長在相對干旱的氣候環境下。相關人員要有效判斷當前特定區域是否適合種植特定的苗木,充分考慮多方面多影響因素,保障苗木種植后健康地存活。
此外,在推進育苗工作階段,相關人員也要全面掌握和篩選土壤狀況,防止土壤存在問題而對苗木健康構成不利影響。以實際的苗木培育為例,針對華北落葉松等適宜生活在寒冷干燥氣候環境下的苗木進行培育時,相關人員可從華北落葉松的實際生存需求入手,選擇海拔在1200~1800m的緩坡上進行種植。同時,由于該樹種喜好偏酸性的土壤環境,有必要針對相關地區土壤的酸堿性進行分析,促進華北落葉松培育、種植成功。
1.2科學處理種子
種子是苗木培育的關鍵影響因素。為了提升苗木培育和種植成功率,相關人員除了要對育苗基地進行科學選擇外,對種子的科學選擇和處理也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在種子選擇階段,相關人員尤其要注意對母樹的選擇。健康強壯的母樹提供的樹種品質相對更高,母樹選擇階段應對此類母樹進行充分考慮,獲取優質的樹種。其次,完成母樹選擇后,相關人員還要考量和篩選母樹性狀、種子外表等多個因素,保證育苗的整體質量。最后,樹種選擇完成后,還要對種子進行初步處理工作,即消毒、清理和淘洗等,確保種子獲得比較良好的發芽條件,同時,記錄發芽期間種子的發芽狀況,掌握當前種子的具體發芽率,避免發芽率過低對林業工程建設的推進造成影響。以實際種子處理為例,處理華北落葉松種子要在恰當的時間節點進行。一般在早春階段,利用草簾等覆蓋物對種子進行覆蓋,給種子保溫,避免凍傷、凍死。冰雪融化后,要對華北落葉松種子進行消毒工作,可用0.6%高錳酸鉀溶液對樹種進行浸泡消毒,消毒時間2h左右,完成浸泡后進行晾曬,根據實際情況適量灑水,提高種子發芽率。
1.3專業化播種
為了提高播種成功率,相關人員要精準把握種子下播時機、溫度、水分等條件,提高播種質量和專業化水平。首先,把握播種時機。相關人員要對區域內的氣候變化特征形成有效的認知,根據具體的氣候特征劃定適合播種的時間區間,嚴格監控和記錄該區域內的氣候變化,明確適合播種的時間節點。同時,為了避免天氣變化對播種計劃產生不利影響,相關人員還要關注天氣預報的相關數據,有效確定播種時間。其次,溫度的控制對種子的生長發育具有決定性影響。相關人員要科學合理地采用措施控制溫度,如高溫干旱時要適當進行灌溉、覆蓋物遮蔽,避免高溫威脅種子健康;氣溫相對較低時可對種子施加有機肥,利用有機肥發酵產生的熱量幫助種子維持生長溫度。最后,在播種過程中還要控制土壤水分,特別是大風、高溫天氣使土壤水分蒸發較快時,相關人員要根據種子的生長規律、生長階段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灌溉,維持土壤中的水分。
2移植造林技術
2.1有效把控植株移植時期
完成苗木育種工作后,相關人員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苗木移植上。在實際的移植造林過程中,具體的影響因素與苗木育種階段類似,工作人員要準確把握植株移植時間,提高苗木成活率。一般苗木移植在春季進行比較利于植株成活和生長。但由于我國南北緯度跨度較大,各地在實際移植工作中要全面把握區域內的氣候變化,在恰當時機完成苗木移植,保證成活率。
以我國北方為例,由于北方地區早春階段冰雪尚未融化,氣溫較為寒冷,在早春階段實施苗木移植會極大地威脅苗木的正常成活,因此,北方地區的苗木移植可以選擇在3-5月,待冰雪完全融化、氣溫回暖之后進行。且這個階段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相對較高,也比較適合幼弱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相較于北方地區,南方氣候條件整體較好,部分地區處于亞熱帶季風或熱帶氣候區,水熱條件得天獨厚,苗木移植工作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期進行。盡管南方地區整體條件優良,為了進一步提升植株成活率,相關人員還要重視具體的時間節點選擇,例如中午氣溫相對較高、水分蒸發較快,在這個時間段進行移植容易導致植株難以成活,可以將移植時間確定在清晨或傍晚,氣溫相對較低,空氣濕度大,土壤中水分充足,利于苗木生長發育。
2.2規范苗木種植規格
為了保證苗木成活率,相關人員還要進一步規范苗木移植規格,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詳細規劃,確保移植工作順利開展。不同苗木植株在移植過程中對具體規格的要求是有一定差異的,如果忽視這些差異,容易導致苗木移植后難以存活。例如,小型喬木移植規格通常為40cm左右,體型較為巨大的苗木移植規格則需提升到120cm左右,可結合工程的具體設計和狀況靈活調整苗木移植規格,增強苗木與造林工程之間的契合程度。工作人員要全面把控當前造林工程的整體規模,建立健全種植規格管理體系,促進造林工程的有序開展,實現造林目標。
2.3完善移植后的管理和養護工作
完成苗木移植工作后,相關工作人員要完善苗木管理和養護工作,提升苗木健康狀況,保證苗木長期生長。
首先,水肥管理。對苗木進行灌溉前,工作人員要注意天氣的變化,根據天氣情況完成灌溉工作,如雨量較為豐沛的時間段內可適當減少灌溉次數,避免土壤水分過分充足影響植株生長;降水量較少的時間段內或長期無降水、氣溫較高的情況下,要在以往基礎上增加灌溉次數,并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灌溉。施肥是促進苗木生長的重要手段,相關施肥工作要在苗木完成移栽后約6個月進行,可使用尿素、復合肥等。
其次,從清除雜草、擴穴、追肥等方面加強林場管理。雜草會與苗木競爭土壤中的養分,在林場管理過程中要定期清除雜草,降低雜草的危害,一般每年2~3次。苗木逐步生長后,可以通過擴穴拓展苗木根系的生長空間,提升苗木生長能力。可以在移栽后以5~6年1次的頻率進行擴穴。為了保證苗木生長所需的養分,可以在夏季以每年1~2次的頻率對苗木進行追肥。
最后,病蟲害是威脅苗木健康的重要因素。相關人員和單位應注意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不斷優化林地管理,改善樹木生長條件,從而增強樹木抗病蟲害能力。
3結語
苗木的選種、育種和播種等環節均是影響林業工程建設的關鍵因素,相關單位和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把握具體條件,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苗木培育和移植等工作,推進造林工程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