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佐縣
作者系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調研室主任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碳“峰中”目標)的發展目標為新形勢下能源結構轉型樹立了方向和標桿。這一目標的提出激勵能源行業以更加堅定的信心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碳排放“峰中”目標問世后,政策和市場調整將有效拉升天然氣需求。天然氣作為清潔低碳能源,在當前至2030年排放峰值節點的這一特殊時期將發揮重要影響。
碳“峰中”目標提出后,煤炭替代重新受到熱議。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中占比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煤炭行業盡管可以通過潔凈煤生產和相關工藝降低碳排放水平,但改善一次能源結構,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法。
因此,實現“峰中”目標自然少不了煤炭替代這一環節。2018年中國碳排放量達到101億噸,其中煤炭生產和生活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為72.5億噸。石油、天然氣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分別為15億噸和5.3億噸,水泥生產和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為7.5億噸。分析數據可以發現,與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的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92%,其中煤炭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占到70%。
首先是發展氣電成為煤炭替代重中之重。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較高,主要用于電力生產。近年煤炭用于電力、熱力比例一直維持在90%上下。去煤的重點是去煤電,替代電源是氣電、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核電。
就現階段及近中期各電源比較方面看,氣電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供應穩定以及技術成熟??稍偕茉窗l電雖然經過若干年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成本快速下降,但目前存在的儲能技術短板對其穩定性供應有重大制約;核電雖然保持了穩定發展,但反對核電的聲音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
總體看來,天然氣發電有綜合優勢,目前天然氣發電在國內的“短板”主要是氣價較高導致發電經濟性不高,需要依賴電價補貼。政府和企業一直在積極想辦法降低天然氣發電成本。

2020年年初以來天然氣改革聚焦“降價”這一核心環節,大用戶直供、管網運銷分離都不同程度指向降低大用戶用氣價格及成本。若再考慮未來近氣源地區建廠省去運輸成本以及發展熱電聯產項目,氣電項目成本壓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從消費需求端看,國家提出的經濟新發展格局應該有利于氣電消費。雙循環格局形成之后國內經濟運行需要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有相對穩定的終端電力用戶,屆時氣電產供儲銷各環節相對暢通。
和工業用戶用氣相對分散特點相比,氣電用戶用氣規模較大且集中,在天然氣終端應用領域具有需求規模比較優勢。國內氣電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等經濟發達地區,若氣價進一步合理,發展氣電將在替代煤炭、降低排放方面有顯著作為。
其次是煤改氣節奏將在碳“峰中”目標推動下穩定及適度加快。工業是天然氣消費大戶,工業燃料形式的天然氣消費按照目前的數據統計,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40%左右。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近年煤炭用于工業燃料的規模在顯著下降,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天然氣。
疫情發生之后,我國海外出口貿易受到極大程度的抑制,國內出口行業生產用氣量也因此受到影響。今后隨著出口轉內銷以及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創建,隨著碳“峰中”目標驅動下國內碳市場逐漸完善以及碳稅制度逐漸實施,天然氣消費在工業領域的增長將再次出現。
從提升發展質量角度看,天然氣作為燃料用于金屬冶煉、設備儀器制造等諸多領域,既可提升產品質量,也可減少污染物排放,是通過煤改氣實現減排目標的重點領域。居民與商業用氣需求相對穩定且具有增長空間。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在過去數十年取得重要進展,目前城市化水平大約在60%左右。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預計還有10%-20%的增長空間。目前居民用氣人口4.5億,大城市人口已基本實現居民生活用氣全覆蓋。居民及商業用氣對氣價的敏感性較低,具有較高的承受能力。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持續推進,居民生活用氣規模預計會保持持續上升,商業用氣也將保持水漲船高態勢?;ぜ敖煌ㄓ脷馀c石油需求存在一定的關聯,化工用氣可以替代石油化工用油,天然氣交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成品油及燃料油。碳“峰中”目標推動下,化工與交通用氣預計會保持一定程度增長。目前天然氣利用政策放寬以及低硫船燃政策規定實施一定程度上會助推上述兩個領域的天然氣需求增長。
碳“峰中”目標出臺后,有關推動天然氣消費的政策力度預計將持續加大,因地制宜利用天然氣成為天然氣消費主基調。近期中央已經釋放出基于碳“峰中”目標的碳稅及碳交易市場建設的信號,計劃制定國家碳排放峰值行動方案。不久前出臺的天然氣市場化定價方案實施進程預計加快。天然氣門站價格預計很快放開。
國家管網公司資產整合力度持續加大,隨著全國一張網的形成以及管輸定價限制政策落實的逐漸到位,天然氣門站政府定價正在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政策執行一貫性方面看,碳稅政策及碳交易市場建設步調加快可以看作是之前利好天然氣剛需政策的延續,是具有更廣泛影響的天然氣開發利用政策。碳稅和碳交易政策執行后,天然氣發電、天然氣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的成本劣勢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相應的競爭力自然也會提升。

供應充分以及價格合理是天然氣得以大面積推廣的充分必要條件。從辯證角度看,疫情沖擊能源市場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創造這個條件。全球各類能源消費在疫情期間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能源買方市場格局得到進一步強化。
買方市場格局在一定程度強化了能源行業之間的競爭。由于疫情削弱了經濟增長動能,消費者在較長的經濟恢復時期無力支付較高的能源價格,加上能源供應多元化格局形成,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能源已經多元,使得能源生產者面前不得不面對低價格。作為能源行業決策者,若在這一時期不主動作為,不推進低成本供應政策,其市場份額很快會被其他競爭中所瓜分。
具體到天然氣,未來究竟是過渡能源還是終極能源,很大程度上要看自身在今天的表現,看自身在后疫情時期的表現。因此,在能源多元化時代來臨的形勢下,天然氣市場供應不會因為疫情而大幅萎縮,未來低成本供應是常態。
近期卡塔爾等天然氣大國尋求海外資本加盟本國天然氣開發就是例子,天然氣資源國供給側改革的步伐已經開啟。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能源轉型關鍵時期、大力推進煤改氣以及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的能源需求大國而言,天然氣市場的利好變化有助于中國更加從容地執行天然氣生產和開發利用政策,以實現宏偉的低碳發展目標。
基于以上判斷,未來天然氣在中國的需求增長基本無懸念。碳排放“峰中”目標在新冠疫情后提出相當于在天然氣消費認識問題上“撥亂反正”,消除分歧,讓行業和各級政府決策者推動能源轉型的目標更加明確,意志更加堅定。綜合國內外形勢判斷,當前至2030年這一特殊時期,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將保持穩定快速增長,這一時期應該是天然氣在國內發展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