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日娜
(新疆和靜縣東歸烏蘭牧騎隊,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300)
因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的不同,使得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民族文化,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各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民族舞蹈,反映著該民族的人文風俗、審美情緒等。蒙古族是我國人口眾多,且擁有深厚文化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而蒙古族舞蹈則是蒙古族文化藝術思想、生活習性等的重要體現。通過了解蒙古族舞蹈的表演風格,可有效提高人們對蒙古族舞蹈藝術美的認知。同時,了解蒙古族舞蹈表演的藝術風格,對領略蒙古族的歷史文化發展、認識蒙古族的群體性格特征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蒙古族舞蹈作為一種特定社會環境中形成的生活生產方式,其實現了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有機融合。蒙古族如同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游牧民族一樣,是馬背上的民族,并以畜牧生活為主。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隨性的生活使蒙古族兒女形成了熱情、勇敢、豪爽的民族性格,這些民族性格促使蒙古族舞蹈表現出明顯的熱情奔放的特征,比如,在蒙古族舞蹈中,女性經常會做翻轉手腕、抖動肩膀等舞蹈動作,以此表現出蒙古族姑娘熱情豁達的性格特征;而男性舞蹈則給人以灑脫、豪邁的感覺,以此也表現出蒙古族男性豪放坦蕩的性格特征。另外,蒙古族舞蹈的形成還與蒙古族的審美風格息息相關。在蒙古族舞蹈中大量模仿飛禽走獸的舞蹈,諸如《勇士頓踏》等。因為蒙古族過去生產力不足,生產極為不穩定,所以蒙古族表現出十分強烈的敬畏生命、英雄主義等民族精神。在蒙古族漫長發展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生長在草原森林,并要進行不斷的長途遷徙,面對大自然時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所以蒙古族認為生活都應得到呵護。
在蒙古族舞蹈中,有對各種飛禽走獸的模仿,舞蹈充分結合蒙古族的生活形態及人們的思想情感,基于對中國古典舞形態、韻律、情趣的有力吸納,融合了民族對山川、雄鷹圖騰的崇拜,所以通過蒙古族舞蹈,可隨處見到表演者身體各部位的相互協作,其中既可能身體某一部位的表現,也可能是身體整體的協調舞蹈,融合表現出蒙古族舞蹈熱情、舒展、奔放等特征。蒙古族舞蹈表演動作的藝術風格重要表現在它的律動、步伐方面。比如,“劃圓”即為蒙古族舞蹈動律的一項主要特征。通常而言,舞蹈表演者可通過平步、碎步進行劃圓,除此之外,通過腕、肩、臂等身體部分也可進行劃圓,而這在蒙古族舞蹈中是尤為多見的。上述動律可充分展現蒙古族剛毅、矯健、端莊的性格特征,及有效演繹舞蹈的風格特征,而該部分舞蹈元素都是通過蒙古族日常生活勞動進行挖掘的。在自然環境中,一些生物在某些特定的瞬間往往可喚起人們的精氣神,人們也會有意識地對這些瞬間進行模仿。蒙古族舞蹈中上肢、手臂的動作形成便源自對雄鷹展翅、鴻雁高飛等的模仿。所以,蒙古族舞蹈的動作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之感。比如,“馬步”即為蒙古族舞蹈中十分常見的一個動作,是模仿馬所形成的一個舞蹈動作,因為馬是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工具,所以他們用馬步來表現馬的功能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馬步涉及多種不同的變化,而蒙古族舞蹈的節奏則與駿馬奔馳的節奏相統一,此類富有象征意蘊的舞蹈動作也深得人們的青睞。
舞蹈與音樂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通過舞蹈的演繹可實現對音樂內容的表現,而在音樂伴奏下,可使舞者通過充分地通過舞蹈表達自身情感,進而贏得受眾的內心共鳴。蒙古族能歌善舞,除去舞蹈表演動作獨具特色以外,音樂也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以蒙古族民歌《鴻雁》為例,《鴻雁》的歌詞充分表達了蒙古族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同時歌曲旋律渾厚悠揚,散發出強烈的草原氣息。蒙古族舞蹈表演伴奏樂熱情豪邁、節奏明快,音樂宏大,調式以羽調為主,通過對散板的廣泛應用,以期讓蒙古族“以天為蓋,以地為廬”的生活環境的意境得到充分展現。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音色清晰、明亮,在表現旋律時,給人以豪邁深遠的感受,在結合柔臂舞蹈動作,可迅速讓人領略到鴻雁在空中盤旋的場景,有著濃厚蒙古族特色的音樂與舞蹈的相結合,使各自顯得更具表現力。此外,蒙古族舞蹈伴奏樂十分熱衷于對民族、草原、母親等的歌頌,以此不僅讓蒙古族舞蹈顯得更有“目的性”,還可讓人感受到蒙古族對生命、自然的禮贊。比如在蒙古族歌舞《牧歌》中,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悠揚的伴奏樂下載歌載舞,通過其中的舞姿與旋律,不僅可感受到表演者對美好愛情、美好未來的向往,還可感受到蒙古族對游牧生活、對草原的無比熱愛。
綜上所述,蒙古族舞蹈是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因為形成背景、表演場合、表現內容等的不同,蒙古族舞蹈可展現出各不相同的表演藝術風格。在了解、欣賞蒙古族舞蹈過程中,應當以對蒙古族舞蹈背景環境的有效認識為重要前提,以此方可建立起對蒙古族舞蹈的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