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仙 覃琪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互聯網+”時代是以大數據、云計算、通信網絡、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并以人工智能、新硬件應用為代表的互聯網應用的新常態。從“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到把互聯網+計劃提上人們生活的日程,如表1來表示,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首次提及的“互聯網+”思路可以促使傳統行業煥發生機;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正式提出“互聯網+”概念,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對傳統產業而言是換代升級;國務院總理對于“互聯網+”的重視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互聯網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性地位已獲得政府認可,表明互聯網作為最新信息技術的代表之一,可以促進傳統行業發展,體現產業的升級換代。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已逐漸進入“互聯網+”時代。于是,“互聯網+”引起國內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成了名行各業研究的熱點。圖書館作為支持師生學習和學術研究的場所,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從讀者需求出發,提高讀者的滿意度,是高校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實踐課題。本文主要從信息多元化服務模式出發探討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路徑,以期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表1 “互聯網+”概念提出歷程
高校及高等教育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不斷深入影響下,無論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巨大改變。作為高校文獻信息中心的教學保障機構,圖書館也順應時代發展,充分熟知和掌握“互聯網+”的巨大優勢并借助這一全新的服務模式和平臺發揮積極的創新作用?!盎ヂ摼W+”就是利用新技術融合互聯網與不同行業,形成新的領域和新生態,學習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除了固定的場所如教室、圖書館外,還可以通過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打破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與“互聯網+”密切結合,更是給圖書館的發展帶來生機。2015年7月,浙江圖書館發布了《浙江省公共圖書館 “互聯網+”行動計劃》,拉開了“互聯網+圖書館”行動計劃的帷幕,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技術提升圖書館的服務。通過網絡搜索法在CNKI數據庫以主題為“互聯網+”包含“圖書館”作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出的文獻和數量顯示,圖書館界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轉型創新服務已有持續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主要集中在頂層設計、空間改造、服務平臺、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素養教育、圖書館人才培養等方面。在上海市圖書館學會的年會報告上提到“現今數字化時代,圖書館發展的趨勢主要有三大塊:一是走向明確;二是轉型為要;三是布局未來”,并在2017年安徽省高校圖工委舉辦的圖書情報專業技術人員暑期高級研討班再次提到并展開說明,為圖書館轉型與創新發展指明了路徑與方向。還有許多學者也做了“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創新研究,例如,薛輝從應用新技、完善服務體系、搭建新網絡平臺,跨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進自獲取信息服務的對策和建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環境的特點,結合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分別從信息資源、服務群體和服務方式、圖書薦購以及圖書館人才資源等方面創新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內容進行展開研究。
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服務的環境、信息的描述和傳遞的方式不斷演進。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的機構也要適應這一環境的變化,積極采用新的服務技術開展服務創新,推動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轉型發展。
“互聯網+”環境下,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信息服務的場所也不只限于實地場館,并不認為圖書館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而更加關注的是提供信息的時效性。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達98.3%以上。高校用戶對紙質文獻資源保持需求的同時,對電子資源的需求日益凸顯,主要包括: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全文數據庫、錄音影像制品、網絡資源等。用戶需求的領域向多學科拓展,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交叉學科。面對用戶的多樣性需求,促使圖書館加大資源建設和整合的力度,對于重點院校來說,資金相對充足,資源方面較豐富,一般的院校多數時候資金相對缺乏,除了評估、專項建設時期,可以增置信息資源外,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續訂為主。我校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在資金不足的情況,努力創造條件迎合讀者的需要和心理。主要表現如下:
1.整合現有的資源,并借助不同載體呈現給讀者。例如對特藏部現有的有關地方志的圖書、少數民族圖書等尤其是孤本圖書進行數字化,并整理成冊編好目錄存檔,變成另外一種新模式,供讀者查閱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2.依托現有的資源,充分利網絡資源。例如可以把google 學術、百度學術、OA資源、MOOC資源納入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范圍中。
3.借助多元出版模式,更多更快獲取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數字出版模式增強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開放性。
4.發揮學科館員作用,向用戶推送學科網絡資源。例如推送“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www.ilab-x.com”,實時推介“學堂在線”“好大學”“中國大學 MOOC”等 MOOC平臺中與學期相對應的課程。通過多方資源融合,構建平臺,引導學生做信息的有心人,鼓勵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根據高校圖書館的要求及職能部門,服務群體可以分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和校外群體。不同的用戶自身的經歷、成長環境、教育、文化、個人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影響,對信息提供方式和內容都有不同要求。隨著時代的變化,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也必須跟著變化。除了需要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組織、信息檢索等基礎信息服務,更需要網絡化信息服務?!盎ヂ摼W+”環境為群體的個性化服務提供了便捷通道。不同群體的服務內容及方式主要有:
1.學生群體
學生群體是高校圖書館最大的群體,近幾年學生群體的流失,除了數字化網絡信息的蓬勃發展外,圖書館服務方式陳舊落后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對于學生群體,我們可以用創意性的線上線下活動吸引學生。盡可能地把更多資源展示給用戶,用戶自獲取信息也變成多元化途徑。另外在學生讀者的活動中,從實際出發,進一步細分讀者,比如新生、老生,男生、女生,活動需要接地氣,更需要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2.教師群體
高校教師群體主要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圖書情報資料進行教學和科研活動,他們對信息的需求有自身專業的特點。例如教師在科研工作方面信息的需求是需要獲取最新科技信息,包括國內外的有關最新研究資料,以保證自身研究內容的先進性和應用價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除了傳統的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科技查新等之外,還可以利用機構知識庫及分析系統融入科研服務中。另外,我們還成立學科服務團隊,與對口院系進行定期聯系,把相關資源推送、收集反饋信息,并進行分析、評價、整合,以期幫助讀者找到學科的新知識、新動向。
3.校外群體
基于互聯網的圖書館聯盟,降低了社會用戶的訪問門檻,只要是協作或聯盟網訪問的聯盟圖書館,可以不同程度的獲取所需要的知識?!盎ヂ摼W+”環境下,除了傳統的訂閱、咨詢平臺等渠道獲得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獲得各館推送的信息,多元化的服務渠道和服務方式更為便捷。圖書館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為高校的社會化服務提供盡可能的幫助。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圖書薦購渠道越來越多。為了提高文獻資源采購質量,我校圖書館的圖書采訪形式在傳統薦購方式基礎上進行了拓寬。具體表現有:
1.繼承傳統的薦購方式。傳統的薦購方式雖然陳舊,也仍受到部分老師的認可。主要以紙質目錄加手工傳遞為途徑;
(1)電話薦購;
(2)郵件薦購;
(3)QQ或微信公眾號薦購;
(4)短信薦購;
(5)圖書館自動化管理集成系統(OPAC自帶的薦購模塊),例如本校圖書館主頁上的個人書齋中的“推薦圖書”功能模塊;
(6)書商開發的圖書薦購系統。
隨著網絡化技術的發展,薦購系統的交互功能和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操作更加簡單便捷,贏得讀者用戶的歡迎。讀者的積極參與為圖書館圖書資源的采訪計劃提供了一定依據,同時也體現了讀者需要首位的信息服務模式。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減輕圖書管理員的工作量,提高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效率。同時,對圖書管理員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新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不僅僅局限于整理工作,解答讀者,協助他們去查找等等之外,還要進行“嵌入教學”“參考咨詢”“科研服務”等項目,這些信息服務大多是本館的館員兼任的。“嵌入教學”時,圖書館員與專任教師積極合作,使得信息素養教學與專業教學相融合。參考咨詢服務時,除了知識查找、信息反饋之外,更希望開展知識融合服務、決策咨詢服務、定題跟蹤服務等高層次業務??蒲蟹諘r,圖書館員能力與用戶需求匹配至關重要。大數據環境下,對數據操作的難度加大,需要對數據進行挖掘和提煉,就要求圖書管理員既要有數據處理技術又要多學科背景的綜合性人才??傊?,為了更好地去幫助讀者解決一些專業上的問題,進行智慧服務,圖書管理員應該利用可以利用的時間,自我進行充電。
“互聯網+”環境下,我校圖書館及時應用新技術,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務模式,體現圖書館自身發展與滿足用戶需求。但是,圖書館信息服務任重道遠,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交流,以期達到“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