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華,吳勇姿,范利萍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廣西 桂林 541001)
有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新生兒中有較多的聽力障礙的患兒,甚至會造成患兒的智力及語言發育[1],再加之新生兒難以表達自身的狀態,家長也極易忽略新生兒的聽力問題。對聽力障礙的患者開展早期的篩查,采取適宜的干預,可使患兒抓住適宜的語言發展最佳時期,促使語言與智力的發展[2]。但新生兒的聽力檢查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篩查技術,在篩查過程中護理配合極為重要。為此,本文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護理措施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搜索2019年1月~12月本院接診的3255例新生兒,男嬰1722例,女嬰1533例,剖宮產976例,自然分娩2279例,出生胎齡2~4天,平均(2.28±0.31)天,1800~2500g者311例,>2500g者2944例。
1.2.1 檢查方法
對新生兒使用篩查型耳聲發射儀(丹麥爾聽美-耳酷靈)進行雙耳探查,在新生兒安靜狀態下進行檢測。該儀器使用統計的方式對OAE信號進行檢測[3]。當測試順利通過時,屏幕顯示通過;若未尋找到峰值,顯示未通過,未通過的患兒,可在出生42日內進行復查,若兩次均未通過,于三個月內在本院行 ABR檢查確診并干預。
1.2.2 護理方法
1.2.2.1 儀器與檢查室準備
準備好耳聲發射儀的所需物品,為保障聽力篩查的準確度與可靠性,對儀器進行定期的檢測與保養[4]。耳塞均為一次性物品,使用完畢后集中消毒,滅菌干燥后備用,保證探頭內無異物造成阻塞。防止因設備故障與保養不當造成的檢測結果偏差。本院聽力篩查是下產科病房內進行,選擇相對安靜的環境,環境噪聲低于45dB,維持適宜的合適溫度與濕度(24~26℃、55~65%)。
1.2.2.2 新生兒的準備
給新生兒洗澡后進行安撫(操作1h前),更換尿不濕,喂奶后以合適的姿勢抱其入睡,詳細核對新生兒的床號、住院號、性別、母親姓名等,對其外耳道進行檢查,是否存在耵聹與皮質,若有可使用專用棉簽進行清理。聽力篩查的新生兒需處于安靜或睡眠狀態下,新生兒側躺在懷中,輕拉耳廓使其耳道變直,暴露外耳道,清理新生兒耳道中的分泌物。保障其呼吸頻率穩定,降低肢體運動,造成內源性噪音。選擇適宜的耳塞,緩緩放入外耳道,形成密閉腔。若新生兒出現哭鬧或擺頭的狀態,不可繼續開展測試;檢查過程中,及時觀察新生兒的臉色、呼吸狀態等。
1.2.2.3 安撫新生兒
在開展聽力篩查時,新生兒處于淺睡眠,當耳塞進而耳道時新生兒就醒,導致測試中斷,為此在進行測試時需輕撫新生兒頭部,安撫其情緒;若新生兒吃奶聲較小,也可配合喂奶進行測試;針對外耳道濕疹的新生兒,可治療后開展篩查。
3255例新生兒接受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初篩率為98.40%,未通過522例,未通過率為16.04%;42日內復查466例通過,通過率89.27%,56例患兒均未通過篩查,三個月內在本院行ABR檢測,51例患兒存在聽力輕中度損失,5例患兒存在聽力重度損失。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通過耳聲發射,瞬態誘發耳聲發射通常指耳蝸受到外界短時間脈沖刺激后,經潛伏期后釋放出的聲頻能量[5]。屬于一種無創、迅速的檢查方式,往往可在5~10min間完成。該技術具有較強的敏感度、客觀性;在測試結果為通過時,證實測試者的聽力小于30dBHL,對語言學習不造成影響[6],為此,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在歐美等較為發達的國家,耳聲發射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文研究發現,56例患兒均未通過篩查,三個月內行ABR檢測,51例患兒存在聽力輕中度損失,5例患兒存在聽力重度損失。證實TEOAE較為客觀、敏感度較高,可作為常規聽力篩查分方式。
在進行聽力篩查前,需對新生兒的耳道進行合理的保護,在新生兒娩出時將其耳道中羊水及時清理干凈;在給新生兒洗澡時,避免耳道進水,即便是耳道不慎進水,也要立即使用無菌棉棒進行擦拭干凈。針對篩查完畢后陽性反應的新生兒,需耐心的給予新生兒家屬安慰與解釋,并叮囑其進行定期的復查,聽力篩查需產婦的積極配合才可順利開展,需詳細使產婦及其家屬了解到假陽性的意義與復查的必要性,有效提升聽力篩查的質量,可早期發現聽力失常的患兒,對其開展早期干預,保障患兒的語言與智力發展。
總而言之,耳聲發射是一種較為客觀、敏感度較高的聽力篩查,能有效的提升篩查質量,再加以適宜護理配合,患兒家長接受度更高,保障患兒在相對安靜的狀態下接受檢測,使檢查結果可信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