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盼,彭傳香
(江蘇省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現階段,四肢創傷十分普遍,這類患者在出現肢體創傷后,大多都會出現組織缺損,使得骨骼、血管等發生外露,需要接受游離皮瓣移植手術以促進創面得到修復。對于股前外側皮瓣而言,其更易進行切取,且血管蒂較長,已經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但是,在手術結束后,較易引發血管危象,為此,怎樣預防血管危象的出現對患者各項肢體功能盡早得到康復十分關鍵[1]。文章由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擇選出我院收入的20例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移植修復下肢軟組織缺損病例,現在總結如下:
由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擇選出我院收入的20例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移植修復下肢軟組織缺損病例,參照不相同的干預方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觀察組,而其中,對對照組共10例患者施予常規性護理,對觀察組共10例患者施予皮瓣按摩法聯合預見性護理。在對照組中,男患共6例、女患共4例;年齡:均值(42.0±7.7)歲。在觀察組中,男患共7例、女患共3例;年齡:均值(40.5±7.5)歲。通過比較2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后發現差異不明顯,可對比,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性護理,告訴患者手術有關的方法、所需注意的各項事項等;對患者給予更多的激勵、撫慰,提升患者對抗疾病的自信心。
觀察組:醫護人員在對皮瓣進行清潔后,借助無菌止血鉗夾起無菌棉球,并蘸取溫的無菌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按摩。在實施操作期間,醫護人員應把止血鉗與皮瓣間呈現出45°的角度,把皮瓣遠端當作按摩的起始點,順血管蒂總體的走向來回多次進行按摩。在進行按摩期間,按壓深度在皮瓣出現3mm-5mm的下陷后為宜。在手術結束的2h后實施按摩,單次進行15min,間隔2h實施1次,直至手術結束的72h后。
并進行預見性護理:
(1)心理開導:護理人員應更多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并對其施予激勵、撫慰,讓其能夠借助更為放松的心態來接受各項護理、治療,提升對抗疾病的自信心。
(2)環境方面:術中,護理人員應把手術室的濕度設定成50%,溫度設定成25℃。術后,在冬天應對皮瓣進行保暖,使用60w-100w的烤燈對皮瓣進行照射;在夏天應防止患者直接對著空調而引發血管痙攣。減少患者親屬探視總次數、各類人員走動總次數,讓病房隨時維持干凈、舒適的環境。
(3)疼痛方面:對一般疼痛,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施予非甾體類鎮痛藥物,對較難忍受的疼痛,可以對患者施予靜脈鎮痛類藥物。
(4)體位方面: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制動,處于絕對臥床的狀態下共7d-10d,輔助患者處于屈髖位,并抬升其患肢,讓靜脈得到回流;同時,定期輔助患者進行翻身,防止皮瓣長時間被壓迫。
(5)營養方面:護理人員應給患者施予飽含維生素、蛋白質類食物,以提升其抵抗能力、代謝能力,讓組織盡早得到愈合;告訴患者嚴禁吃過油、過辣類食物,還應多喝水,以減少血液總的粘稠度,降低血管危象的出現。
評估并對比2組患者血管危象的總發生率。
研究涉及的數據一律用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n]表示2組的本次血管危象的總發生率,P<0.05表明具有意義。
對于血管危象的總發生率,觀察組0.0%(0/10)較對照組40.0%(4/10)更低(x2=5.0000,P<0.05=0.0253)。
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移植在臨床中可以被應用到對下肢所出現的軟組織缺損進行修復,其是手足顯微外科中十分普遍的自體移植手術,但是,在這一手術結束后,較易引發血管危象。皮瓣按摩法具有無創性,在實施皮瓣按摩后,可以增快皮下組織中的氣血運行,提升皮下局部細胞所具有的免疫功能;同時,還可以增快皮瓣總的血流速度,提升血液循環,讓淋巴液得到回流,減少血栓、血管危象的發生[2]。預見性護理是十分高效且科學的護理方法,其要求護理人員應全方位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對極有可能出現的潛在性風險進行預測,參照風險評估最終的結果,開展更具主動性、預見性的護理;預見性護理借助心理、疼痛、環境、體位等方面的護理,以清除出患者所出現的各類負性情緒,并給予更為舒適且適宜的住院環境,同時,輔助患者處于恰當的體位下,并給予鎮痛類藥物以減少疼痛,這些對策都可以提升患者的總依從性,讓患者更為主動且積極地對各項護理、治療進行配合。在把以上兩類方法聯合后,能夠發揮出協同作用,促進患者盡早得到康復。在本次研究中,在干預后,對于血管危象的總發生率,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由此證實了,皮瓣按摩法聯合預見性護理對于血管危象的總發生率具有十分良好的改善效果、價值。
綜上,皮瓣按摩法聯合預見性護理對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移植修復下肢組織缺損患者能夠發揮出更為良好的作用,在臨床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