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萍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醫院護理部,江蘇 常州 213300)
臨床較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是糖尿病(DM),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遷延難愈及并發癥多等特點,患病后常有多飲多食、高血糖及消瘦等癥狀表現,據不完全統計,此病在我國發病率為11.6%,病情加重損害全身大小血管、神經,影響患者心腦腎等臟器,影響日常生活。康金碩[1]學者認為,傳統護理的重點是口頭宣教、病情監測及用藥指導等,忽視個體差異性、療效單一,未獲得患者青睞,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行個性化自我護理管理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2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110例DM患者,隨機分兩組各55例,觀察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19~75歲,平均(52.36±5.94)歲;病程1~8年,平均4.48±1.36年;對照組:男女比例是31:24,年齡20~76歲,平均52.48±5.82歲;病程1~9年,平均4.59±1.27年。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行病情監測、用藥指導及口頭宣教等。
觀察組:對照組基礎+個性化自我護理管理,①護理措施:(1)生活指導,叮囑患者養成規律性膳食、保持營養均衡,待病情穩定,定期實行康復鍛煉,改善肢體功能、緩解不適,且心理情緒較差者,主動與其交流溝通,普及疾病誘因、治療流程及注意事項等,重建信心、提高依從性;(2)康復鍛煉,待患者并且病情穩定,予以鼓勵、安慰及支持,協助其下床活動,根據患者心肺功能、體重制定運動計劃,老年群體選擇散步、打太極等運動強度較低的活動,運動時監測心率,結合實際,循序漸進的鍛煉,調整運動強度、振幅于合理范圍,提高康復效果;(3)血糖監測,叮囑患者每日空腹時、餐后2 h各監測1次血糖,待胰島素劑量調整適當,每隔1~2 d監測1次餐后2 h血糖,服用降糖藥者,每隔2~3 d檢查1次血糖,嚴格按規范監測血糖,根據血糖波動調整膳食計劃,有異常及時匯報醫師處理。(尿糖去掉,按規范監測血糖,對照觀察多長時間沒有寫)②并發癥預防:(1)酮癥酸中毒,與胰島素使用不當、創傷及手術等因素有關,若患者有口渴、腹痛、嗜睡及呼吸加快等現象,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延誤最佳治愈疾病時機;(2)糖尿病足,此病因周圍神經病變與外周血管疾病合并過高引起的機械壓力,誘導足部軟組織與骨關節系統破壞,形成畸形,進而引起一系列足部問題,因此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尤為重要,出院后叮囑患者保持足部衛生,水溫不宜比下肢體表溫度較高,預防燙傷引起感染化膿、皮膚破潰,叮囑其鞋襪合腳、不宜過松或過緊,盡量穿戴軟底皮鞋、禁忌赤腳行走,若有甲溝炎、骨刺及雞眼等現象,及時到院治療,避免未嚴格消毒引起細菌感染、導致壞疽;(3)低血糖,輕者有出汗、心慌及軟弱無力等表現,發病時立即服用水果汁、葡萄糖等含糖飲料,若有言語障礙、昏迷及意識障礙者,予以靜脈補充。
自我管理行為:參照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2](SDSCA),涉及飲食合理、規律運動、血糖監測及科學用藥等,各維度評分范圍0~5分,得分越高越好。
并發癥:統計兩組發生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足及低血糖的例數。
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自我管理行為)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以率表示,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飲食合理4.75±1.18分、規律運動4.59±0.61分、血糖監測4.67±1.23分,科學用藥4.68±1.34分;對照組分別是4.12±1.15分、4.02±1.18分、3.92±1.16分、3.89±1.12分,t=2.8356,3.1823,3.2898,3.3547,觀察組SDSCA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糖尿病足1例1.81%;低血糖1例1.81%;未發生酮癥酸中毒,并發癥率5.45%;對照組糖尿病足2例3.63%;低血糖4例7.27%;酮癥酸中毒2例3.63%;并發癥率14.54%,x2=3.9600,P=0.0465,觀察組并發癥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是臨床較常見病癥,發病率較高,其作為慢性終身疾病,若控制不良則誘發諸多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陳紅[3]學者認為,早期實行針對性治療、護理尤為重要。
本研究示:觀察組SDSCA值較對照組高;并發癥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個性化自我管理能改善患者預后,其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實處,提供全面護理服務,具以下優勢:
(1)從心理、膳食及運動等方面護理,予以心理疏導能穩定患者情緒、消除顧慮,列舉既往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例,重建信心、提高依從性,且定期康復鍛煉能促進疾病轉歸、改善肢體功能,定期監測血糖值,控制血糖波動于正常范圍,有效控制病情;(2)做好并發癥預防能使疾病得到正確治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預后效果,達到遠期療效作用、安全可靠,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DM患者行個性化自我管理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發癥幾率,改善預后,具臨床可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