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可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土地制度作為國家的基本制度,與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有著緊密聯系。不僅2019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刪去了許多阻礙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規定,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也提出了要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法律和規定的不斷完善中,國家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提出了創新試點、明確流轉要求、明確流轉范圍、維護正當權利等基本要求。隨著全國33個試點工作的展開,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的藍圖也隨著法律政策完善和各種創新實踐徐徐鋪開。據統計,截至2018年3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812宗,總價款183億元,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也讓社會和政府對入市流轉土地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作為時代和制度的產物,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經營的模式也深刻影響著農村的生產形態和治理生態。基于吸取土地經營模式歷史變遷中的經驗和教訓,國家統籌推進建設用地入市流轉工作,在33個試點中高效運行土地流轉入市并收獲一定成果,但其中也不免出現許多問題。
作為博弈決策者的政府和農村組織在關于經營性土地入市流轉問題上,會根據掌握的市場信息和己方狀態能力,在交易過程中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土地交易決策。由于立場不同、雙方掌握的信息不同,雙方之間的矛盾會影響其決策,其中雙方存在的明顯矛盾之一是收益分配問題。現實中由于土地入市收益分配并非是簡單的基于產權參與的分配,更是涉及到土地增值等眾多因素。其次,入市流轉對國家財政有一定的沖擊,加之流轉體系的構建需要政府參與、政府投資對入市有一定影響等,政府難以完全作為“袖手旁觀的第三者”。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收益分配問題被認為是影響最大、矛盾最集中的核心問題之一(陳紅霞,2017)。從試點過程可見,在收益分配的復雜關系下,入市流轉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內的重構已悄然開始。
隨著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的重構,國家政府更加立志于建設統一的流轉市場和相關制度機制,但由于難以避免的信息不透明性,導致入市流轉交易雙方難以通過合理渠道獲得交易所需要的信息,這不僅會造成入市土地數據不明確不可靠、流轉價格不穩定等結果,降低土地流轉效率,甚至由于利益驅使導致不合法不合理現象如違法占用、胡亂開發、產權不明、物權平等保護原則被破壞或是造成信息安全問題,這讓政府不得不更加重視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制度規范和監督工作。
農村地形復雜難以在市場中形成統一的交易和開發規劃,以及一些商家為了謀取利益進行私下土地租賃交易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種種問題透露出,隨著用地入市流轉的進行,政府從土地所有者逐漸向公共管理者轉變,其管理 監督的責任越來越大。
類比于分布式的公共賬本,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公開透明、全程留痕且可以追溯等特點,基于區塊鏈技術下的土地流轉機制,更能構建一個信用合作機制,使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公開透明,保障入市用地數據真實可靠,區塊鏈“分布式”的特點實現了點對點的記錄,可以讓土地入市流轉交易“全體見證””如實記錄”,不僅信息公開有效,也可以省去許多繁瑣的信息證明流程,簡化入市過程,加快流轉效率。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問題來源之一便是交易雙方的不信任而提升了交易風險,而區塊鏈技術正是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建設“共識機制“等彌和流轉過程中多方的信任鴻溝,也使農村集體組織、有關的交易商家、政府等多方面進行信任協作,實現土地節點信息共享,降低入市流轉的溝通成本和信任風險。
無需第三方的全程介入,也為政府對流轉交易多方的監督管理搭建了更加方便高效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機制體系的完善。
由于區塊鏈技術屬于早期發展階段,其商業化仍不成熟,必然面臨一定的問題。王新剛和田志遠(2019)認為區塊鏈所具備的經典特性與現實需求結合必將對現有產業格局、社會生活形態產生一定沖擊。區塊鏈的不成熟可能使入市流轉交易多方對其接受程度較低,其監督管理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