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富
(玉林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汽車維修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我國的汽車行業也是全國行業中的重要部分,這對于學校的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國職業學校汽車維修專業在人才的培養和教學改革模式上,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技術型人才是我國教學中的主要目標,所以要培養專業性人才改變教學模式,才能使汽車維修行業不斷發展。
在職業學院汽車維修專業的教學中,學校更想培養的是具有實踐性的專業技術人才。但是,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生對于教學中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不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不夠充分,所以職業學院的汽車維修專業的人才在學校主要是專業性比較強,都是為了學習專業類的技術,學校也不太重視學生學習文化理論知識,學生經過長期的專業性培養,會對文化課的知識了解不夠充分。
對于目前的汽車維修專業的現狀來說,這個專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于培養人才的需求。而很多的人由于對汽車維修專業的不了解,認為這個專業參加工作之后就是一個比較苦力的工作,導致了很多人才的流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于教學改革的懈怠,很多學生的文化課理論知識不扎實,再加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設定的目標和要求過高,課程設置的不夠合理,導致很多學生心生厭倦,不愿意去學或者認為要求太高而達不到所以就干脆放棄了,所以到最后只能學習一些表面的知識,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刻,無法跟自己所學專業相融合[1]。
教師在汽車維修專業的文化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缺乏對汽車維修專業的教學理念。所以教師選擇材料的時候沒有可選性,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只能按部就班的教學,不能給學生找到重點內容,也不能將自身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教學課程中,課堂知識的整合度不夠。比如教師在講解一些專業性的汽車維修課程時,未能將理論知識與汽車維修相關的知識有效的整合到一起,知識內在聯系不足。這就導致教育課程內容與實際性技術課程對不上,學生對于理論基礎掌握不充足,對于以后的學習汽車維修專業技術難度也會增大,長期以來就會影響到各方面的學習。
要想多元化發展汽車維修專業,就要對人才陪養和教學方法有新模式的改革。創新是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追求的,在以往的汽車維修專業的教學模式中,都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專業理論知識,這樣就會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操作,學生無法將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結合到一起,使自己的專業性技術得不到發展。所以我們就要改變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找尋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果在講解某些專業性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際的操作,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讓學生能更容易記住。多開展一些實踐類的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消化所學的知識,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講課,每個同學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更好參與進來,也可以舉辦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投身到汽車維修的行業中,設身處地的了解未來的工作[2]。
校內實訓是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往往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學生會因為自己的知識面或者其他的原因,導致在實際操作中不敢動手或者是不知道從何入手。所以,教師通過和學校領導溝通可以在校內專門設立一個專業平臺,建立校內基地,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加入到實踐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起到重視作用。當學習課程結束后,自己選擇是留在企業中參加工作還是想繼續再學習知識充實自己,這樣可以使學生提前感受到自己未來的工作,還能多了解一下汽車維修專業的行情,改變部分人的看法,從實際工作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學生通過校內實習和日常工作的滲透,能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了解到整個行業的運營程度以及各種各種產品的加工等問題,能夠保證學生進入到某企業中,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崗位,就能很快投入到工作當中。學生通過在實習工作中來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操作,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在校內實習過程中得到鍛煉之后,面對工作崗位上才能從容不迫,這也是在為以后做鋪墊[3]。
學生學習上的好壞,最直接因素就是教師。一個汽車維修職業學校的教師不但要有專業性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和良好的素質。高素質技能的教師對于學生來說能有效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所以應加強對教師的訓練,使校內教師的理論知識體系逐漸提高,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發展和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兩者結合,更有利于以后的發展。
隨著各行各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汽車維修專業的技術型人才緊缺。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需要對汽車維修專業進行人才的培養與教學改革,加快汽車維修技術人才的培養,才能使汽車維修行業得到有效發展。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的文化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為社會培養更多理論實踐能力的人才,推動汽修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