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
現代社會工業化迅猛發展,工作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加上現代人追求享樂主義生活方式,不僅導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還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今天的許多健康及疾病問題,本質上是生態與進化問題。現代生活方式不符合人體的機能,是引起疾病(心臟病、癌癥和肥胖等文明病)的重要原因的主要成因[1]。
Richard Dawkins(1976)在《自私的基因》一書提出,自然選擇的方向并不是把我們塑造得最健康,而是讓基因繁衍成功。最適應環境的個體(“最適者”)雖然遺傳物質在進化過程中傳遞能力強(包括繁殖和存活能力),但并不一定是最健康的、壽命最長的[2]。
生態學中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是生物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全部過程,是物種在生長、分化、生殖、休眠和遷移等各種過程的整體格局。因為有機體在一定時間內所獲得的能量是有限的,能量不可能同時和等量地用于生長、生殖、維持消耗、存儲、修復、抵抗等各種生命過程,投入抵抗不利環境(如逃避天敵)的能量太多就會影響對生殖的投入[3]。可見,各種生命過程之間有彼此抵觸的利害關系。生物體必須在不同生活史組分之間(比如生存和繁殖)進行“權衡”,即由某一生命過程所獲得的好處,要以減少對另一生命過程的投入為代價[4]。
生活史對策(life history strategy)是生物在生存斗爭中獲得的生存對策,是生活史的各種成分或整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性響應。例如,為了適應進化,生物進化出了越來越大而復雜的大腦,腦的能量消耗也越來越大。而且,在人類進化歷程中,個體間交往的增加促進了社會腦的發育,也使得人腦對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源自西方文化傳統的現代醫學缺乏生態健康觀,局部治療,對抗性治療,忽視人體自愈力,治標不治本,難以解決與生態進化有關的健康問題[5]。區別于現代西方醫學體系,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幾千年漫長的與疾病抗爭過程中,逐步發展出“治未病”的獨特保健理論體系。例如,以追求健康長壽為宗旨的道家提出“逆反成仙”,即人要逆轉生死,以求長生不老,蘊含豐富的生態學智慧。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不斷突顯,我國傳統佛道養生術的現代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藏醫藥浴法”2018年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然而,由于佛道的宗教性質,其養生方法被長期忽略,限制了其研究和應用。在20世紀30年代,道教最有影響的人物陳攖寧倡導內丹仙學獨立,把養生功效顯著的內丹從道家獨立出來[6]。20世紀80年代以來,甘肅著名中醫專家李少波教授從內丹中提取出一部分形成“真氣運行法”,經過科學的療效驗證并進行推廣[7]。近年來,以美國麻省大學醫學教授卡巴金為首的研究者,把正念從佛教修行方法中分離出來,脫去了其宗教教義,使其變成有科學實證功效的心身保健方法。
在兩千年的文明進程中,佛道文化形成具有進化生態學智慧的生活史對策。
2.1 禁欲與節欲 佛教不主張在生殖上消耗能量,認為凡夫無不為淫欲所驅遣,深受其苦。佛教通過“四念處”等修行方法來禁欲,即如實觀察,在后期指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對治“常、樂、我、凈”——眾生貪嗔癡與煩惱的根源。
為了減少欲望導致的心理與行動上的能量消耗,佛家還通過戒律來禁欲,佛教徒不近女色,不婚不育,把用于生殖的能量補充到個體生命健康長壽上。為斷“身、口、意”一切惡業,佛家在日常行為規范上有嚴格詳盡的規定。小乘有“五戒”、“八戒”等;“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在五戒外另加:臥高廣大床、花鬘瓔珞及歌舞戲樂、過中不食;大乘有“十重禁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嗔、謗三寶)[8]。
道教也不主張在生殖上消耗太多能量。除了房中術研究減少生殖能量外,道家內丹有男丹修煉“降白虎”還精補腦、馬陰藏相;女丹修煉“斬赤龍”斷絕月經,縮小乳房。道教經典《斬龍經》云:“自來陰陽乾坤判,男女修持略分班,男降白虎時照管,女修赤龍莫等閑”[9]。男子修丹由精化氣,女子修丹由血化氣,把用于生殖的能量節省出來以補充到個體生命健康上,這是一般內丹修習者健康長壽的原因。具體來說,女丹修煉時關注的中丹田是胸腺所在位置。研究發現,胸腺的退化是個體衰老的主要生物學標志。胸腺的退化與性腺發育相伴隨。年老、精神緊張、疾病、營養不良等因素會引起胸腺細胞的衰退,從而使胸腺激素的活性減弱[10]。道家女丹修煉時關注中丹田,可能引氣血到胸腺所在位置,從而刺激胸腺的再次生長。
不同于佛家的禁欲,道家強調節制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不為名利所累,以節約生活能量,避免為煩事所累。《道德經》里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見素報樸,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等等,這些內容都體現了少私寡欲的思想。
2.2 素食與辟谷 佛家倡導素食,不食葷腥,反對殺生。道家主張飲食有節,清淡適量。南朝梁代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指出:“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又曰:“體欲常勞,食欲常少,體勞無極,食欲無過,去肥濃,節堿酸,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可見,道家十分重視合理飲食。從能量消耗來看,食物的消化吸收是需要能量的,肉食、過多的飲食在消化過程中需要更多消化酶、消化液和能量來消化。
道家甚至有辟谷的養生修煉方法,辟谷又稱卻谷、絕谷、休糧等,最早記載于《莊子·逍遙游》。傳統的辟谷術主要有3種:服氣辟谷(認為人體可從“氣”中獲取生命能量,采取絕食和調整呼吸來維持生命活動);服藥辟谷(雖不吃主食,但補充中草藥等輔食);服水辟谷(在服符水的同時配合存神、行氣、握固、咽津、祝由、飲粥、服餌等養生術)。辟谷能將身體內的代謝廢物(如脂肪)充分利用并排除出去,還能減少消化的能量消耗。
2.3 清靜與靜坐 道家養生提倡清靜,避免應激。應激是指機體在受到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非特異性全身性的反應,人在應激時要消耗大量能量,不僅會引起焦慮、憂郁等大腦皮質功能紊亂癥狀,還可能引起代謝-內分泌、自主神經、免疫功能以及內臟功能失調[11-12]。
《道德經》中有“致虛極,守靜篤”、“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等內容,都強調了靜的思想。靜坐可以令修煉者集中意念、排除妄想以達到收心入靜的效果。
吐納與導引,動靜結合,以柔克剛。《莊子·刻意》中有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道教的吐納通過呼吸氣息的調節改變人體新陳代謝的節奏。導引是我國古代以呼吸運動與肢體運動相結合的一種養生方法,例如五禽戲、太極拳。道家吐納和導引講求心靜氣和,避免過多消耗。
佛家也推崇靜坐,認為靜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禪定是佛家靜坐修行的較高境界,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讓混亂的思緒歸于靜止,專注一境,是靜的極至。《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禪定時,新陳代謝減慢,甚至“氣住脈停”。近年來,正念從佛教修行方法中提取出來,成為一種大眾普適的心理減壓方法。正念的定義是:刻意的、不加評判的、針對當下的注意力(Kabat-Zinn, 1994)。近年來,對正念效果的科學研究方興未艾。正念之所以可達到心理減壓的效果,是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使人避免應激狀態。
據記載,1907年虛云和尚68歲時在泰國龍泉寺講經,一日趺坐,定去九日,忘記講經,哄動泰國京城。此次定后二十幾日,虛云和尚“足生淋痹,始只行動有礙,后則全身如枯木。不能執箸,食要人喂。護法聘中西醫診治,針灸服藥,俱無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見,群醫束手,惟身心泠然,并無痛苦”[13]。可見,入定像動物休眠狀態一樣,能量消耗非常少,只維持身心重要器官的基礎代謝,四肢的營養供應不良導致痹癥。
在自然情況下,生命體可以通過休眠、冬眠等潛生現象來減少能量消耗。休眠是由不良環境條件直接引起的,生命體進入能量消耗最低的狀態。體溫降低,心率減慢,脈搏跳動減弱。當不良環境條件消除時,可恢復較高的新陳代謝速率。
2.4 胎息與皮膚呼吸 胎息,語見《抱樸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即像在母胎之中,不用口和鼻子呼吸,用皮膚呼吸。《云笈七簽》曰:“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握固守一,是名胎息。”內丹修煉到一定程度會出現胎息現象,下丹田、涌泉穴、勞宮穴、百會穴等穴位比其他部位皮膚更易讓人感受到胎息現象。
在動物進化史上,相比于肺呼吸,皮膚呼吸是出現得更早的呼吸方式。原生動物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只能進行皮膚呼吸,通過皮膚和大氣直接進行氣體交換,從進化生態學來看,胎息是從肺呼吸返回到進化更早期的皮膚呼吸狀態,可能這是一種更節省能量的呼吸方式[14]。
總之,傳統養生術使能量分配更傾向于生命的健康長壽而不是基因的繁衍,從應對競爭的高進化狀態返回到人體修復狀態(低進化狀態),從能量高消耗狀態返回到能量低消耗狀態,從而讓個體生命更健康。
心身疾病是一組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由于衰老,老年人的心身疾病更難識別,往往接受的是軀體治療,其心理社會因素很難得到關注。傳統養生術是綠色療法,不打針,不吃藥,沒有不良反應,沒有經濟負擔,心身效果明顯。
與西方提倡體育運動健身(甚至是劇烈運動)相反,傳統養生術不提倡劇烈運動,不以肌肉健壯為美,運動方法以溫和運動為主,適合老年人。這也是傳統養生術中的太極拳等廣受老年人歡迎的原因,一些有心身疾病的老人通過長期習練太極拳獲得心身健康。
老年人適當地節欲、素食、靜坐、正念,能減少能量在生殖、消化、應激與思考等生活史組分的消耗,有益心身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例如,正念自上世紀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減壓與心理治療領域后,其臨床應用研究方興未艾,正念對情緒調節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心理學界的廣泛認同。積極心理學創始人Seligman 將正念作為增進身心愉悅的三大要素之一。針對老年心身疾病病人存在的情緒與行為障礙,可以采用傳統養生術中的正念練習,改善心身疾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