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1)實踐教學改革方面實踐基礎。機械工程系教學研究團隊已做了改革的初步探索,主要有:①以實驗平臺或者競賽形式驅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設計能力;②在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允許學生自主選題,體現創新性[1]。
(2)實踐教學平臺方面實踐基礎。機械工程系現有實踐教學條件較為完善:擁有實驗室15 余間,各種實驗設備數十套。同2000 年以前相比,實驗設備更新率達80%,已基本滿足本系列課程在實踐教學方面的各項要求。
(3)教學管理方面實踐基礎。信息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學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按照“2.5+1.5”的培養模式,將學生層、實踐平臺層和教師層,三層結合,相互融合,打造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平臺[2]。
(4)課程體系方面實踐基礎。機械工程系結合我校辦學特色,重新編寫了機械專業學生開設的所有機械設計系列課程的教學大綱與實驗大綱,為構建新工科要求下的實踐教學體系打下一定基礎。
(1)研究內容。本平臺通過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擬解決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計劃方案實施中所存在的如下問題:①如何構建大學生創新型工程能力培養的高水平綜合實踐平臺,建設區域型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聯合創新平臺。②如何構建新工科要求下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產教融合戰略聯盟機制;③如何彌補現實中實踐教學平臺硬件資源功能缺陷、地域限制和數量限制,構建虛擬實踐教學平臺體系、自創實踐學平臺和線上線下共享實踐平臺,構建高水平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2)工作目標。結合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辦學特色,面向紡織服裝裝備、先進制造等行業第一線,緊緊圍繞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旨在達到以下目標:①構建產教融合的戰略聯盟機制,建設一批區域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聯合創新平臺;②完成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構建,整合相關專業和教育資源,面向多層次人才培養需求,建設更高水平工程實踐教育中心;③對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具體運行與測試;④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的運行狀況考核。
(3)解決的教學問題①通過平臺建設能清晰地讓學生充分了解平臺開發全生命周期環節[3];②通過平臺建設能在拓展實踐訓練中,針對創新開發,實踐平臺以大學生創新基金、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等平臺為驅動,鍛煉學生的平臺運作能力;③通過平臺建設能針對科技競賽,通過機械創新大賽競賽、“互聯網+”大賽等針對性科技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質量和水平,鼓勵和選拔學生參與校企聯合實踐訓練。
(4)擬采取的方法及主要特色。①緊密圍繞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課程體系建設與“學教練用”的實踐教學體系思路方針,構建包括課程配套實驗、專業實踐課程、實踐平臺訓練、校企聯合實踐指導的多維度、立體化創新實踐教學體系。②健全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配套實驗由相關課程教學團隊和課程教學實驗室完成。專業實踐課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在校內完成,將學生分成小組分配給專職教師,實現小批量、高效率的實踐教學;另一部分通過校內、校外實踐基地完成,聯合校企導師指導應用實踐。③打通校企聯合實踐應用的通道,讓學生能夠切實參與企業實踐。在實踐平臺教學體系中,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是基礎,且主要側重于課程實踐,校內外實踐平臺側重于拓展實踐訓練,同時基于資源復用的優化原則,兩者之間也可靈活調配。
(1)本市軟件園區及眾多服裝機械相關企業均為本校協作單位,本平臺可資源共享支持,可以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
(2)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組成員都有一定的平臺研究經驗,有充足的時間保證該平臺的順利進行。
(3)學校對平臺建設提供了相應的專項資金支持。
(4)平臺負責人所學專業和從事教學以來,一直從事機械設計相關專業的教學,并能通過大量資源研究和企業合作開展該平臺的技術研究。
(5)平臺校內實訓條件。已基本完善整個智能制造相關的實訓室,真正意義上實現理論與實際一體化教學。能夠滿足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體驗企業文化的需要。
(6)課程支撐實踐平臺的探索和實踐。學校課程能因材施教,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實踐教學過程體現參與性、啟發性,實踐考試設計科學合理。
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應循序漸進,在相關課程學習及其實訓的基礎上,通過校內外實踐平臺開展實踐訓練是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措施。對于平臺研究團隊,通過平臺的實踐,可以總結如下成果:
(1)構建了產教融合的戰略聯盟機制,建設一批區域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聯合創新平臺。
(2)完成了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構建,整合相關專業和教育資源,面向多層次人才培養需求,建設更高水平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3)對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具體運行與測試。
(4)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的運行狀況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