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健,曲 華
(煙臺毓璜頂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輸血作為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涉及部門廣、人員雜、程序繁等問題,任何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危及其生命[1]。據統計,手術室的輸血量占全院輸血量的三分之二[2],且34.1%嚴重的不良輸血事件發生在手術室[3]。有研究顯示,信息化輸血系統可有效避免不良輸血事件,但血制品種類多、術中記錄不完善、血制品交接工作繁瑣等問題也日益成為信息化輸血系統中急需攻克難題之一[4]。為加強臨床輸血的全程化管理,提高其安全性和規范性,我院于2018年6月開始使用本院研發的信息化輸血系統,其在輸血全程記錄、血制品輸注效率、輸注規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于煙臺毓璜頂醫院行手術治療且術中輸血的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2017年10月—2018年4月行手術治療且應用常規輸血系統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8年6—12月行手術治療且應用信息化輸血系統的4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腹主動脈瘤破裂13例,冠心病18例,風心病9例;手術方式: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術13例,冠脈搭橋術18例,二尖瓣置換術9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腹主動脈瘤破裂13例,冠心病21例,風心病8例;手術方式: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術13例,冠脈搭橋術21例,二尖瓣置換術8例。對照組工作人員:男8名,女32名;職稱:中級職稱29名,初級職稱11名;文化程度:本科 26名,專科 14名;工作年限:3~5年 11名,6~8年 29名。觀察組工作人員:男10名,女32名;職稱:中級職稱30名,初級職稱12名;文化程度:本科26名,專科16名;工作年限:3~5年12名,6~8年30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及工作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術中輸血系統。具體操作流程如下:醫師下達口頭輸血醫囑;巡回護士查看《輸血知情同意書》,并電話通知血庫備血;血庫完成配血后,電話通知手術室取血;領血人員與血庫工作人員做好核對工作,確認無誤后取血;領血人員分別與巡回護士、麻醉醫師核對輸血信息,確認無誤后開始輸血;輸血過程中巡回護士根據輸血進程手工填寫《輸血記錄單》,并在輸血結束后將血袋密封后送至血庫儲存。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信息化輸血系統。該系統整合了HIS系統輸血模塊及PDA系統輸血模塊。其中,HIS系統輸血模塊為本院自主研發,包括用血申請模塊、輸血系統護理模塊和輸血科模塊。PDA系統輸血模塊為臨床常規使用的輸血模塊。2個系統通過對應的接口將輸血模塊嵌入到相關應用程序中,調用、獲取輸血相關信息。信息化輸血系統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①申請用血:手術醫師或麻醉醫師在電腦HIS系統“用血申請”界面提交用血申請,系統自動判斷患者是否上傳《輸血知情同意書》,對于首次輸血患者,系統自動提示醫師開具《交叉配血醫囑審核申請單》;上級醫師在HIS系統“上級審核”界面輸入工號和密碼并簽名、審核,審核完成后系統自動生成《輸血申請單》;輸血科接到電子《輸血申請單》后,開始備血。②確認領血:輸血科完成配血后,手術室電腦HIS系統會彈出“領血通知”,領血人員進入“領血確認”界面,在“患者”框內打鉤,并在“輸血前評估”信息框內錄入患者生命體征、領血人員的工號和密碼,驗證通過后,系統自動打印《領血申請單》。③領血核對:領血人員攜《領血申請單》至輸血科,在輸血科HIS系統“發血確認”界面逐袋掃描血袋上的產品碼和獻血碼,掃描確認無誤后,血袋信息跳至“已確認血袋”列表。④領血交接核對:巡回護士與領血人員進入PDA系統“輸血前核對”界面,并掃描血袋上的獻血碼和產品碼;掃描完成后PDA系統自動顯示血袋信息,確認、核對無誤后,輸入核對者的工號及密碼,顯示“執行成功”的界面后,核對完成。⑤輸血執行前核對:巡回護士與麻醉醫師進入PDA系統“輸血執行”界面,掃描患者腕帶條碼、血袋獻血碼和產品碼,系統自動匹配成功后,巡回護士在“輸血執行”界面填寫輸血前患者的體溫、輸血滴速和輸入途徑,然后輸入麻醉醫師的工號及密碼,系統顯示“執行成功”的界面后,開始輸血。⑥輸血過程的巡視:巡回護士分別在輸血前、輸血15 min、輸血結束時監測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及其他信息,并記錄于PDA系統中。⑦輸血完畢:巡回護士在PDA系統“輸血后”界面,掃描血袋上的獻血碼和產品碼,記錄輸血結束時間及棄血量,并勾選銷毀輸血器數量。⑧血袋回送:在HIS系統“血袋回送”界面勾選已輸注結束的血袋,點擊“回送”按鈕,輸入工號和密碼,完成血袋回送。⑨歸檔 《輸血記錄單》:在HIS系統“歸檔”界面點擊“預覽”自動生成《輸血記錄單》,確認無誤后點擊“歸檔”。⑩補充功能:輸血過程中因誤操作導致信息錄入錯誤時,經護士長核實后,在HIS系統“輸注”界面點擊“輸注修改”,彈出“簽名驗證框”,手工錄入正確信息后,點擊“保存”。
1.3 評價指標 采用 《手術室輸血操作考核標準》進行評價,該標準參照“輸血技術規范”[5]及“密閉式輸血技術”[6]制訂。包括兩部分內容:①申請輸血平均耗時。時間自醫師申請用血開始至血制品開始輸注結束。②輸血前核對規范率,術后血制品交接規范率,《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其中,輸血前核對規范率的評價標準根據工作人員三查八對[7](三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血制品的質量及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八對: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制品種類和劑量)的執行情況,任何一項不符合,即認定為輸血前核對不規范。術后血制品交接規范率評價內容包括5個方面,分別為:血制品種類無誤、血制品數量無遺漏、血制品轉運儲存方式正確、與病區護士核對血制品規范、輸血相關交接欄目填寫完整等,任何一項內容不符合,即認定為術后血制品交接不規范[8]。《輸血記錄單》書寫規范率評價包括18個項目,分別為:成分血種類、輸注量、輸注速度、起止時間、護理觀察情況、詳細記錄發生輸血反應所采取的護理行為及處置結果等,18 項信息內容應全面、準確、無涂改[9-10],任何一項不符合,即認定為《輸血記錄單》填寫不規范。3種規范率分別為符合規范人數占該組人數比例。
1.4 資料收集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2名護士根據《手術室輸血操作考核標準》進行實地跟蹤、評價、考核護士輸血各環節的操作質量,如發現問題立即記錄并告知其改正。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服從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申請輸血平均耗時比較 觀察組申請輸血平均耗時為(13.14±1.60) min,對照組為(19.48±3.25) 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105,P<0.001)。
2.2 輸血規范抽取情況 觀察組、對照組手術室工作人員輸血前符合核對規范率分別為97.62%和92.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17,P=0.574)。觀察組工作人員術后血制品交接規范率95.23%,對照組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5.550,P=0.018)。觀察組手術室工作人員書寫《輸血記錄單》符合規范率97.62%,對照組為5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22.616,P<0.001)。
3.1 信息化輸血系統有利于降低申請輸血平均耗時 患者術中輸血常常比較緊急,在其病情發生變化時,盡可能縮短申請輸血時間,以免延誤搶救。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申請輸血平均耗時較對照組顯著下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張麗等[11]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信息化輸血系統融合了HIS系統的用血申請模塊、輸血系統護理模塊和輸血科模塊及PDA系統的輸血操作模塊,實現了各端口數據之間的快捷共享。②HIS系統設置了自動質控點,提高了輸血申請效率,縮短了輸血申請時間。另外,應用信息化輸血系統還可縮短手術室輸血核對和輸血記錄時間。HIS系統自動提取輸血過程中各重要時間點,減少了手工記錄時間和工作量。
3.2 信息化輸血系統規范了手術室輸血前核對工作及術后血制品交接工作 輸血前核對程序是防止輸血差錯的核心環節[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手術室工作人員輸血前符合核對規范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手術室護士充分認識到輸血核對工作關系到患者的健康和醫療安全,無論是采用信息化手段還是人工核對方式都應嚴格按照要求執行輸血前的核對工作。另外結果顯示,觀察組工作人員術后血制品交接符合規范率為95.23%,對照組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信息化輸血系統實現了輸血全過程監控 ;輸血過程中采集的各節點信息在所有病區輸血系統中均可查詢;病區護士清點剩余血制品數量、查看血制品輸注進程及輸注記錄即可完成交接工作。
3.3 信息化輸血系統有利于提高《輸血記錄單》的規范書寫 信息化輸血系統的實現需嚴格的權限控制和嚴密的業務邏輯,其技術標準、操作流程、自動質控均基于相關規章制度的要求[13]。觀察組采用信息化輸血系統,其《輸血記錄單》書寫完整、規范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輸血信息化系統支持任意時間段輸血信息查詢和檢查,護士長每日對科室輸血記錄單進行集中檢查,及時發現輸血記錄單中存在的問題;《輸血記錄單》錄入有誤時,可通過護士長權限進行修改,修改過程在“權限監控環節”統計與匯總,避免隨意修改輸血信息。
信息化輸血系統在輸血全流程監控、規范輸血記錄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但在大量輸血時,偶因PDA系統信號不穩定會發生血袋掃描失敗的現象,需要應用電腦掃描確認。建議在后續研究中,將進一步探討信息化輸血在手術室應用過程中各種輸血相關數據的統計及分析功能,不斷改進和提升手術室輸血工作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