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凌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鄉村是我國社會結構形式的主要組成部分,鄉村的形成是一個自發、自主的過程,在漫長的時間作用下,演化成一個復雜的“生命”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模式都發展轉變,鄉村人口開始大量流失,村落空心化嚴重,大部分村莊漸漸沒落甚至消失。為了復興鄉村面貌,中央在2013年正式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雖然使鄉村的面貌有所改善,但是建設模式基本模仿城鎮化模式,導致“千村一面”的景象出現,鄉村喪失了自身的復雜性和獨特性。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心,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帶領農民走向更加富裕的生活。鄉村振興是提升鄉居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中國鄉土文化復興的重要措施。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同時注重鄉村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的保持與延續,才能保持鄉村獨特的生命力。
金寨大灣村位于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上游之間。大灣村農民安置點位于原大灣村西側,由于原大灣村村民住宅大部分老舊破損,就地進行整體易地搬遷,原有建筑進行保留,保持村落地域風貌。
大灣村安置點服務的建筑營建從基本單元出發,通過單體類型組合形成多樣化的聚落形態。安置點布置有公共廣場,作為鄰里日常交流活動的場所。安置點規劃人口110人,根據村民各戶家庭成員數量不同和意見需求,設計有三種標準化戶型:五人戶戶型、三人戶戶型、個體戶戶型。五人戶戶型是安置點的主要戶型,面積為140.42㎡,一層包含堂屋、廚房、衛生間和庭院作為公共空間,考慮到老人的生活便利,將老人房也布置在一層,二樓作為私密空間。三人戶戶型面積80.7㎡,一層為公共空間,二層作為居住的私密空間。個體戶戶型數量較少,三戶為一體,共用廚房,加強鄰里之間的互助,增強鄰里關系。
大灣村安置點依山勢而建,體現了皖西村落選址布局對自然山水的尊重,并在村口設置水口,與原大灣村水口相鄰,是對當地人文景觀的傳承,體現了地域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形式結合當地建筑特色,進行傳承與創新,采用坡屋頂的形式,不僅能夠減少屋頂滲漏,也體現了地方特色,并局部利用平屋頂,豐富了建筑造型的層次感。建筑色彩采用白墻灰瓦,屋頂采用灰色油氈瓦,與遠處青山色調相仿。建筑局部結合當地建筑元素馬頭墻和防御射擊孔,形成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延續地域文脈。
水口不僅是皖西聚落的人文景觀的體現,也是生態景觀的重要體現。同時,水口作為對外展示村莊風貌的的重要區域,充分體現村莊的地域性特色,展現村莊自然、生態風光。在大灣村安置點的整體規劃上,水口結合村口綠地配置地方特色植物為主(如毛竹、香樟、桂花等),園路材質的選擇以地方特色料石為主,彰顯鄉村特色,打造鄉村的獨特風格。同時,結合地形地貌,注重保護現有村落格局與環境景觀,強調村落整治與水、林、田間的有機互動和生態保育,大力推廣綠色建筑與生態循環技術,建設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
大灣村農民安置點在規劃建筑設計中尊重大灣村的生態與人文環境,同時積極解決村民的生活需要,在實際建設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提升了生活質量,但是大灣村美麗鄉村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美麗鄉村的公共空間是村民活動、交流的重要場所,是村落的集體記憶,是當地民風民俗以及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的展現。公屋作為皖西傳統村落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村民商議事宜以及舉辦紅白喜事等活動的功能,不僅是村落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村落公共空間的重要代表。大灣村安置點在建設中未考慮到公屋的功能需求,不僅未對該功能進行再現,同時,作為公共場所的汪家大屋也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修繕,處于閑置狀態,不僅對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同時也是集體記憶缺失、村落文化斷層的表現。
景觀環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鄉村景觀更是有別于城市景觀,體現了當地的地域環境與文化,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皖西傳統村落景觀布局中,通常有池塘、溪流,并與綠色景觀匯成一體,形成獨特的鄉村自然風貌。在大灣村安置點的規劃中,考慮到村落風貌的延續,依照傳統村落景觀特征,為大灣村安置點規劃了村口景觀,包括環繞村落的溪流和水塘等,但是在后期項目實際實施過程中,新修溝渠干涸無水,村口水塘被大片草地以及停車場地所代替。建筑周邊的綠化景觀趨于城市化,并且花草過高,無人看護,缺乏美感,大片草坪上雜草較多,已經淹沒原有草皮,略顯雜亂。安置點周圍原有的景觀水塘無圍欄,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河岸并沒有得到完全修理。
現代鄉村旅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休閑方式,有關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形成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村安置點作為精準扶貧的成功案例,并且經由習近平同志兩次走訪,成為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的目標。同時,大灣村也是紅色文化的所在地,是革命老區,并且周邊又有傳統的皖西特色民居以及原始山區景觀面貌,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正是大灣村發展旅游業的契機。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給村民的生活帶來益處,但是,實現大灣村安置點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安置點的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都不能得到較好的滿足,接待能力尚且不足。其次,旅游項目尚未開發成型,現有的旅游基礎比較薄弱,還未能找到自身旅游產業特色,未必能夠達到可持續發展。最后,村落空心化導致主要勞動力外流,村民教育水平也普遍較低,思想觀念薄弱,不能認識到旅游業的本質。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美麗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鄉村振興需要加強文化、生態、產業等方面的共同治理,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同時,保持農村的特色。大灣村安置點在規劃中,能夠深入挖掘村落的文化內涵,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延續村落特色,但是在實際建設中,安置點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大灣村安置點美麗鄉村的建設,應該準確把握自身發展缺陷,加強公共空間的營建,延續村落集體記憶,改善居住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宜居聚落,在此基礎上打破封閉的發展之路,豐富旅游業態結構,加強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自身特色形象,打通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以此實現大灣村安置點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