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霖,朱 婭,丁 斌,李 群*
勤于鉆研做學問,求真務實為土壤——記我國著名土壤學家黃瑞采教授①
金家霖1,朱 婭2,丁 斌1,李 群1*
(1 南京農業大學中華文明研究院,南京 210095;2 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95)
我國著名土壤學家、農業教育家黃瑞采教授終生致力于土壤科學研究及農業教育事業,為中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土壤地理、土壤發生分類、土壤微形態和農田生態等領域進行了長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著意梳理黃瑞采教授的成長成才過程,希望其“寧勞死于工作,不老死于牖下”的一生能感染新一代科學工作者,引領更多的后繼者為中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黃瑞采;土壤學;土壤學教育
黃瑞采,1907年3月10日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父親曾就讀于江蘇省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后曾任南京民辦湖南小學校長、湖南會館管理員、南通等地政府機關公務員[1],因此幼時家境較為殷實。1913年,二次革命時期,6歲的黃瑞采住在西華門附近,圍城期間有一個大炸彈掉在他睡的床邊墻外,雖未爆炸,卻足以讓年幼的他心有余悸,以至于成年后仍不能忘記北洋軍閥的摧殘,小小的心中埋下了從軍報國、拯救百姓的種子。因為父親好讀書,黃家書香氣十分濃厚,黃瑞采從小耳濡目染,對書籍十分感興趣,每到節假日,當別的小朋友出去玩耍的時候,他都自覺地留在家里,翻看書架上的書籍,以至于和他關系好的同學戲稱他像個“老夫子”。
12歲時黃瑞采升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因學費較高,心生退意,然而,愛子心切的母親為不影響其學業,變賣心愛的首飾才勉強為他繳齊一年學費,用黃瑞采的話來說“每次開學便是我的難關。”然而,次年母親就因病去逝。失去母親對他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是黃瑞采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刻苦學習,爭取獎學金來解決學費、生活費問題,為已年逾五十的父親減輕負擔。五四運動中,心懷愛國熱情的黃瑞采看到還有些奸商不顧學生的游行示威和全國商會抵制日貨的聲明,仍私賣日貨想趁機發財時,感到痛心疾首,然而作為一個中學生,黃瑞采深知現在還為祖國作不了什么貢獻,因此十分懊惱。
1924年黃瑞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金陵大學林科學習。1925年,五卅運動掀開反帝高潮,黃瑞采積極響應號召,和150多名同學從金陵大學退學,轉入國立東南大學農學院。1926年,由于父親經商失敗,生計難以維持,懂事的黃瑞采考慮到家庭情況,自愿輟學前往皖北安慶阜陽縣立初級中學擔任理化教員,年末,在革命的召喚下,從小就有從軍夢想的黃瑞采憑著一腔報國熱血前往廣東汕頭,投身于孫中山領導的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歷任炮兵營文書、營教導員等職[2]。期間,黃瑞采對國民黨軍隊的腐敗,如官長吃空額、軍醫報假賬等現象十分不滿,這使他對國民黨大失所望。隨后,國共分裂、大革命的失敗和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傳入,使他深感要實現救國救民的愿望,必須弘揚科學,走“科學救國”之路,故而毅然重返金陵大學求學。
大學畢業后,黃瑞采先后在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和金陵大學農學院任助教,他深感國內能接收到的國外先進科研信息十分匱乏,因而十分想出國留學,將國際前沿思想帶回祖國,然而始終沒有遇到招考留學的機會,直到1935年,渴求知識的黃瑞采只好借助同學和親戚的資助加上自己的存款,自費去美國留學。出國后他先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研究院學習水土保持,后感到與之前所學的課程重復率較高,不利于開拓學科視野,又到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研究院專攻土壤學。1937年獲碩士學位后,得知國內發生七七事變,黃瑞采放棄了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毅然回國,希望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剛剛從美國留學回國的黃瑞采風華正茂,但國難當頭,為了增加糧食生產,支援抗戰,他在成都平原進行了施用化肥和坡地水土保持等實驗,并對川桂陜甘寧青新等省、區進行了土壤利用和土壤資源考察,是我國土壤地理和侵蝕研究的先軀者之一。1939年開始他在成都的金大農場應用土壤沖蝕箱具進行了5 年坡地土壤侵蝕試驗研究,發表《土壤沖蝕田間試驗報告》《雨量、坡度及作物對四川紫粽土之沖蝕試驗》等論文。他與裴保義、黃宗道一起布置了水稻的肥料試驗,連續進行9 a觀察總結,在當時抗日戰爭艱苦環境下,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工作。在最艱難的時光里,黃瑞采用對事業的熱情和對祖國的溫情為中國土壤科學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黃瑞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工作。20世紀50年代,國家貧窮落后,為了迎接經濟建設的大發展,國家組織科技人員調查荒地資源、治理淮河流域和改良利用低產土壤。黃瑞采積極響應號召,足涉東北農區和荒原,考察遼、吉、黑、內蒙古等省區的土壤性狀和利用潛力;調查蘇皖境內黃土崗地的土地利用問題,研究浙江黃巖蜜桔產區的土壤類型和利用現狀等。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并在一系列戰役中連連獲勝。美國政府面對此種不利情況,擬定出NSC91-1號文件,并以聯合國名義對華實行全面禁運,文件中稱“凡是一個士兵可以利用的東西都不許運往中國”,其中包括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天然橡膠[3]。而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地處高緯度寒冷地帶,不具有種植天然橡膠的能力,且他們的合成橡膠工業水平當時還比較低,只有我國華南地區有栽植天然橡膠的可能。1952年,黃瑞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帶領金陵大學林業、土壤及植物專業師生共62人組成“參加華南墾殖工作隊”[4],遠征海南島、雷州半島和云南,考察研究磚紅壤和紅壤的發育與分布規律,調查適宜發展橡膠林種植的土壤資源,并為調查隊編寫《橡膠樹土壤肥料講義》,圓滿地完成了海南島東北片和雷州半島的考察任務,為建立華南橡膠基地、發展我國橡膠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江蘇里下河地區,是江蘇省江北里運河與下河之間的地區,它是由長江、淮河攜泥沙沖積而成的,在地質構造上稱為潟湖,因它四周高、中間低,老百姓形象地稱它為“鍋底洼”。因其地下水位過高,土壤長年浸泡于水中形成了“百畝收百蘿”的一熟漚田,而這種漚田面積在農業合作化之前高達50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5%[5],土壤增產潛力不能發揮,嚴重地限制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歷史上,當地的農民曾進行改旱,但由于種種原因,均以失敗告終,留下了“漚改旱、必討飯”的古訓。
1965年,南京農學院土化系承擔了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變水稻一熟為稻麥兩熟制課題。黃瑞采作為系主任,組織全系力量,以最為有名的“鍋底的鍋底”——蘇北里下河腹部的興化縣(今興化市)為基地,派出骨干教師長期駐點進行技術攻關。發現把一年一熟的漚田改為一年二熟的旱地必須引種綠肥,而蘇北地區當地農民因認為綠肥不能耐寒,不適宜在長江以北生長,因而不曾種植紫云英,土壤中缺乏紫云英根瘤菌。經過幾個月攻堅克難,終于采用接種根瘤菌和壯苗越冬的栽培技術使江南水稻田的優質綠肥紫云英試栽成功。紫云英與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具有共生固氮作用,可把空氣中的游離氮固定下來變成化合態氮[6],提高植株的含氮量,豐富土壤中的氮素,還可以因此減少氮肥施用,降低化學污染。而后使該地區在兩年內迅速推廣了根瘤菌接種技術,出現了紫云英紅花遍野的新貌,成功地將一年只在夏季種植一季水稻的低產漚田改為稻麥兩熟的高產農田,并迅速在全地區推廣。黃瑞采隨即鼓勵將紫云英繼續北移,越過淮河,向淮北新稻區,繼而沿隴海線向西推進至渭河兩岸。
至1970年,紫云英在長江以北的栽培面積擴大至100萬畝以上,500萬畝漚田已全部改良,糧食產量也有大幅增長,1963—1973年,10年間糧食增長率高達88% ~ 225%。如今,“漚田”一詞已成為歷史,里下河地區到處是油菜花香,麥浪滾滾,一派豐收景象,每到春季景色旖旎,更是吸引萬千游客流連忘返。
在土壤科研方面,黃瑞采作為我國土壤科學的奠基人,他視野開闊,善于汲取學界前沿信息,不限于一家之言,善于吸納其精華而自用,為我國早期了解國際學術資訊,拓展學科視野,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我國變性土分布、土壤微形態學及土壤生態學方面都有長期而有效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成果。
20世紀70年代中葉,美國土壤分類法風靡全球。1975年新析出一個名叫Vertisol的土綱,是過去發生分類中沒有的一個類別,我們現在稱之為變性土。這種土壤的黏土礦物以蒙脫石為主,在干濕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有異常顯著的膨脹與收縮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生產[7]。197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編制的世界土壤圖上,將我國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區都劃為了可能的變性土分布區,將我國的某些低地土壤劃為變性土。黃瑞采根據多年積累的淵博知識發現圖中有關中國變性土的地理分布有問題,并認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的劃分,應當尊重我國的意見。當時國內還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并提出自己的見解,1979年,年逾古稀的黃瑞采在國內率先開展變性土的研究工作。黃瑞采指導研究生遠赴東北、海南,輾轉淮河流域和山東高密盆地,又親赴閩東南和雷州半島采樣,歷時半年多,行程數千公里,一共采集形似變性土的土樣十幾個。經過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變性土主要分布在豫、皖、魯、蘇、鄂等省的砂姜黑土地區及瓊、雷、閩東南玄武巖臺地和廣西、云南等地,利用該研究成果編制的中國東部變性土和變性土性土壤的分布圖被FAO/UNESC(1977)1/500萬世界土壤圖中中國變性土所參考,也為《中國土壤系統分類(1987)》中變性土發生分類所引用,一時間還帶動中國變性土研究熱潮,此項成果于1982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世紀60年代初期,意識到土壤微形態學科研究必要性的黃瑞采與其助手一起,在南京農學院籌建土壤微形態研究室。當時正值大躍進之后的3年困難時期,國家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科研經費更是捉襟見肘。黃瑞采為了節省經費,除了從南京林學院購買了兩臺報廢的偏光顯微鏡維修后繼續使用外,其他均是白手起家,他親自與工人師傅一起設計、加工磨片機,并將結余的經費用于派遣研究生赴南京大學、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進修礦物學、晶體光學、巖石學和砂礦物鑒定。
1964年,黃瑞采出席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11屆國際土壤學大會,并在大會上與馬同生共同作了題為“江淮平原幾種土壤的微形態學特征”的報告,在國際上提出了土壤黏粒光性定向的生物學觀點,引起了包括柯比納在內的國際同行們對中國土壤微形態發展的興趣。之后,為及時向國內介紹國際前沿成果,開拓學科視野,1966年黃瑞采組織研究生熊德祥和我國著名教育工作者方明翻譯出版了帕爾費諾娃的俄文版土壤微形態專著《土壤學中礦物學研究》。
為了進一步推動全國土壤微形態研究方面的進展,1979年黃瑞采在《土壤通報》上發表了《現代土壤學分支——土壤微形態學》一文,介紹了土壤微形態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并以范例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柯比納將土壤微形態特征應用于土壤發生學特征的鑒別和制定土壤的自然分類體系的方法[8]。該篇文章的發表,對推動我國土壤微形態學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后,為了縮短與世界的差距,培養后起之秀,20世紀80年代初,黃瑞采克服重重困難引進了熊德祥、丁瑞興等人才,并率先在全國開設了土壤微形態研究生課程。然而,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實驗室儀器設備匱乏,為更準確用于實驗及教學,黃瑞采申請進口了第一臺高值設備——德國蔡司偏光顯微鏡及制片系統,同時添置了德國產Leitz Ⅱ POL-BK型高級偏光顯微鏡、磨片機、切片機、偏光投影儀、自動點計數器等貴重儀器,后又于1986年申請世界銀行貸款購買了南京農業大學首臺大型進口設備—日本Rigaku X射線衍射儀[9],滿足了研究需求。
在之后的十余年里,土壤微形態實驗室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土壤微形態專門知識和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并接受包括國際土壤微形態專業委員會主席,法國國立農學研究所N. Fedoroff教授在內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觀訪問。
19世紀末,蘇聯土壤學鼻祖道庫恰耶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Докучаев)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學說,研究土壤與外在條件的發生學關系,首次揭示了土壤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20世紀40年代,美國土壤學家Hans Jenny把道庫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學說引入生態系統,建立了土壤形成的狀態因子式,是土壤學與生態學結合的又一范例。
20世紀70年代末期,黃瑞采已年過七旬,仍然密切關注著國際上土壤學科新的發展趨勢。1979年,南京農學院剛從揚州遷回衛崗校址時,他就首次在“關于生態學的某些基本概念及其與土壤學的融合與應用”的學術報告中提出了“土壤是生態系統的核心”的論述。不久后,他在《土壤學進展》上發表了《從物質實體和“生態系統”來研究土壤》的論文,倡導用生態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土壤,并對 Jenny“土壤生態系統”的要點如“生態系統”的狀態因子公式和“生態系統”變動性予以詳細的譯解和介紹[10]。黃瑞采對土壤生態系統的涵義和研究范疇的解析為國內土壤生態學科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為土壤生態領域研究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紀80年代初,黃瑞采創建了我國首批農田生態研究室,在黃瑞采等老一輩土壤學家的倡導下,許多研究單位和農業院校紛紛開展農業生態和土壤生態研究,研究機構也先后建立起來,國內農田生態研究活動活躍了起來。黃瑞采為了滿足和適應國內研究工作的資料需要,又先后編譯、撰寫數篇學術論文及時地傳播了國外有關農業生態和土壤生態的最新理論、研究方法和發展動態,為國內土壤生態學的發展做出了奠基工作。
已至耋期的黃瑞采通過自身對新學科、新領域的探索,以及對土壤生態系統和綜合治理的有關學術思想,使他的助手和學生們受到啟迪,繼續接棒開墾,從而使該領域前景廣闊、后繼有人。
黃瑞采致力于土壤科學事業和土壤學教育工作60余年,學風嚴謹、工作勤懇,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土壤學專門人才。在他的心中,教學與科研就像天平的兩端,任何一個都不容忽視。
1984年黃瑞采已77歲高齡,在冠心病經常復發的情況下,仍親自給全系研究生開設“高級土壤學”,并自編教材主講“土壤發生分類學”。在教學過程中,對每節課都認真備課,擬訂教案,并親自繪制教學圖表。以至到后來,他擔心在課堂上身體不適會影響正常教學,所以在上課之前都會將授課內容提前錄音,以備不虞。盡管如此,黃瑞采還是盡量堅持親自授課,只有在身體實在不舒適時,才會打開錄音機代替。自己則坐在一旁認真地聽著,遇到學生不理解或者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就起身作進一步補充,他備課的認真程度和對待教學的嚴謹態度令聽課學生無比感動。
為了學生能夠充分理解,黃瑞采還常常手把手親自指導學生,十分負責。據潘根興教授回憶:“記得為了分析黏土礦物組成,我要分離砂組礦物,看是否存在基性礦物——風化形成2︰1型黏粒礦物的原生礦物,需要抽提土壤膠體用于鑒定土壤黏粒礦物類型,先生到土化樓辦公,每每搬來一個凳子,坐在我試驗臺邊上,看我分離礦物、提取土壤膠體,拿到樣品后,先生又指導我如何分析。為了了解蒙脫石形成的地球化學條件,先生支出費用讓我去南京大學學習劉英俊老師的地球化學課。”晚年,黃瑞采身體不佳,只能在家中養病,與別人靜臥休養大不相同,他從為碩士生、博士生指導學習,到設計論文如何著手、如何深入研究,處處事事,都要過問[11]。黃瑞采作為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并不擅長表達自己,只在無聲中成為學生的榜樣,正如黃瑞采的第一個研究生熊德祥說的:“黃先生給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從不講什么大道理,只以身作則,他對科學事業的嚴謹和熱情值得我們受用終生。”
黃瑞采在科研生涯中,始終不斷進取,緊跟時代步伐。至年老仍奮斗在科研的第一線,以工作為樂趣,孜孜不倦。
1984年夏,黃瑞采赴黑龍江哈爾濱參加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術會議和中國土壤學會森林土壤分類學術討論會,會議安排到小興安嶺考察東北土壤。途中只要有土壤剖面,不管山高路險,他必親臨現場。但因此次參會旅途疲勞導致冠心病復發,雖經治療,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1985年4月再次住院。在醫院,危險期一過,黃瑞采就著手工作,白天查閱文獻、修改研究生論文、審閱稿件,晚上為了不影響同室病人的休息,竟躲進病房內不足4平方米的衛生間里繼續看書。除了出差開會和身體不適外,每天伏案工作8個小時以上,85歲以后,也堅持每天工作4 ~ 6小時,多次住院也從不間斷。他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永遠進取的精神,使醫院的醫生、護士深受感動。用熊德祥老師的話講:“黃先生一輩子的興趣就是做學問,并將做學問當作了自己的事業。”
1989年,黃瑞采著手編寫新專著《土壤微形態學》,國際土壤學會土壤微形態專業委員會主席N.Fedoroff 1986年來南京農大講學時贈給黃瑞采的《土壤微形態學》是他的重要參考書,除此之外還要查閱約250篇左右的國外文獻,然而那時黃瑞采雙眼白內障病情加重,已經到了字跡難辨的地步。據劉德輝教授回憶說:“當時已是耄耋之年的黃老師一心思考的是未完成的土壤科學專著,在幾乎失明的情況下,自費聘請學生為自己閱讀文獻。學生不在時,他就吃力地用放大鏡閱讀關鍵段落,逐字逐行,日復一日。黃老師人老體弱志不衰,他嚴謹的治學態度,我至今回想起來仍滿懷崇敬。”就這樣,在學生們的幫助下,黃瑞采用耳朵聽取資料,再口授讓學生筆錄,又經過他反復審定,其他教師、博士生幫助校閱,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土壤微形態學——發展及應用》這部近40萬字的專著,并于1991年正式出版,這是我國首部由本國學者編著的土壤微形態學著作。
1945年12月黃瑞采與李連捷、朱蓮青、張乃鳳、陳恩鳳等共同在四川重慶北碚發起并成立了宗旨為“團結和組織中國土壤科學工作者開展更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普及土壤科學知識,提高土壤科學水平,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中國土壤學會。該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由李連捷、黃瑞采、熊毅、陳恩鳳、侯光炯、葉和才、朱蓮青7人組成,會員共有58人。之后黃瑞采在1947—1948年擔任中國土壤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繼而連任第三、四屆理事。1954年中國土壤學會登記重組,并在各省成立分會。1954—1979年期間,他擔任中國土壤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秘書長,1979—1983年任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83—1995年任第五、六、七屆理事會顧問。在此期間,黃瑞采作為中國土壤學會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為中國土壤學會的發展及相關學術活動的舉辦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土壤學會逐步走上正軌,開始開展多種領域的會議與活動,并且規模逐漸擴大,會議參與人數增多,舉辦城市也不再局限于南京,北方城市也加入其中。
如今,中國土壤學會已先后主辦《土壤學報》《土壤通報》《水土保持學報》《干旱區研究》《pedosphere》5種期刊,現擁有會員18 000多人,學會下設辦事機構6個,各專業(工作)委員會23個,各省、市、自治區土壤(或土壤肥料)學會31個,每年組織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數十場次[12]。目前,學會主辦的全國土壤肥料學術交流討論會、中國青年土壤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討論會等學術活動都已成為了“學術品牌”,并為獎勵我國優秀土壤工作者,調動土壤科技人才積極性,從而加速我國土壤科學發展,學會設立了中國土壤學會獎、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土壤學會優秀青年學者獎等多項激勵獎項,截至目前已獎勵355人,項目32項。
在中國土壤學會成立七十余年來,黃瑞采的大批學生早已成長為土壤學界的中流砥柱,繼承他的事業繼續奮斗!
1996年3月,在黃瑞采九十壽辰之際,為弘揚其獻身農業教育、開拓土壤學科研究領域、發展中國土壤科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在黃瑞采先生部分學生的倡導下,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設立了黃瑞采獎學金基金會及“黃瑞采獎學金”,用于獎勵土壤科學類專業德智體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的學生;獎勵為人師表、工作成績突出,教學、科研、開發或管理成果顯著的教育工作者;獎勵南京農業大學歷屆土壤科學類專業畢業,從事土壤科學領域的優秀科技工作人員,旨在激勵南農學子及教育工作者繼承黃瑞采勇于創新、敢于拼搏的精神。
自1996年“黃瑞采獎學金”創立以來,24年間共獎勵優秀學生700余人,優秀教育工作者近50人,優秀科技工作者160余人,基金會提供獎教金、獎學金共80余萬元,極大的提高了南農土化學子及教研人員的學習與科研熱情[13]。
黃瑞采在其92年的坎坷生涯中,任憑風云變幻,他的心總是系在祖國的大地上,對土壤科學深切的熱愛、對我國農業發展高度的責任心及深刻的歷史使命感鞭策著他走過簡單樸素卻豐富充實,竭盡全力卻自得其樂的一生,留給后人的則是一個將光和熱都奉獻給土壤事業的科學家的剪影。1998年他永遠離開了為之傾盡心血的土壤事業,但他“寧勞死于工作,不老死于牗下”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土壤人繼續鉆研,勇于創新,為科學事業的發展不斷奮斗!
[1] 南京農業大學人事處檔案館. 高等學校教師登記表[Z]. 1951.11.
[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土壤卷[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103.
[3] 美國國務院. 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950)[M].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 美國政府印刷局,1980(4): 227–233.
[4] 南京大學高教研究所校史編寫組.金陵大學史料集[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207.
[5] 徐盛榮, 黃瑞采, 熊德祥. 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脫沼澤型水稻土性狀的演變及其改善途徑[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80(2): 58–69.
[6] 賈醉公. 關于豆科綠肥根瘤菌若干問題的討論[J]. 南方農業學報, 1964(2): 11–17.
[7]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土壤卷[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106.
[8] 黃瑞采. 現代土壤學新分支—土壤微形態學[J]. 土壤通報, 1979(6): 1–6.
[9] 潘根興. 學術雖小,求真事大——憶黃瑞采先生指導中國變性土研究[Z]. 2017.11.
[10] 黃瑞采. 從物質實體和“生態系統”來研究土壤[J]. 土壤學進展, 1979(3): 1–19.
[11] 席承籓. 學習黃瑞采教授鍥而不舍的偉大科學精神//南京農業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系. 黃瑞采教授與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M].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6.
[12] 中國土壤學會組織機構[OL]. http://www.csss.org.cn/ about/3.html /2020-2-10.
[13] “黃瑞采獎學金”理事會. 黃瑞采獎學金章程[Z]. 2010.12
Diligent in Specialized Research and Pragmatic for Pedology——Noting Prof. Huang Ruicai, a Famous Pedologist in China
JIN Jialin1, ZHU Ya2, DING Bin1, LI Qun1*
(1 Instit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Marx School,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Prof. Huang Ruicai, a famous soil scientist and agricultural educator in China, devoted his entire life to soil science research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science in China. He conducted long-term and fruitful research in soil geography, soil generation classification, soil micromorphology as well as farmland ecology. This article deliberately combed Prof. Huang Ruicai’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hoping that his life of “rather die by work than die in bed” could stimulate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and lead more successors to make their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tific undertakings.
Huang Ruicai; Pedology; Pedology education
K826.1
A
10.13758/j.cnki.tr.2020.05.001
金家霖, 朱婭, 丁斌, 等. 勤于鉆研做學問, 求真務實為土壤——記我國著名土壤學家黃瑞采教授. 土壤, 2020, 52(5): 867–872.
南京農業大學名家大師口述歷史(第三批)南京農業大學2019年度校園文化建設項目(NJAUWH201901)資助。
金家霖(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口述史、農業史。E-mail: 10654937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