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精神病的研究中,精神分裂癥的起因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的難題,目前未能對精神病的起因做到進一步的確定,因此當下醫院主要以加強預防以及早期發現與治療為準,目的是為減少疾病帶來的危險以及精神的缺陷。需要家庭以及社會的積極配合,以良好的心態和方式應對精神病的復發。
①患者出院后,情況穩定,相應的社會功能逐漸完善,潛意識上認為病情好轉,不需按時服藥,同時獲得家屬認同,從而導致復發。
②好轉后復發也是常見的精神分裂癥復發因素之一,患者病情好轉后未按照醫囑立即服藥或減少用藥,認為病情好轉不需要服藥,從而導致自身與家庭矛盾,進而病情復發導致住院,該類情況主要發生于經濟困難家庭。
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承受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與家庭的歧視,在生活中,家屬認為發脾氣就是精神分裂的復發表現。社會中也因該病癥,部分單位不接受其任職。因此對患者的精神刺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導致精神分裂癥的復發。
通常于經濟困難的家庭中。出院后因經濟困難改為傳統藥物,或住院期間使用傳統藥物,出院后出現副作用更換用藥。
家庭忙碌,令患者自行服藥,由于患者的記憶疏忽可能導致間斷用藥或少用乃至忘記用藥,病情出現波動,家屬的抱怨也會進一步促使病情波動,患者情緒不穩定可能出現服用整瓶藥的現象,導致藥物中毒。
過度重視可能產生迷信,待病情嚴重后才進行入院治療。尤其在子女間尤為突出,父母因過于擔心而四處尋醫,處方藥物也需要進行比較,夸張化藥物副作用,患者的否認和家屬的遷就,促使病情反復遷延,難以治愈。
精神分裂癥的治療需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等,從醫學的調查中發現,一般情況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需要由少至多,保證6~8 周的藥物使用周期便能夠改善患者的精神分裂癥狀,此為急性治療期。患者病癥緩解后處于鞏固期,維持3~6 個月的治療,用藥需要按醫生的指導方可減少用藥,從而維持治療期。患者首次發病需要持續服藥1 年以上,在相關醫生的指導下減量或停藥。病癥反復發作需要維持原來的用藥劑量。第二次復發則需要長期用藥,可使用長效藥維持。根據此方式進行治療的患者大部分能夠從事正常的社會活動。
①建立精神分裂預防機構,對患者病癥早發現、早治療,普及相關知識,從而降低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
②鼓勵患者參與積極的活動,豐富患者的生活內容,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從而預防精神分裂癥的復發。
③按照醫生的醫囑進行服藥,有效避免用藥問題帶來的復發情況。
④患者需要提高自身對病癥的認識,積極對待社會中對自身的不良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自身戰勝疾病的信心。
⑤通過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的觀察,做到早期治療,精神分裂患者的早期癥狀包括:拒絕服藥、失眠、多疑、自語、自笑、行為異常等。
部分西藥中存在抑制腦功能的藥物,需要謹慎使用,在對患者進行快速鎮靜的同時,避免過度用藥對患者造成傷害。而對于已經好轉的患者需要停止使用該類藥物,否則會產生諸多副作用。如果病癥復發的患者無法承受副作用,可將藥物進行調整,減少副作用,但不能停止用藥或過量用藥,導致更嚴重的病癥發生。
精神分裂癥用藥大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根據患者的用藥情況需要做到謹慎使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癥復發多與外界因素有關,需要家屬及醫師進行嚴格的觀察,保證患者的正常生活流程,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從而減少精神分裂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