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琴琴
摘 要:縱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無論是其筆墨、色彩,還是構圖,無不在承、變。構圖作為“畫之總要”,關系到山水畫創作的整體效果,是繪畫創作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當代山水畫在繼承傳統構圖和借鑒西方構圖的基礎上,形成了集傳統與現代審美標準于一體的具有裝飾美感和構成效果的構圖形式。
關鍵詞:當代;山水畫;構圖形式;平面構成
一、傳統山水畫的構圖
傳統山水畫中,構圖既可稱為章法布局,又可稱為“經營位置”。畫面的布局安排關系到山水畫美感的呈現,所以歷代山水畫家在創作中都相當重視構圖,在“師造化”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巧妙靈活安排畫面,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畫構圖形式。早在唐朝,山水畫構圖已經被重視,自五代到北宋,山水畫發展到高峰,構圖形式也更加系統化、理論化,山水畫構圖有了突破性進展。
(一)“三遠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載:“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用幾個“遠”來表現仰視、俯視、平視的山水空間關系。“高遠”是自山下看山上,具有山巒高聳突兀、氣勢逼人之感,類似于西畫的金字塔式、紀念碑式構圖;“深遠”是從山上看山下,從前山望后山,具有意境幽深的空間感,類似于西畫構圖中的“之”字形或“S”形構圖;“平遠”是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遠山,具有坦蕩開闊之感。“三遠法”也是傳統山水畫構圖中古人一直遵循的一種程式化構圖法。
(二)散點透視
散點透視是相對于西方焦點透視而言的中國獨特的透視理論,它不受空間和視線的限制,傳統中國畫以散點透視組成畫面,其特點是將不同位置的景物安排在同一畫面中,是多個視點觀察所得,畫家創作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觀察景物,所以也稱移動透視法,尤其是長卷立軸式構圖,可把仰視、俯視、平視、遠觀近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現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這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觀察方式,不同于西方科學精準的焦點透視,這是中國獨特的藝術創作方式。
(三)傳統山水畫構圖的形式和原則
傳統山水畫的程式化構圖包括全景式、邊角式、對角線式、開合式、起承轉合式、“之甲由則須”字形式等,在景物安排上注重對立統一的原則,遵循主賓、呼應、開合、虛實、疏密、藏露、節韻等規律。這些構圖形式成為程式體系,為后來山水畫家創作提供參考。傳統山水畫構圖總體呈現出程式化、系統化、規范化、條理化等特征。
二、當代山水畫的構圖特征
20世紀80年代,受85思潮的影響,山水畫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形成了堅守傳統、繼承古意的傳統派和學習西方、力求變革的革新派,但革新派也并不都是完全拋棄傳統,而是在傳統基礎上借鑒西方。
(一)構成性
當代山水畫構圖具有很強的構成性特征。平面構成原理指在二維平面空間內按照形式美法則對點、線、面有秩序地進行分解和重組,創造一種理想的形態,重新組合的形態具有一定抽象性和表現性。當代山水畫家常利用平面構成藝術中的分解與重構、平衡與對比、重復與變異等構成形式將物象原本的排列方式打亂,物體錯落、重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以不規律的排列構成新的畫面。這種構圖較為飽滿,畫面中常出現大片色塊與墨點,墨線交錯分割,視覺效果極強。雖是同一種方式,只要變換內容與形式,改變排列方式,畫家們的構圖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平面構成藝術多被當代山水畫家所用。
(二)裝飾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水畫越來越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或是為了實現其經濟價值,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受,當代山水畫越來越注重裝飾性效果。實際上裝飾性構圖在傳統山水畫中早有體現,傳統山水畫構圖利用散點透視的方法,使畫面效果趨于平面化,崇山峻嶺不受視點的阻礙,如《千里江山圖》長橫卷的構圖形式,利用散點透視將起伏的山脈全部平面化,江水細致的勾勒配上青綠的色彩,裝飾感極強。當代山水畫構圖依然延續了傳統的平面化構圖形式,但相比傳統,更趨于簡練,更注重畫面的視覺效果。為了增強視覺沖擊力,畫家利用折疊、重復、平鋪等平面化手法對畫面進行排列組合,不局限于國畫顏料等傳統材料,大膽嘗試不同的繪畫材料,繪制出具有當代裝飾性效果、符合當代人們審美需求的圖式。
(三)抽象性
當代山水畫構圖具有抽象性特征,傳統山水畫中的意象性就是對具體形態的抽象表達,中國傳統山水畫重要的三個構成要素是點、線、面,各種皴法、點法是一種凝練的抽象性符號,這些抽象性符號組成了一幅山水畫。當代山水畫同樣以點、線、面構成畫面,只是內容有所不同,他們可能省略勾勒和皴法,直接以抽象的色塊或者墨塊代表山川,以不規則的色點、墨點代表樹,或者運用擠壓、分割、重組、夸張的手法讓物體扭曲變形,表現一種抽象的形態。在某些畫作中甚至看不到具象的形態,這是畫家通過對原來山川的分解、重構主觀創作的抽象性圖式。
三、當代山水畫家的構圖
(一)賈又福
賈又福的山水畫多取截景構圖,與上留天、下留地的傳統構圖不同的是,賈又福總能在有限的平面空間內將太行的蓬勃氣勢凸顯出來。部分作品中結合運用了傳統“三遠法”與西方構成藝術,如《太行豐碑》中近景、中景、遠景層次分明,幾何化的山體如利斧切割而成,輪廓取用方折線將交替重疊的山峰分割開來,山體錯落的布置以及遠處隱晦的山川無疑將縱深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作品中帶有律動感的橫斷式、內聚式、放射式、分割式等構圖吸取了西方透視原理和構成原理,合適范圍內的夸張與抽象也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標準,賈又福新穎獨特的構圖形式體現了其山水畫藝術的時代性。
(二)陳向迅
善用滿布局構圖的陳向迅常常喜歡將畫面完全鋪滿,不留一點空隙,高密度的布局在他任何作品中都毫無違和感。題材從不會限制他對形式語言的探索,所以他的構圖往往極富形式感和構成感,《園林組畫》中畫面多縱橫交錯,直線切割,所有的物象也不依照對象的空間順序排列,以平面構成的方式布局。這種不求空間感的板塊式的分割重組以及輪廓的簡化排列給人獨特的視覺感受。其“課徒”系列和《水墨構成》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遠看好似用墨畫的平面構成圖形,似乎與傳統毫不沾邊,近看傳統的斧劈皴、披麻皴、單勾、雙勾全部符號化出現在畫面中,畫面中也看不出山石具體的形狀,只是用多條縱橫的墨線分割畫面,讓人感到無比震撼。
(三)卓鶴君
卓鶴君山水畫構圖極具現代性和抽象性,他將西方構成理念與中國傳統山水畫觀念相結合,他迷戀于畢加索的立體派語言和康定斯基的構成語言,他肢解傳統筆墨結構,用立體派語言和構成語言重構傳統山川、屋舍,構成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全新圖式。如《紅房子》中形狀不同的墨塊與色塊如敲碎的玻璃隨意擺放,這些幾何圖形類似畢加索的立體派語言,畫面中的紅色房子以“S”形走向貫穿畫面中央,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紅色色塊與黑色墨塊相互重疊,層次變化豐富,裝飾感極強。這幅畫遠看似西方的立體派繪畫,近看全是傳統的筆法、墨法。融匯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繪畫實踐是成功的。
四、當今山水畫構圖創作的啟示
中國傳統山水畫歷史悠久,歷代畫家經過反復實踐與摸索留給后人寶貴的經驗和方法,我們應該將其傳承下去,并且要注入新的時代內容。當代山水畫創作存在一些極端和誤區,例如,一些人為了追求形式創新,選擇全盤西化。西方構成原理只是一種藝術創作手段,而非與傳統決裂,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解構而解構。有創新意識固然好,但將西方的東西全盤搬上中國文化舞臺也不適宜,中國傳統山水畫構圖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不能完全舍棄。藝術不應是固定不變的,每個時期的藝術都應順應時代的審美和社會的需求,不能全盤西化,當然也不能固步自封。中國山水畫發展應該立足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結合西方構成藝術的表現形式,大膽實踐,為傳統山水畫構圖注入時代的血液,既不陷入程式化,也不過分追求標新立異。賈又福、陳向迅、卓鶴君等當代山水畫家都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入了西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但他們仍然立足于傳統,重視傳統的構圖方式、筆墨語言,只是在畫面的組織與形態的構造上進行了創造性處理,使其構圖方式更具現代感。他們在對傳統的傳承與變革上把握了合適的度,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山水畫構圖新樣式。繼承傳統也好,借鑒西方也罷,好的構圖形式往往就藏在自然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構圖形式。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郭金平.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平面化構成圖式[D].湖南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
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