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夢琪
摘 要:卓鶴君的山水畫突破傳統山水畫的程式,用中國繪畫精神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將西方現代繪畫色彩構成等元素融合于山水畫中,自成一派,成為現代山水畫家中的突出代表。卓鶴君的山水畫豐富多變,畫面呈現的生命力旺盛,通過畫面也可以感受到畫家激情無限的夢幻世界。卓鶴君一直以一個探索者的角色去探索山水畫的現代風格,他對繪畫語言的大膽創新、合理化運用,給現代山水畫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卓鶴君;現代山水畫;平面構成;潑墨山水
一、卓鶴君簡介
提到現代山水畫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卓鶴君。卓鶴君,1943年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省蕭山市,198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研究生班,師從陸儼少先生,并留校任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教師至今。1986年至1987年、1988年至1989年兩次應邀赴美國講學,舉辦個展,期間隨訪加拿大、英國、德國。1993年應臺灣省美術館邀請,赴臺出席國際現代中國水墨大展及學術研討會。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研究員。
二、卓鶴君筆墨的表現
卓鶴君的老家在英雄輩出的蕭山的小鎮坎山,這是一個思想開放、經濟繁榮并且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地方。卓鶴君的山水畫突破傳統樣式,往現代山水畫方向轉變,想必也是受地域包容開放的基因影響。
卓鶴君的山水畫多以潑墨大寫意為主,先潑墨后根據潑墨的墨跡再去勾線、皴、擦、點、染。潑墨是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紙上或絹上,畫出物體形象的一種畫法,像把墨汁潑上去一樣,再根據其所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潑墨揮毫,創作國畫。卓鶴君作畫的過程和一般潑墨不同,他把染色步驟提前,在染的時候把整個山石畫得渾厚許多,這時需要水墨來渲染,染的時候用潑墨的手法,把這個步驟提前來做,使底色的墨色與顏色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呈現更加豐富的效果,這樣會使畫面更有氛圍感,為以后的勾、皴、擦及后期整理收拾提供一個更整體的發揮空間。
卓鶴君在筆墨上用了披麻皴和斧劈皴做一些分化,將其靈活運用于山石、樹枝,云與水相依相偎,山往往只有輪廓,涂上顏色,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現。卓鶴君的創新之處在于沒有用以往文人畫式的山石點染方式,反而注重畫面中墨色墨塊與點面之間的關系,將自然景觀解體,把重新排列出抽象化的山水,山石平面化,形成構成式山水。他的筆墨沒有依附于形體,潑墨時,等半干的時候用不同的墨色去渲染,或淡墨或焦墨或宿墨,再用水沖掉變成退墨,這時墨的變化比較豐富,畫面更有生動性。他用筆墨做出云山的肌理感、沖刷感,使畫面抽象化,而筆墨的抽象實現了山水造型的抽象化。在筆墨表現時用筆或輕快或穩健或遒勁都會現出墨色干枯濃淡等不同的變化,呈現出水墨淋漓、厚重濃烈、縹緲云煙的特別水墨效果,再加上畫面中點、線、面的運用,留白的透氣感,再對比不同墨色的墨塊,灰墨、淺墨、重墨都能發揮各自的職能,使畫面的層次感豐富。卓鶴君還更加注重墨色的流動感與墨塊之間的對比,用色破墨或墨破色的手法,形成墨跡與水痕,墨塊被沖刷過的痕跡,形成云山霧海一樣的特殊效果,這樣的效果讓畫面鮮活起來,具有烘托氣氛的作用。
卓鶴君的筆墨既繼承傳統又通過自身的筆墨語言特色,表達出現代山水畫自身獨有的筆墨魅力與審美內涵,以傳統為根基,生長出現代的枝丫。筆墨當隨時代,卓鶴君認為:“中國畫的筆墨造型是以筆墨語言來塑造物象的,它表達了畫家的造型能力及形象追求,并呈現著一種筆墨精神。”卓鶴君的藝術情趣與情詩畫意通過筆墨特色躍然紙上,線條圓渾、水墨淋漓、氣氛靜謐是他的作品的韻味。學習國畫大師也給卓鶴君帶來啟發,八大山人、黃賓虹、陸儼少都是卓鶴君喜歡的老師,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卓鶴君并沒有了當直接地模仿,而是以大師為本,創造自己的筆墨內容。臨摹古人可以靠近古人,但永遠也不能超越古人,所以寫生也是對筆墨訓練的一個重要的事情。“師法自然”寫生是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方法,寫生的訓練有助于創作功力的提升。卓鶴君前后幾次到黃山、武夷、五岳等地寫生,把眼中山水的精華通過筆墨提煉到創作里,反映畫家對自然的真聽、真看、真感受,寫生的訓練會對筆墨和構圖有個好的綜合和規劃,再詮釋到卓鶴君完整獨特的繪畫語言中。
三、卓鶴君的構圖形式與西方藝術語言的交融
中國畫需要改革和發展,需要解決思想觀念的融合。在20世紀初期,林風眠提出了中西結合,中國畫的改良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如果在新的時代還沉浸在過去陳舊的觀念和藝術程式里面,那這樣的藝術就會失去它的魅力和生命力。20世紀初,因我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五四運動產生,中國繪畫也面對著發展和生存的問題。當時西方繪畫對中國畫產生沖擊和影響,中國傳統山水畫也在逐漸改變。這時出現了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林風眠等山水畫家,把山水畫又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藝境。卓鶴君的山水畫通過筆墨表現抽象,也通過特殊構圖形式形成了抽象式的“卓式山水畫”。
《紅房子》這一幅畫如萬花筒般絢爛多變,卓鶴君用不同的三角形去分割畫面,每個三角形相互獨立又相互連接,重色墨塊與留白、樹枝的走向、三角形的紅色一角,給人以視覺沖擊,精彩絕倫。這幅畫視覺的中心在中間,由紅色三角形組成,三角形中心體現立體感。卓鶴君常常以墨塊及留白分割各種空間,使同一畫面出現多種情形、多種空間結構,呈現出宏大的宇宙空間感,山石與樹成剪影狀出現,墨色與顏色留白對比,水痕和墨痕交融,各種幾何圖形在畫面里分割,紅色印章的大小合理分配,整幅畫面對立又統一,卻氣氛融洽,渾然一體。
西方現代繪畫語言與東方藝術精神融合的現代藝術觀念,是中國發展的成果。卓鶴君吸收了康定斯基、莫奈、夏加爾、蒙德里安、馬蒂斯、畢加索等西方藝術語言的大師們的繪畫語言。卓鶴君在參考西方形式語言的時候,還運用了西方現代色彩構成表現方式,豐富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如《山上一枝梅》墨色背景氣氛濃烈厚重,畫面中心紅、黃、藍不同幾何形狀的對比形成了視覺中心。這是卓鶴君創新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融合東西方繪畫的成功作品之一。《紅長城》這幅畫,在墨色之間,橘紅色的長城像絲帶一般貫穿著東西,如同卓鶴君的山水畫一樣串聯東西方的文化。紅色表達了畫家心中最炙熱的情感,也顯示了畫家心中的氣魄,淺墨的山與重墨的樹,墨色濃淡之間的橘紅色長城,有種滄桑感,又有種生命力,就像現代的山水畫,從魏晉風范走到中西融合,每一個階段每一次發展,都展現著這門藝術旺盛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契合了現代山水畫的美妙節奏。通過融合西方與東方的實驗,卓鶴君藝術形式走向對立統一,這也是山水畫家卓鶴君的繪畫藝術成就。
卓鶴君還經常把書法印章結合在畫面里。背板文字鑲刻在背景或山巔或留白處,文字內容經常是一些詩句,文字內容與畫面意境相適應,傳達更多的文化意義,并與通過文字表現畫面以外的內容,展現更多的人文關懷。這些背板文字起著強化秩序的作用,效果顯而易見,表達卓鶴君對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世界的理解。這些都是卓鶴君在堅持傳統山水畫的同時,又融合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形式的成果。
卓鶴君的繪畫形式語言是獨一無二的。卓鶴君作為創新中國山水畫的代表人物,在拆解傳統筆墨構架、創新運用中獲得了出色的成績,并且在西方現代藝術語言方面的運用中轉化和融合了東方精神。他通過努力,還為山水結構語言創建了屬于自己的圖式。卓鶴君的成績不是簡單模仿古人就能獲得的,也不是閉門造車得到的靈感,是經過對中西方文化多年學習才獲得的。
四、卓鶴君的繪畫特點與審美情趣
卓鶴君師從陸儼少,深受陸儼少的影響。卓鶴君的畫也變化多端,氣韻生動。讀卓鶴君畫,他的畫面形象抽象,色彩豐富,筆墨暢快,畫面具有大氣磅礴、氣象崢嶸等特點,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尤其是他獨創的程式與神奇的筆墨風貌,其審美品格令人神往,具有引人入勝的美感。
卓鶴君說:“要合理地運用時代賦予的個性,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要看得多,要有自己的識別能力。”筆者認為,想告訴我們,通過更多的渠道學習并結合自己的能力,創造出高品質的作品。卓鶴君還提到陸儼少對他的啟發,要做好傳承,發揮傳統優秀文化。卓鶴君牢記這一點,所以他的作品以傳統為根,以創新為脈,才能開出更加燦爛的花。
通過了解卓鶴君,筆者領悟到,藝術家的品行越高,藝術生的命力越強。所以說人格決定品格,品格決定藝術品格。卓鶴君77歲還保持童真、童趣、浪漫,保持初心,這說明保持自己的心態對藝術創作很重要。我們需要向藝術家學習,要多看多去體驗生活,提高自己的品味,讀萬卷,行萬里路,最后還要注意繼承傳統和發展傳統,讓傳統的繪畫與現代社會形式延續,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李仲芳.當代中國畫文脈研究:卓鶴君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2]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畫品叢書:卓鶴君篇[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3]卓鶴君.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卓鶴君[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卓鶴君.卓鶴君畫選[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
[5]徐學凡.中國山水畫遠式空間建構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6]谷利民.全神盡相:中國傳統山水畫研究[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9]馮民生.意象與視像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0]郎紹君.卓鶴君的山水探求[J].詩書畫,2013(4).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
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