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崔強 代曉蕾
摘 要:中國畫教學不斷地調整與發展,將水墨構成納入到傳統教學中作為重要的實踐環節,深入探究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更好地開拓創新,既要扎實鞏固繪畫表現之“技”,又要有效提升思維創造之“意”。水墨構成教學有利于中國畫人才培養,進而推動中國畫藝術在新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水墨構成;教學策略;中國畫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基金項目)“水墨構成對中國畫人才培養的意義與教學策略研究”(SQ191160)研究成果。
藝術創作的本質在于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審美的追求。中國畫是中華民族藝術形式之一,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語言,而每個時期的作品都有其時代特征與文化內涵。筆墨當隨時代,高校培養的中國畫專業學生是中國畫藝術的主要傳承與發揚者,如何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更好地創新,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畫人才培養模式與現存問題
以往中國畫教學形成了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作的一般模式,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對傳統筆墨程式技法的掌握,對自然物象的具體表現。在基礎訓練課程中,學生容易被固有的筆墨技法和審美樣式束縛,形成思維定勢,削弱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喪失創作熱情。不少學生的作品,大多技法嫻熟,卻平淡無趣,很難打動人,主要是因為缺少情感和創新,而作品偏離藝術創作本質的根本原因是基礎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脫節。
當代藝術教育的目的最終是培養創造型專業人才。中國畫教學不應以教授技法為目的,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尤其要重視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使人充滿想象力,不受定勢思維束縛,能以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中國畫整體的教學過程中。
二、水墨構成課程設置
中國畫基礎知識和程式化技法是可以直接講授給學生的,而創新思維卻不能。教授可以通過調整課程設置,積極引導學生開拓思維,關注生活,激發熱情,提高創作能力。水墨構成課程就是中國畫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水墨構成將西方設計構成理論融入到中國畫中,使筆墨語言依托于構成形式,在畫面中構筑新的秩序。中國畫追求筆墨氣韻,西方構成重形式美感,當筆墨氣韻與構成秩序相互融合,必然會形成新的視覺效果。在水墨構成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擺脫傳統中國畫程式,展開多方面嘗試,獲得新的視覺效果。水墨構成教學試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認識筆墨,展開對筆墨形式的探索與思考,提高對中國畫藝術語言的運用能力。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探索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水墨構成實踐研究
基于水墨構成的教學目的,實踐內容可以從筆墨構成練習、西方作品轉換、材料技法拓展、水墨小品創作等四個方面著手。
水墨構成練習是課程實踐的基礎內容。一方面要研究構成的形式法則,把現實中的物象進行抽象化和幾何化,運用透疊、重復、分割等構成形式進行組合,協調統一,形成有機整體,使畫面具有裝飾意趣。另一方面要關注筆墨語言構成的體現。筆墨語言在漫長的中國畫發展進程中得以錘煉,水暈墨章,妙造自然,體現著中國畫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傳統哲學的審美追求。水墨構成更加強調藝術語言的表現性,卻不同于傳統,而是將筆墨從描繪對象的輔助角色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畫面的主角,體會筆墨所形成的審美空間,探究筆墨語言的更多可能。
當代文化藝術多元化并存,要求我們將學習眼光放寬。因此,對西方現代美術作品進行分析與轉換臨摹也是有必要的。選取立體派、風格派作品為主要范本,把原作或局部轉換成水墨語言表現出來。立體派主張從多個角度描繪事物,通過分裂、解構、組合等手段,將其展現在同一畫面中。風格派主張從單純色塊和幾何圖形的組合中尋找平衡,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追求內在的純粹境界。學生在轉換臨摹的實踐中,將深刻體會畫面內容與構成形式組合的關系,進一步思考筆墨語言的運用,尋求個人的審美方向,進而有意識地把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融入到傳統筆墨中,使筆墨程式讓位于藝術審美創造。這對中國畫是十分有利的。
除了進行構成空間和造型轉換的研究,對于激發表現力方面的研究也很重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掌握好傳統材料筆、墨、紙、色的性質,在使用方式上打破傳統規范,將媒介材料形成的一些肌理效果進行強化,使之成為獨立的繪畫語言。例如張桂銘的作品突出裝飾色彩,陳加冷的作品體現墨色滲透,周京新的作品強化筆墨痕跡。另一方面,拓展綜合材料和技法的運用。將洗滌劑、玻璃板、油畫棒等材料媒介融入到傳統材料中,通過噴、灑、拓等多種手段進行表現,在畫面中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對材料與技法的拓展實踐,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其中,提高筆墨表現能力。
小品創作是水墨構成教學實踐的核心內容。在創作過程中,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構成形式美的重要性,將構成技巧運用到畫面中。其次要結合生活實際,把個人生活中熟悉的要素納入到創作中,通過水墨構成方式表現出來。小品創作的教學方式不是簡單的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保持的是一種交流與探索的狀態。教師憑借個人的教學與創作經驗,梳理并強調藝術創作規律指導小品創作,同時包容學生的個性想法,給予鼓勵和幫助。小品創作實踐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創造思維,提升創造能力。
四、水墨構成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的構建要著眼于教學活動全過程,兼顧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狀況等。基于這樣的理解,水墨構成教學將采用分段練習策略、觀察研究策略、探究學習策略、情感發展策略。
水墨構成研究內容較多,每一方面的學習目標不同,難度也不同,采取分段練習策略,可以讓學生逐步掌握課程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第一階段,學習構成規律,練習構成基本要素的筆墨組合。第二階段,通過對西方現代繪畫作品的轉換臨摹,進一步體會畫面內容與構成形式的關系,將現代藝術觀念融入傳統筆墨語言。第三階段,展開多方面的材料與技法實踐,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肌理效果,豐富表現技巧。第四階段,在小品創作過程中,將繪畫技巧、構成形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完成現實到圖像的轉換,形成創作的一般思路,明確審美個性,探索個人繪畫語言。各階段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實踐研究過程,使學生逐步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
觀察研究策略主要是對學生觀察習慣和研究能力的培養。高校中國畫專業學生一般都接受過透視、素描、色彩等教學,可以通過對事物的客觀觀察與整體把握,在畫面中將其形體、空間、質感、色彩表現出來。這種觀察方式,有利于研究物體的造型,訓練寫生能力,提高繪畫技巧。水墨構成教學實踐要求學生進行主觀的、有選擇性的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只看物象的基本形狀或者黑白色塊,然后有選擇地進行表現創作。這種觀察方式有利于審美形式的研究,有利于創作才能的培養。
探究學習策略就是在水墨構成實踐中明確主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的發展,并能夠用新的問題情境,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探究學習又分為自我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兩種方式。在筆墨構成練習、西方作品轉換實踐環節適宜采取自我探究學習,要求學生在獨立的狀態下,對構成形式和筆墨語言進行探索,獲得知識技能,進而通過作品的轉換明確自主審美方向和風格樣式,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材料技法拓展、水墨小品創作實踐環節適宜采取合作探究學習,使同學們能夠交流經驗,集思廣益,豐富創作形式,解決遇到的一些難題,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藝術作品都具備情感性特征,觀者透過外在的表現形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個性情感。水墨構成的教學需要情感發展策略促進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提升。情感發展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時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情感個性發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出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同時也要提出情感目標。筆墨構成練習、西方作品轉換、材料技法拓展實踐環節,側重對學生審美意趣的培養,關注作品形式、格調與情感的關系,提高藝術感知能力。水墨小品創作實踐環節,創作內容側重生活性和社會性,必須要與學生個人生活密切相關,這樣容易觸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社會生活,激發其創作欲望,提高情感表達能力。
五、水墨構成教學價值
水墨構成教學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和抽象造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改變對物象的觀察方式,由客觀觀察轉向主觀的、有選擇性的觀察,將物象的部分特征抽離出來,促使學生抽象造型觀的形成。然后學生可以按照創作內容的需要和個人的審美傾向,對抽離出來的物象的形狀、色彩等要素進行組合排列,構建畫面秩序,形成節奏美感。通過筆墨語言的探索和材料技法的拓展,可以提升抽象造型能力,為創作實踐打下基礎。
水墨構成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創造力的發展。學生進行西方美術作品的轉換臨摹練習,深入分析形式美感,歸納出造型構成和色彩構成規律,將其融入到中國畫創作中,并進行大量的筆墨實踐,可以完成從單一造型方式向多元化造型方式的轉變,從而放棄對自然的模仿,減弱對傳統筆墨程式的依賴,最終增強創新能力,提升藝術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劉娜娜.當代中國畫教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與改革措施[J].藝術研究,2015(2).
[2]袁麗萍.高校水墨構成教學價值及教學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1).
[3]趙飛.解析水墨構成課程的設置與意義[J].東方藝術,2014(10).
[4]朱乃正.盧沉 周思聰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王健,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崔強,河北師范大學。
代曉蕾,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