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種在個體自由意志與社會現實環境矛盾對立中利用嘲諷與無可奈何的態度刻畫出客觀現實的文學創作流派。本文從追溯黑色幽默文學流派的來源入手,針對黑色幽默小說的特征進行分析,圍繞“不確定性”敘事原則、“反小說”式敘事結構、反諷式敘事語言風格三個層面,探討了黑色幽默作品的敘事技巧及其應用實例,以期為黑色幽默敘事藝術及相關文學作品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英美文學;黑色幽默;敘事技巧;荒誕性
【作者簡介】萬曦(1981-),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研究、英語教學研究。
黑色幽默是一種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美國的文學流派,黑色幽默文學作品通常是在戲劇性故事情節、“反英雄”式人物形象、反傳統式敘事結構與反諷式敘事語言風格中蘊含深刻的悲劇意識。英美文學中的黑色幽默作品刻畫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往往具有荒誕特性,在歡樂與痛苦的交織、荒誕與理性的矛盾中傳達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具有文學、思想與藝術多重價值。
一、黑色幽默文學流派的來源與作品特征分析
1.“黑色幽默”的來源。1920年,由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安德烈·布勒東(Amdre Breton)編寫的著作《黑色幽默文集》(Anthology of Blalk Fhuwon)出版;1965年,美國評論家布魯斯·杰伊·弗里德曼(Bruve Toy Friedman)基于相同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從12名作家的小說作品中篩選出文章片段,編成《黑色幽默》(Black Humar)集;同年,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Knickerbo Cner)發表了文章《致命一蟄的幽默》("A Deadly Stiny Hnamoy"),將上述作家統一歸入“黑色幽默”派別中。至此,黑色幽默這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正式在美國誕生,以約瑟夫·海勒、庫爾特·馮內古特為代表的作家被統稱為黑色幽默作家,在美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占據重要地位。與此同時,黑色幽默小說在文革后期經漢譯后正式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對于本土文學創作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2. 黑色幽默小說的特征。(1)刻畫“玩世不恭”的幽默。從黑色幽默的名稱入手進行解讀,“黑色”主要面向客觀現實維度,具有可怕與瘋狂、滑稽與荒誕相融合的特點;“幽默”則指作品所表達出的態度,是個體自由意志在面對戰爭創傷、動蕩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畸形的科技發展趨勢所采取的揭露、嘲笑與諷刺態度。黑色幽默小說在創作風格上強調幽默,但這種幽默帶有深沉、辛辣與玩世不恭的特點,通過挖苦丑陋的現實環境、嘲弄痛苦與不幸,甚至譏諷作家本身,意圖傳達出現實社會的荒謬與瘋狂。
(2)塑造“反英雄”式主人公。黑色幽默作品中塑造出的主人公具有“反英雄”特質,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積極正面的英雄人物形象,此類小說主人公身上往往帶有“瘋子”“狂人”的特征。在面對自身尊重的事物時持嘲笑、諷刺態度,對自身獲得的成就與建樹進行摧毀,對某一事物在情感上持肯定、接受態度的同時,也表達出否定與抗議的態度,由此塑造出的主人公身上往往帶有強烈的矛盾、瘋狂與荒誕氣質。
(3)采用“反小說”敘事結構。常規小說的敘事結構主要包含單線型、復線型、輻射型、蛛網型、畫面型等結構類型,而黑色幽默小說由于在創作上將喜劇與悲劇元素相融合,兼具幽默滑稽與嚴肅崇高特質,因此,在敘事結構上也呈現出反傳統特點,運用“時間旅行手法”打破時間順序。同時,黑色幽默小說在創作上多運用強化、重復的手法,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進行顛倒,利用“秩序的混亂”與非線性、非邏輯性敘事技巧塑造出“瘋狂的社會”。
二、黑色幽默作品的敘事技巧及其應用實例探討
1. “不確定性”敘事原則。(1)多維度敘述視角。黑色幽默作為后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下誕生的文學流派,在作品創作手法上繼承了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特征,基于主題、人物、情節與語言的不確定性構建出“意義”。在敘事技巧上,黑色幽默作品的敘述視角具有多層次特征,富于變換,在安排某一敘述者主講的過程中,穿插多種話語作為補充或形成悖論,在多維視角中塑造出真假莫測、虛實結合的開放性故事格局,或由小說的創作者介入到敘事過程中,在發表一定觀點與見解后退出。
以約書亞·弗里斯(Joshua Fenis)的《曲終人散》(Then We Cane to the End)作品為例,該小說在前兩卷均以“我們”作為敘述主視角;在第三卷“何去何從”中轉而以“她”——即林恩作為敘述者,在前期鋪墊的基礎上,讀者能夠對林恩的自身經歷產生更加直觀的體驗與感知,對于人物罹患乳癌與不幸的情感遭遇更加感同身受;在“人來人往”一卷中,敘述主體重新回歸為“我們”,但在“手術前一天晚上,……,此后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吃上正常的一餐”這段描寫中才揭露出,上文所有情節敘述均出自黑人小說家漢克之口。作者在以敘述者視角描寫主觀體驗與感受的基礎上,通過將敘述者身份進行翻轉,刻畫出多維度敘述視角,營造出虛擬的小說世界與碎片式結構,引導讀者在假設、確認與推翻假設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小說的主旨,更深層次地實現對小說主題與情感的理解。
(2)“反英雄”式人物形象。傳統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往往帶有確定性特征,讀者結合人物的性格特質、行為習慣、處事風格等能夠將人物形象進行明確歸類,而黑色幽默小說在刻畫人物時,往往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利用反諷的敘事語言塑造出模糊化、抽象化人物形象,并且在作品中不直接表達對人物的肯定或否定態度,引導讀者通過自主閱讀進行感悟和剖析,生發對人物形象的多重思考。
以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作品《約塞連幸免于難》(Yosssrian Survve)為例,作者常常在表述一句話或描寫一個行動后利用話語或行動進行否定、推翻,形成一種自我消解的狀態與氛圍。例如,在羅格夫認為“嗨呦,嗨呦”是“做事勤勉的人所發出的聲音”后,約塞連卻將其諷刺為“渴切的海貍”;在羅格夫堅定地提出“柔道是一個斗士所具有的最佳天然武器”這一主張的同時,他又表現出“匆忙而窘迫”“有氣無力地解釋”等截然相反的態度。作者利用主人公形象、話語行為的前后矛盾刻畫出喜劇式氛圍,利用矛盾沖突使讀者形成困惑與探究欲望,進而在重新梳理文本、架構邏輯的過程中,構建出其所理解的人物形象。與此同時,羅格夫的身份也具有多重意味,他既帶有資本主義制度下官僚典型的專制、虛偽與狡詐特質,但也作為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下受壓迫、被異化、無法成功追尋自我價值的受害者與“異化人”,人物身份上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其行為的荒誕性。
2.“反小說”式敘事結構。(1)碎片化結構。黑色幽默作品在敘事結構上呈現出典型的后現代主義“實驗性作品”特征,一反傳統的以時間為順序、遵循因果邏輯敘述故事情節的線性模式,將漫畫式人物素描與情節事件經由“拼貼”后構成碎片化敘事結構,借助零散、雜亂的觀感引導讀者體會非理性、荒誕性的社會現實。以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nt)的作品《五號屠場》(Slaughterhouse-Five)為例,作者摒棄傳統根據時間順序敘述故事情節的模式,主人公比利以一個衰老的鰥夫身份睡去,但當他醒來時卻正值舉辦婚禮的契機,他進入1955年的門后,從1941年的門走出;再進入1941年的門后,卻從1963年的門走出,在穿越時空隧道的過程中多次目睹自己的出生與死亡。作者采用“時間旅行法”將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以碎片的形式進行穿插與組合,利用意識層面的顛倒時空,表現出主人公精神分裂的思想狀態,配合簡潔的敘事語言,傳達出對美國人混亂、荒謬的精神世界的嘲諷。
(2)螺旋式結構。碎片化敘事結構并不等同于將碎片進行無意義堆砌,而是經由作者的精心設計,使碎片形成放射狀或螺旋式結構,各碎片看似毫無章法排布,實則彼此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從而在無形中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以《約塞連幸免于難》為例,該作品以主人公約塞連為核心,構成龐大、混亂的人際關系體系,以二十二條軍規作為抽象線索串聯起各章節與人物,成為束縛約塞連及其戰友的死亡圈套,推動各零散故事情節的螺旋式發展,并構建出羅格夫這一被異化的人物形象。
3. 反諷式敘事語言風格。(1)標題反諷。標題是敘事的第一線索,黑色幽默作品中的標題往往帶有鮮明的反諷意味。以《五號屠場》為例,該作品的完整標題為“Slaughterhouse—Five;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以“五號屠場”作為標題,既蘊含對人與動物的比較,同時也暗含屠場與戰場的對比,用帶有滑稽、荒誕意味的比喻,向讀者傳達出戰爭的殘酷,通過揶揄、反諷塑造出強烈的黑色幽默效果。同時,其標題中的“兒童十字軍”即十字軍東征后的歷史事件或傳說,作者利用兒童十字軍比喻美國士兵因被蠱惑而參戰,最終被俘虜及殺害,借助這種荒誕又不失形象的比喻諷刺戰爭的偽正義性,具有黑色幽默特點。
(2)邏輯反諷。邏輯反諷主要指利用違反邏輯規律的語言形式進行反諷,通常在概念、判斷、推理上存在一定的邏輯錯誤,形成一種“非熟悉化”“使陌生化”的敘事語言。例如,在《約塞連幸免于難》中,羅格夫以專家的口吻反駁擔架員“做了俯臥撐他才有力氣走路的”,從中可明顯發現他的話語違反邏輯規則,因過于荒誕、違背常理而引人發笑,但在更深層面,卻揭示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官僚對邏輯的蔑視,引導讀者探尋荒謬感背后蘊含的作者對于軍規束縛人性的控訴,感受到“幽默”背后蘊含的“黑色”。
(3)夸張反諷。黑色幽默作品的核心是以荒誕隱喻真理,運用夸張手法凸顯出荒誕的程度。例如,在《約塞連幸免于難》中,作者運用“直接從一個高八度驟升到另一個高八度”“脖子、前額上的筋脈和肌腱都可怕的突了出來”等夸張語言描寫羅格夫在訓練時的神態與行為,在達到嘲諷效果的同時,也使讀者在沉思中挖掘其背后蘊含的失控的社會現實,感受到荒誕背后傳遞出的驚愕、恐懼情緒。
三、結語
英美黑色幽默作家通常在嬉笑怒罵、寓悲于樂的創作風格中傳達出對于現實主義的批判與諷刺,基于多維敘事視角、塑造“反英雄”主人公、建構“反小說”式敘事結構與反諷式語言風格,表達出對戰爭偽正義性與官僚體制虛偽性的批判,戰后特殊時代背景對英雄精神的消解以及科技過度發展形勢下對人類生存境遇的迷茫與擔憂。黑色幽默作為一種反叛現實的文學流派,利用多種荒誕的敘事技巧彰顯出作品的主題,由此創作出的黑色幽默作品不僅凸顯出美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文化多樣性,同時也為中國本土文學創作帶來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桂平.中美黑色幽默文學的比較——以約瑟夫·海勒與王朔作品為例[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9(01):82-84.
[2]郭鵬.評馮內古特小說《貓的搖籃》的黑色幽默文學特征[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11):46+49.
[3]王冬歐.《寂寞芳心小姐》的“黑色幽默”與“后現代性”[J].文化學刊,2019(12):24.
[4]朱棵棵.《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黑色幽默[J].青年文學家,2019 (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