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 目的 采用平行對照研究方式分析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的影響。方法 82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 以隨機數字表方式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 每組41例。對比組實施一般護理, 研究組予以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以及干預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后, 兩組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7.26±1.31)分低于對比組的(11.89±1.4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2.25±2.69)分高于對比組的(70.55±2.18)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93.11±3.24)分高于對比組的(88.53±2.8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 予以康復護理, 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 干預效果、價值較為理想可靠, 故康復護理可作為推薦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干預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73
腦卒中是指因腦內動脈狹窄、閉塞、破裂造成的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綜合征, 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以及致死率高等特點, 在發生疾病后需及時進行有效治療[1]。目前, 臨床對于本病主要依靠藥物進行治療, 雖然能夠挽救患者生命, 但是約有70%左右的患者可遺留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肢體障礙、以及偏癱等后遺癥, 極大的降低了生活質量, 也為家庭、社會帶來了一定負擔, 因此, 如何最大程度改善患者偏癱癥狀對自身、家庭、社會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2]。本次研究選擇納入82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 予以隨機分組, 采用不同護理干預, 對比分析護理干預效果、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 以隨機數字表方式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 每組41例。對比組男25例、女16例, 年齡40~78歲, 平均年齡(59.1±12.3)歲。研究組男26例、女15例, 年齡40~77歲, 平均年齡(58.8±1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相關標準、要求, 且本次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執行。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后偏癱相關診斷指南與標準[3];②均為首次發病;③患者病歷資料完整、真實;④知情研究內容、目的、及風險, 主動簽訂研究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官、精神等疾病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③中途脫落、或者退出觀察者。
1. 2 方法 對比組實施一般護理, 具體內容:護理人員遵醫囑指導患者用藥、飲食, 當恢復至穩定狀態鼓勵與指導進行基礎康復鍛煉。
研究組予以康復護理, 具體內容:①護理人員全面、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實施康復護理的作用及重要性, 獲得認可與支持, 及時協助患者正確擺放肢體, 每2 h協助更換體位1次, 臥床休養期間盡可能使患側上肢處于最大伸展位, 同時, 定期由遠及近進行向心性按摩, 改善血液循環情況, 當肢體腫脹、疼痛等情況得到緩解, 改按摩為由近及遠的離心性按摩[4];②指導與協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 如:關節屈伸、旋轉等, 患肢抬高、屈曲等, 以及肌肉緊張、放松交替訓練等, 改善與提升關節、肌肉的靈活度, 逐步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 讓患者自主進行關節、肌肉活動訓練;再者, 根據實際恢復情況為其制定主動訓練計劃, 從坐臥訓練逐步向坐位移動、站立、行走等過渡, 當其恢復至穩定狀態, 指導其進行洗漱、吃飯、如廁等基本日常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 整個康復鍛煉過程必須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且運動訓練時需時刻有人看護, 避免發生不良事件[5];③腦卒中后偏癱對患者心理打擊較大, 患者易產生焦慮、煩躁等心理情緒, 不良心理情緒可對康復護理的實施造成阻礙, 因此, 護理人員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干預, 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 了解其內心真實想法、需求, 表示尊重與理解, 而后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和安慰, 借助康復良好案例幫助樹立康復信心, 提高依從性, 為康復鍛煉奠定良好基礎。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以及干預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①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采取NIHSS進行評價, 評分低提示神經功能缺損改善良好[6]。②觀察分析日常生活能力, 在干預前、干預后取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 評分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好[7]。③患者生活質量分析采取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進行評價, 該問卷共涉及4個領域(身體、心理、社會、物質生活), 共包含74個條目, 所測評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更好, 為體現護理干預效果與價值, 應在干預前、干預后分別進行評價。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對比 干預前, 對比組患者NIHSS評分為(22.39±2.12)分, 與研究組的(22.41±2.25)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414, P=0.9671>0.05)。干預后, 對比組患者NIHSS評分為(11.89±1.45)分, 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為(7.26±1.31)分,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比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5.1712, P=0.0000<0.05)。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干預前, 對比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37.38±3.44)分與研究組的(37.42±3.48)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523, P=0.9584>0.05)。干預后, 對比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70.55±2.18)分, 研究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2.25±2.69)分,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高于對比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1.6369 P=0.0000<0.05)。
2. 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前, 對比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83.12±2.77)分與研究組的(82.98±2.55)分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381, P=0.8124>0.05)。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93.11±3.24)分高于對比組的(88.53±2.8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7858, P=0.0000<0.05)。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多發急性腦血管疾病, 調查結果顯示, 腦卒中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同時, 也是造成成年人殘疾的關鍵原因[8]。血管性危險因素、高血壓等疾病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是引發腦卒中的常見病因, 近年來, 受不良飲食、不當生活可慣等的影響, 腦卒中發生率呈現進行性上升趨勢, 且患病群體年齡越來越小, 腦卒中已經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9]。伴隨醫學科技、醫療水平的發展與進步, 疾病致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致殘率依舊居高不下, 其中以偏癱最為常見[10]。大量研究與臨床實踐證實, 給予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早期康復鍛煉, 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幫助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因此, 臨床需加大和重視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研究[11]。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可或缺且不可分割, 主要是指綜合協調運用多學科知識, 如醫學、社會、教育等, 采取針對性方式對患者進行訓練, 幫助恢復殘余機能, 減輕、消除功能障礙, 提高其活動能力, 實現基本日常生活自理, 能夠重新回歸社會活動[12]。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比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高于對比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93.11±3.24)分高于對比組的(88.53±2.8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價值理想, 分析原因在于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身體機能并未完全喪失, 于早期指導進行康復鍛煉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重建腦組織功能, 神經功能得以逐漸恢復。一般情況下,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經早期有效的康復鍛煉, 80%以上的患者神經功能都可以得到良好恢復, 需要注意的是, 康復鍛煉過程中鍛煉時間、強度等應嚴格按照患者實際情況選擇, 防止因急于求成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綜上所述, 針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 予以康復護理, 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 干預效果、價值較為理想可靠, 故康復護理可作為推薦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金娜.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河南醫學研究, 2020, 29(14):2671-2672.
[2] 曹雪寧, 楊萍, 雷倩, 等.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效果. 心理月刊, 2020, 15(10):110.
[3] 張文. 探討神經內科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應用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0, 14(9):227-229.
[4] 王秀娟. 中醫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當代護士(中旬刊), 2020, 27(5):88-90.
[5] 賀曉梅, 謝盛莉, 王小林, 等. 綜合護理干預急性腦梗死偏癱40例效果觀察. 湖南中醫雜志, 2020, 36(4):98-100.
[6] 王敏.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當代醫藥, 2020, 27(9):202-204.
[7] 李芳. 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0, 14(5):227-229.
[8] 李本瀅. 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訓練指導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20, 18(4):253-254.
[9] 于秀麗.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20, 18(4):199-200.
[10] 張素芬, 羅婷. 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家庭延續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當代護士(上旬刊), 2020, 27(1):34-36.
[11] 楊安琴.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和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 河南醫學研究, 2019, 28(17):3228-3230.
[12] 祝艷, 王雪梅, 張瑜. 早期康復護理+強化平衡功能訓練對腦卒中下肢偏癱患者的影響.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9, 16(5):46-49.
[收稿日期: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