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一則新聞在網絡上刷屏:廣東一考生曹某,高考成績235分,卻偽造了一張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網友們調侃曹某愛慕虛榮、造假手段卑劣,調侃其家人愚昧無知。如此鬧劇在社會輿論下快速升溫,最終讓事件主角成為網絡暴力傾軋的對象。
某網站上一位高贊答主的看法點出了藏于背后的問題—孩子可能有心理問題,比起分數,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更應該得到關注的。這位答主了解到曹某是個“慣犯”,中考時就曾欺騙別人說自己考上了湛江一中。他此次查分后從P圖到偽造錄取通知書一氣呵成,顯然非臨時起意,他這種一意孤行的行為,很可能是心理上有問題。
類似的新聞并不少見,在這些鬧劇的背后,作為一名教師,我也不禁思考:在望子成龍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體現在很多方面,最常見但也是最常被家長忽略的一個方面就是:扭曲的育兒觀。
我在指導家庭教育中常會對家長提出一個“靈魂拷問”:“您養育孩子是為了什么?”家長們的回答各式各樣:“希望孩子成才”“為自己養老送終”“完成自己未實現的夢想”……我們暫且不去評判這些家長的育兒觀是對是錯,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家長養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心愿時,孩子會在某種程度上喪失自由意志,家庭教育也更容易出現問題。
利己的育兒觀常常會導致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唯結果論”,家長因為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和表現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情緒感受。隨著孩子長大,尤其是青春期的到來,孩子的生理、心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長久以來壓抑的情緒和個人意志就會和家長世界的規則產生沖突。有的孩子會用“叛逆”的方式進行對抗,有的孩子則會在這場隱形的戰爭中“妥協”并繼續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對于某些家長來說后者可能更加“省心”,但是案例中的曹某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當孩子認同了家長“唯結果論”的教育理念,那么他會不惜一切代價達成家長的期待,即使這個代價是違反道德,甚至觸犯法律的。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成績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這項任務完成的好壞,家長關注孩子的成績無可非議。但是成績和孩子未來的成就真的可以劃等號嗎?
看分說話的時代:成績決定未來?
最近大火的網絡劇《隱秘的角落》里,男主角的媽媽在老師向她反映孩子鮮少與同伴交流時,她的回應是“成績好就可以,其他都不重要”,她的回答代表了社會上很大一部分只重視成績的家長。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十八年,當孩子進入社會就會發現只會考試會淪為考試機器,無法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
當成為一個“社會人”后,孩子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不止會考試這么簡單。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同理心的能力,這些并不會在孩子大學畢業后就自動獲得,這需要家長從小培養、言傳身教。
家長還需要認識到成功的路千萬條,不只有成績好這一條。我常會給學生和家長分享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習成績好只是其中一種,我們需要看到他們身上不同的優勢并幫助他們發展,才能幫助他們自我實現。因此,家庭和學校在對孩子的共同培養過程中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學生的成長。
家校共育的不足
很多老師都和我分享過在學校工作中的挫敗感,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有些家長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是學校的問題,但很少會承認是自己的問題;有些家長非常配合,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卻收效甚微。而很多家長則坦言很怕接到學校的電話,只要是學校的電話打來就意味著孩子在校“惹禍了”。
雖然有的學生的行為需要有所調整,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自身的優點和值得被肯定的地方。和家長溝通時多去分享孩子身上的優點,家長也會更容易配合,在指導家庭教育時教師也應提出具體的、可以量化的小目標。家校共育中的常見問題在于老師和家長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表達觀點,希望對方改變,而不是從一個合作的角度探討如何相互配合幫助孩子成長。
家長需要認清的事實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并不意味著自己就不需要為孩子的成長負責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多年前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告訴我們,成績好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會對社會產生更嚴重的危害。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呢?
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該如何培養?
1首先,我們需要清楚孩子的每一種情緒都擁有相應的功能,即使是負性情緒也是需要的。比如焦慮幫助他們未雨綢繆,憤怒幫助他們奮力反抗,悲傷幫助他們反思過往。在教育中,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接納各種情緒的發生,帶著好奇的態度去發現情緒背后的需要。
2其次,我們應該幫助孩子看到自身的優勢,鼓勵他們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家長的心愿扼殺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很多孩子產生抑郁情緒的原因就是因為個人的想法被壓制,但卻無法達到家長的期待,進而認為自己喪失了價值。
3最后,家長應該明白我們是孩子的“港灣”而不是“戰場”。家庭應該是充滿了溫暖、理解和支持的地方,而不是充斥著要求、控制和指責的地方。作為家長,我們最先要放下的是自己對于孩子未來的擔憂和焦慮,而應該拾起對他們的希望和信任。
作為一名教師,我不反對家長關注成績,鼓勵孩子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但“物極必反,水滿則溢”。紀伯倫在詩中這樣寫道“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家庭教育是家長的終身必修課,這場必修課的成績則是孩子美滿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