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梅 王運武 石少坤



摘? 要 分析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師教學現狀,以小學英語課為例,使用傳統多媒體和新媒體技術兩種方式進行授課,利用改進型費蘭德斯互動系統對兩節課進行編碼分析,得出不同方式在師生互動、技術應用及教學效果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基于此,提出教師使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的對策,以期讓新技術更好地輔助教學。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新媒體技術;教育技術裝備;小學英語;互動分析編碼系統(ITIAS);PowerPoint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3-0102-04
1 前言
201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要“深化信息技術助推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新技術與教師教育課程全方位融合”[1]。2019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項目推薦遴選工作的通知》,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將掀起智慧教育發展新浪潮[2]。虛擬技術、智慧黑板、交互式電子白板、智能照明、人工智能行為數據實時采集等新技術日益革新,不斷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為促進智慧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盡管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大多數人依然缺乏足夠的方法和知識在其真實的課堂中充分融入技術,但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將學科與新媒體技術融合,能夠幫助教師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進度,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注意力與理解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
2 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師教學現狀
新裝備(系統)、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現狀?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普及,各種形式的教育技術裝備不斷增多,已覆蓋于全國城鎮、農村中小學,真正實現了“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目前廣泛應用于學校課堂教學領域的教育技術裝備有鴻合、帝能、東方中原、明基、希沃等品牌,教室配備的多媒體設備搭配形式多樣,如電子白板+投影機+壁掛一體機、觸控一體機+展臺等。具有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性、實踐性、開放性為一體的新裝備、新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能夠支撐教育資源的鏈接,提高學生的認知效率,以及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大量新媒體技術的涌現,給教育創新與變革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但其具有的更新周期短、種類繁多、功能強大、使用靈活等特點,也使得人們在最初面對他們時更容易陷入眼花繚亂、無從選擇的困境。由于學校安裝不同的新裝備(系統),每個班級的設備系統不是都一樣,導致管理人員進行管理維修時不方便,設置的版本不一樣,單擊的功能鍵位置不一樣,出現教師在使用新媒體裝備時找不到功能鍵的情況,以致教師放棄使用新技術進行授課。此外,一些學校安裝新裝備(系統)完畢并使用幾年之后沒有進行更新,系統較為滯后。
希沃白板5、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等新媒體技術以驚人的速度被各中小學教師所接納和使用,操作便捷、形式豐富,利用互聯網+裝備,逐步構建教育教學大數據,實現基于學生個性分析的資源推送、學習診斷和教學評價、綜合評價等,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優越的環境,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對新裝備(系統)、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態度與行為?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是新媒體技術的直接使用者,教師的素養和能力及對新媒體技術的認可度和接受度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目前,各中小學大力深化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從技術使用程度看,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多還處在早期應用階段,較少部分處在探索、調整和創新階段,絕大多數應用以作為教師的信息搜索與演示工具為主,較少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技術使用表層化,技術對促進學生基于資源開展深度思考的作用并未得到體現[3]。
在情感上,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的影響,一些教師對于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感到不認同,特別是有一定教齡的教師,認為不使用新媒體技術也能將課上好,技術反而會阻礙他們的課堂教學進度。總之,一些教師對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往往存在不想用、不好用、用不好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新媒體技術的優勢。
3 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師教學實效
新技術對教育的改變首先體現在教學工具的更新、教學手段的進步[4]。將希沃白板5、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綜合應用于課堂教學,可以豐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個案的選取? 本文選取某小學高級英語教師的一節區級教研課(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作為個案,同一門課以傳統多媒體(觸控一體機、PPT演示文稿)課堂和新媒體技術(希沃電子白板5、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相結合)融入課堂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授課,通過利用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編碼系統(ITIAS)[5]分析兩種授課方式的課堂教學視頻,進一步對比探討傳統多媒體課堂與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行為、技術應用情況及其產生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視頻的觀察與分析? 根據FIAS觀察和記錄編碼的詳細規定,在課堂教學視頻觀察中每三秒鐘取樣一次,進行記錄[6]。邊觀看視頻邊對數據進行記錄,傳統多媒體(觸控一體機+PPT演示文稿)的課堂大約42分鐘記錄了840個編碼,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希沃電子白板5、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三者結合)的課堂大約40分鐘記錄了805個編碼。在觀看分析課堂教學視頻時為了使獲得的數據更精確,使用視頻編輯軟件Edius進行剪輯,去除錄制過程中多余無用的片段,利用“人人譯視界”軟件進行AI字幕翻譯,對準秒數確保客觀取樣。兩堂樣本課中師生各種行為發生的頻次匯總情況如表1所示。
數據分析與研究結果? 如表1所示,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編碼系統(ITIAS)將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分為四大類,即教師語言、學生語言、沉寂和技術。通過對這四種類型的數據分析,所占比例如圖1、圖2所示。
1)課堂教學結構。兩節課中教師語言占較大比例,其次是學生語言,說明在課堂上教師采用講授、提問、指示、采納意見、鼓勵表揚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教師的驅動下,學生的語言較為豐富,師生語言互動性很強。但相比之下,傳統多媒體課堂結構中,教師語言比例高達49%,學生語言比例為31%,技術使用比例為16%;新媒體技術融入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語言和學生語言比例有所下降,只有36%和29%,技術使用比例卻高達29%,說明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行為。在傳統多媒體課堂中,教師通過借助演示文稿+投影儀展示教學內容,技術只起到顯示教學內容的作用,并沒有發揮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所帶來的巨大優勢。新媒體技術的介入,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語言和學生語言在課堂上有所減少,但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層層遞進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更多地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預測能力。
2)技術使用比例。根據圖3數據顯示,新媒體技術融入的課堂,教師操縱技術的比例(15.90%)高于傳統多媒體課堂(7.03%);技術作用于學生的比例,新媒體技術融入的課堂(12.18%)高于傳統多媒體課堂(8.81%);學生操縱技術只有在新媒體技術融入的課堂中占1.37%。這就說明在技術的使用上并非教師單獨使用技術進行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使用技術進行練習與互動。利用希沃白板5的趣味練習、蒙層和擦除等功能創設許多互動情境,對教師與學生的活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明顯提升。
3)新媒體技術應用分析。新技術為課堂教學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效果。構建交互性和趣味性更強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有效提升了教與學的效率[7]。教師利用希沃白板5本身具有的特色功能呈現教學資源和開展教學實踐,與傳統的采用PowerPoint幻燈片相比,教學效果明顯更好,知識的呈現形式多樣化,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評價多元化,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強,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利用希沃白板5的各項功能(如聚光燈全黑、拖動、蒙層和擦除、書寫、趣味練習、思維導圖、學科工具、計時工具、課堂活動)展示教學內容,使課堂的交互式體驗、學生的求知欲增強。與采用PowerPoint幻燈片相比,教師的教授、鼓勵表揚、指示、采納意見等口述語言變成技術直觀演示,“無聲勝有聲”,學生的學習更投入,參與性更強。
在課堂上使用希沃授課助手的投屏功能,在學生小組活動中或者自主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拍照,收集學生的學習作品并上傳到一體機大屏幕上進行展示,與傳統課堂的展臺相比更清晰,所選擇的功能更多,比如放大、縮小、旋轉等,更具體、直觀地反饋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學生參與度明顯提升。小組或個人作品被展示,能激發起學生的自豪感和團隊合作意識。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實現了基于數據的多元教學評價,尤其是過程性評價,智慧學習環境教學評價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班級優化大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多樣化,利用其個人隨機抽取、小組隨機抽取、光榮榜等功能實現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面向全體學生,也關注了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需求。利用班級優化大師對學生的課前準備和考勤進行評價,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利用個人隨機抽取功能,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問答,對于每一位學生都比較公平,為后進生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利用小組隨機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全神貫注地期待降臨到自己這一組的學習機會,小組內部互相幫助并積極發揮自身能力,對同伴展示點評、糾正同伴的言論錯誤、幫助同伴解答等,小組間進行激烈的認讀對抗賽,培養學生眼到、心到、口到的快速反應能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挑戰欲。
教師訪談與反思? 通過訪談授課教師,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他們對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學實踐感受和自我反思。
1)教師訪談。同一課時內容用傳統的PowerPoint幻燈片授課與采用希沃電子白板5、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相結合進行授課,針對兩種不同的方式,研究者提出三個維度的問題,授課教師提供了相應的解答,如表2所示。
2)教師教學收獲和反思。技術變革教育,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有新媒體技術支撐,基于希沃白板5、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相結合的授課,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PowerPoint幻燈片授課。與傳統的采用PowerPoint幻燈片相比,新媒體技術的融入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提升了知識的傳達效率。希沃白板5的強大功能和希沃授課助手的投屏相得益彰,使課堂的交互式體驗增強,學生對于這樣的英語課堂憧憬又期待。而在學生評價這一塊運用班級優化大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激趣、科學、客觀、公正的跟進式評價。在使用新媒體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時遇到技術不熟練、不會操作,浪費許多時間,通過反復學習和使用,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操作會越來越上手。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學習任務的專注投入度,可合理選取白板的各個功能和教學資源。
教師對于技術融入課堂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的,認為新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和效果,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是教師的重要手段,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有新技術的支撐,教師應改變自己的舊觀念,重點以學生的有效學習(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反饋鞏固)為出發點,借助新媒體技術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效率。
4 新媒體技術環境下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能力提升對策
基于以上教學實踐探索和研究,融入新媒體技術的課堂教學是多彩的,教師應當積極使用新技術開展教學,充分提升使用新技術教學的實踐能力。
教育政策推進,加強新媒體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新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深度取決于教育政策,教育改革以來,相關部門頒布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方針推進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8]。新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必然受到相關教育政策以及課程標準的影響,即教育政策的走向會影響新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層次和深入程度。在整個教育信息化生態系統中需要以教育政策為主導,從宏觀角度出發,通過政策驅動,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以課堂教學實踐的方式加強新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學校實踐驅動,加強新媒體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論學習與專項培訓? 教師是新技術與課堂教學實踐整合的關鍵要素。只有教師具有信息化教學理念、知識、技能并嘗試改變,才能保證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變革取得實質性績效[9]。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加強新理論和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并積極使用先進的技術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新媒體技術的巨大潛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探究性學習。教師學習新理論、新媒體技術也提升了專業素養,將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主動地應用于教學實踐,讓技術參與教學、輔助教學、推進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根據需要選擇那些容易掌握且對教學效果有促進作用的技術。學校應加強專項培訓,開展新媒體技術用于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實踐教研和課題研究等,通過學科教師團體的力量加強新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學校通過邀請專門的技術人員到學校給教師做專項培訓,按照學科需求做相應的培訓方案,讓教師親身體驗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樂趣和優勢,轉變教師“不想用、不好用、用不好”的觀念,積極將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
開展教學競賽,切實增強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教育教學系統中,學生往往是新媒體技術的直接受用者,新媒體技術助力教師教育教學,一切皆以學生的學習為出發點,通過設計新技術整合課堂的學科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與學習方式、交互活動形式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學校開展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學競賽,通過賽課、聽課的方式普及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在每個學科教研組中開展教研,學習新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方法、新技術的功能等,將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充分展現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在新媒體技術使用方面,年輕教師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可以帶動年長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新技術,相互學習。此外,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區域教研機會,增強教師之間的專業學習互動,構建研修共同體,加強技術溝通。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化教育技術裝備,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能力的同時,減少教師在教學過程遇到的技術性故障,提高教師使用新媒體技術的滿意度和自信心。
5 結語
大量新媒體新技術的涌現,給教育創新與變革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對教師的教育方式、教學方法和觀念提出新的要求。在教育政策以及學校實踐驅動下,教師應著眼于未來教育,改變已有的教育信條與觀念,積極將新技術綜合應用于課堂教學,以“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最大功用體現在學生身上”為出發點,加強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營造豐富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信心以及反饋能力和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
[2018-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
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2]王運武,李炎鑫,李丹.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的現狀、內容與對策[J].現代教育技術,2019(11):26-32.
[3]姚佳佳,李艷,金松濤,等.信息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師教學轉型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3):37-47,80.
[4]朱德全,許麗麗.技術與生命之維的耦合:未來教育旨歸[J].中國電化教育,2019(9):1-6.
[5]顧小清,王煒.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課堂分析技術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7):18-21.
[6]Flanders N. Intent, Action and Feedback: A Pre-
paration for Teaching[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63,14(3):250-260.
[7]石映輝,楊浩,吳砥,等.信息化學習終端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效分析:以中學數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7):
87-92.
[8]趙冬冬,朱益明.信息技術引領教學改革及其辨正:兼議“屏幕改變命運”[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41-48.
[9]楊宗凱.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與創新[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7(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