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遠 余蘭


摘? 要 教師微課培訓是有效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方式之一。伴隨著全國各地教師微課培訓的開展,如何激發并維持參訓學員的學習動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參加視頻拍攝類微課培訓的中職教師開展問卷調查,依據問卷結果,結合ARCS模型在培訓內容、培訓方法上制定相應的動機策略,并在培訓中應用,以期增強培訓實效。
關鍵詞 微課;教師微課培訓;ARCS模型;信息化能力;中職教
師;視頻拍攝類微課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3-0044-03
1 引言
近年來,教育領域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平臺層出不窮。在教育信息化2.0的推動下,教師需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而如何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1]。基于此,各大教育院校、單位紛紛加大對教師個人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力度。其中,教師微課培訓成為最受教師歡迎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方式之一。
教師微課培訓是一種以微課的設計、開發、應用和評價為主要內容,面向全體教師的一體化、能力提升型培訓,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2]。教師微課培訓作為一種可以短期內顯著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有效方式,深受廣大教師歡迎。然而,在教師微課培訓中往往存在參訓學員的學習動機難以激發、學習動力較難維持的問題,教師微課培訓需要何種理論指導,如何提升學員學習動機,改善培訓實效,成為研究人員亟待解決的課題。
2 教師微課培訓中出現的問題
筆者連續三年擔任本地區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班助理班主任,接觸前來學習、培訓的職校教師300余人,在培訓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參訓教師普遍學習動機不強,很難維持良好的學習動機? 筆者發現,這些參加培訓的教師普遍表現出學習動機不強,究其原因,分別有“年齡較大,不適合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家里的電腦沒有軟件,不愿意學習”等客觀原因,“微課學習起來較為困難,我學習不下去”“沒有效果展示,我不知道微課的最終效果是什么樣子”等主觀原因。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這都說明參加培訓的教師的學習動機很難維持較好狀態,常常伴隨主客觀的原因,消極地影響學習積極性。
參訓教師關注自我學習效果,厭倦過長接受學習? 參加培訓的教師樂意看見自己做出來的作品,比如一份PPT動畫、一個錄屏效果、一個簡單的MG動畫等,以此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而對于初學者而言,過長的接受學習會使他們厭倦,因此要給予他們充足的練習時間。
授課教師較難平衡微課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結合? 對授課教師而言,傳授微課制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內容,包括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授課教師認為,單純地傳授微課制作技術難以實現預期目標,微課培訓應注重平民化技術的使用,技術夠用即可,適用最佳,應將更多精力放在微課選題和教學設計上[2]。這就要求培訓設計者在培訓中把握好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分配,做到微課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同時提升,不能讓參訓學員出現微課理論嚼得爛,微課操作跟不上,或者熟練掌握微課制作技巧,微課設計卻毫無依據的“偏科”現象。
總的來看,參訓教師在教師微課培訓中表現出來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動機不足,如何激發和維持他們的學習動機,是筆者進一步要研究的內容。
3 ARCS模型介紹
ARCS是一種動機設計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凱勒(John M.Keller)教授提出的。凱勒經過大量文獻研究,認為信息傳遞者可以從引起注意(Attention)、切身相關(Relevance)、建立信心(Confidence)和獲得滿足(Satisfaction)等四個方面來著手激發和維持學習者的動機,簡稱ARCS模型[3]。根據凱勒的動機模型,教師微課培訓在設計上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內容部署,以此來開展動機設計:吸引參訓學員的注意;培訓內容高度切合其工作相關;在培訓中提升參訓者的自信心;讓參訓者感到學有可用,獲得滿足。
如圖1所示,ARCS動機設計模型主要包括分析動機問題、設計動機策略、實施策略以及評價實施策略四個階段[4]。
1)分析動機問題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對教學對象的分析。可以借助騰訊問卷、問卷星等在線工具對教學對象進行詳細的問卷調查,分析教學對象的群體特點。
2)設計動機策略是動機設計的重要部分。由于注意、相關、信心和滿意是一個整體,沒有主要與次要之分,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可能使學習者喪失學習動力[5],因此,這一階段需要在掌握教學對象特點的前提下,系統結合ARCS的四個要素,以確保完全激發教學對象的學習動機。
3)實施策略階段需要考量教學對象是否能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
4)評價實施策略需要考察教學對象是否獲得滿足感,培訓效果如何。
4 ARCS模型在培訓中的具體運用
本地區先后開展兩次教師微課培訓,培訓內容為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制作。視頻拍攝類微課是以一定微課教學設計為前提,結合微課腳本拍攝素材,后期經過軟件精處理的一類微課。下面結合ARCS模型的四個階段,分析動機問題,設計動機策略,并實施到視頻拍攝類微課培訓中,評價實施效果。本次培訓在一次中職教師的微課培訓中開展。
分析動機問題? 這一階段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教學對象的動機分析,二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基于教學對象的學習需求,因此必須以教學對象的動機分析為前提。筆者以參培教師基本信息、對視頻拍攝類微課的認識現狀、視頻拍攝類微課制作水平、視頻拍攝類微課提升需求為四個一級指標,借助問卷星平臺,設計一份詳盡的調查問卷。經過問卷調查,發現:
1)從參加培訓的教師年齡來看,中青年教師居多,老年教師少;
2)參訓教師對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基礎認識不足,表現在尚未厘清一般微課與視頻拍攝類微課的概念區別,不熟悉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制作工具;沒有明晰的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制作流程;
3)參訓教師基本上沒有制作過視頻拍攝類微課,其中有少部分參訓教師表示僅僅作為出鏡教師或協助攝像等參與過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制作,并沒有參與整個過程;
4)參訓教師認為需要提升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制作能力,自己在分鏡頭腳本制作、拍攝工具的選擇以及后期制作工具的使用上存在不足,這些是愿意學習的內容。
總的來說,本次參加培訓的教師年齡適中。一方面,這些教師都是工作5~10年的中青年教師,屬于職業發展初期或中期,有著較強的學習態度和自我提升期望;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聯網+”時代的推動,我國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現如今,教師的角色也一改一成不變的“書呆子”形象,這一批帶著“互聯網+”時代特色的中青年教師在語言上表現非常活潑,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也有喜愛熱點熱詞這個特征。
總體來看,參訓教師對視頻拍攝類微課這個新鮮事物沒有清晰的認識,缺乏這類微課的制作經驗,但也有自我提升的期望。基于此,確定本次培訓的主要內容:視頻拍攝類微課的概念界定;視頻拍攝類微課的攝制工具解析;運用模板快速搭建視頻拍攝類微課拍攝腳本;視頻拍攝類微課的實際拍攝誤區講解;視頻拍攝類微課的作品合成與展示。
設計動機策略? 設計動機策略是ARCS模型的核心部分,就本次中職教師視頻拍攝類微課而言,培訓方案設計要從四個方面入手。
1)A引發注意。結合此前問卷的調查結果,引發并維持這批中職教師的學習動力需要在培訓講師和培訓內容上做設計。對于培訓講師而言,這批學員大多數是中青年教師,培訓講師不能一味地將這次培訓當作匯報式講座,要有針對性地將時下熱門網絡話題作為切入點,做一個簡短凝練的開場白,再開始培訓。這樣做的目的是第一時間介紹培訓講師的身份,又拉近與陌生學員間的距離。此時,培訓講師要注意語言幽默、凝練。
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此前已經確定了主要內容,但沒有具體化。視頻拍攝類微課的概念、制作工具、后期制作方法等內容是很泛的,切不可泛泛而學。假如一開始就安排學習如此大量的內容,對學員而言學習負擔重,學習動力很難維持。因此,將這三個模塊的內容切分成小主題,按照事物認知由淺到深的規律編排(圖2)。
2)R切身相關。相關性主要分為目的相關性和過程相關性。目的相關性是指學習內容有助于學習者達到某種生活中的重要目的時,其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過程相關性注重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當學習者認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時,他的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3]。這批參訓的中職教師入職時間短,他們在站穩職業生涯第一站的同時,也期望職稱上能得到進一步的上升。通過參加自治區級、國家級的微課比賽獲得優秀的名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借此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在培訓導入部分播放一些自治區級、國家級的微課作品,鼓勵他們參加此類比賽,通過這樣的目的刺激,有效提升其學習動機。
在培訓的教學策略上需要用任務驅動法,以此實現每一位參訓學員都參與到微課制作活動中,提升其過程的相關性。
3)C自信心。提升參訓學員的自信心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培訓內容的編排上要步步為營、層次遞進,做好知識分解工作,以便參訓學員能夠掌握每一部分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操作中的學員,及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4)S滿足感。學習者獲得滿足感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外部途徑,即外部獎勵;二是內部途徑,這是一種內部獎勵系統,以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和良好的情緒體驗作為學習者對自己努力的獎勵。這種獎勵源自學習過程本身,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的特點[3]。這次培訓設置了一個學員作品分享環節,讓參訓學員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培訓教師對參訓學員的作品進行一一點評,給予肯定或修改意見。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參訓學員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其對所學內容進一步內化。
實施策略? 制定好動機策略、方法后,在此次的中職教師視頻拍攝類微課培訓中正式實施,實施過程中依據培訓的進度適當調整策略,最終培訓內容的學習完成度較高。
評價實施策略? 受限于培訓的時間、培訓準備等因素,這次培訓評價采用訪談法,通過訪談,大部分教師表示課程內容高度契合自身的提升需求,愿意繼續學習此類微課的制作技巧。整個培訓過程流暢,培訓學員參與度高,學員沉浸在培訓教師安排的現場拍攝環節,說明本次培訓的實際效果比較好。
5 結語
培訓是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在培訓中保持參訓學員學習動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視頻拍攝類微課培訓作為教師微課培訓的一個子類,有著較好的研究前景,依靠ARCS模型下的教師微課培訓動機策略設計,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從結果來看,本次培訓結合ARCS模型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期待更多的學者對ARCS模型在教師微課培訓中的應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韓徽,鄭小軍.教師微課培訓的內涵、模式、內容、誤區與對策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6):72-74.
[3]周春燕.利用ARCS模型設計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12):33-34.
[4]李理.基于ARCS模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課程教學設計[J].文教資料,2019(29):190-191,172.
[5]仝素梅.基于ARCS模型的高職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