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波 竇祥銘
[摘 要] 本文以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抓手,對安徽省宿州市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調研發現,宿州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三大產業融合力較低、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能力不強、新型農業聯合體實施計劃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從規劃引領、完善內部聯絡機制、加強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議,為未來宿州市制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三產融合;聯合體;宿州市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15-3
宿州市地處安徽省北部,皖、蘇、魯、豫四省交界地帶,下轄埇橋區、碭山縣、靈璧縣等5個縣區。截至2019年年末,宿州市總面積近1萬km2,其中耕地面積約48.47萬hm2,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水果、蔬菜供應基地和農產品集散中心,總人口654萬,其中農村人口335萬,城鎮化率為43.96%,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同時,宿州市埇橋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目前,宿州市農村土地流轉率接近50%,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各類經營組織有2萬多家。所以,在探索農村三產融合、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宿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具有較大的借鑒作用。
1 宿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做法及成效
1.1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近年來,宿州市積極推動“兩區”建設,在實踐中摸索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這一新型農業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通過契約、資金聯、資產、技術結和品牌聯結等緊密連接形式,實現了三大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產業之間優勢互補、利益連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極大地促進了宿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快速發展。2019年,宿州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已發展至295家,比2015年增長64.6%;合作社達12 557家,與2015年的9 012家相比增長了39.8%;家庭農場達7 559家,與2015年的3 920家相比增長了92.8%;三產聯合體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在家就業、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員共計1.6萬人,幫助2.6萬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創業,已成為提高產業利潤、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
1.2 “互聯網+”模式在農業發展與銷售中被廣泛應用
在“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下,宿州市充分借助并發揮其優勢,在農產品經營環節中,利用其打通農村發展新通道,新增縣級電子商務農村經營主體784個,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化。2019年,宿州市農村線上增長率超過50%,交易金額超過150億元,在農村產品銷售的87.8億元中農產品銷售總額達到74.4億元,占網銷售總額的86.26%,開創了線上和實體并行的模式,推進了三大產業深度融合發展。2015—2019年,靈璧縣、泗縣、蕭縣、碭山縣4個國家級貧困縣相繼申報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碭山縣作為國家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綜合示范縣,現已成為全國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碭山模式”,主要是碭山縣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目前已擁有大型電商企業1 226家,小型網點、微店等超過1.5萬家,共計10萬余人從事電商及相關產業,實現全縣電商扶貧驛站全覆蓋,走出了一條“產業+基地+電商+貧困戶”扶貧模式道路,已帶動1.26萬戶、2.51萬人擺脫了貧困。同時,泗縣絞瓜、番薯粉絲、蕭縣葡萄、符離集燒雞等農產品都通過互聯網走向全國。
1.3 加速農業和工業融合,促進工業化進程
宿州市積極探尋農業與工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爭取把農產品精深加工做到價值最大化,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示范區建設為依托,突出農產品專精特深,延伸產業鏈,形成融合增值,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宿州市龍頭企業總銷售收入達113億元,對比2015年聯合體建立之初的500億元來說,實現了數量上的躍升。截至2019年年底,宿州市市農產品化龍頭企業達到669家,同比2015年增加了153家,其中農業化龍頭國家級3家、省級61家、市級605家。由此,宿州市農業化進程和發展得到穩步提升,農業化水平穩居全省第一。早在2018年,宿州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就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目前,宿州市農村“三變”改革已覆蓋375個村,完成改革的村落達到300個。在這一模式中造就了認證企業200家、特色農產品289個,埇橋區榮獲“中國燒雞之鄉”稱號,蕭縣葡萄、泗縣大路口山芋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 宿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不高
宿州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各個產業之間的融合度不高,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普遍偏低,導致產業鏈條短。例如,宿州市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現加工僅僅停留在小麥加工成面粉的初級階段,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僅為2∶1,居全省第10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個百分點。二是由于只是單純的一種合作方式,所以利益之間沒有形成很好的連接。多數農業經營主體是以“種植+加工”或“種植+銷售”模式進行二次產業簡單融合,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是機構存在,沒有履行合約能力,參與融合能力差。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宿州市12 557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6 287戶沒有經營活動,占調查單位的48.4%。三是由于技術單一而使產業鏈條較少。在農產品加工業內部,50%的企業為面粉加工業,深加工企業僅有“皖神”“安特”等企業,產品終端還是工業品,缺少大型食品制造企業,產品附加值不高。
2.2 瓶頸制約沒有突破
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設施互聯互通來確保信息獲取及時、準確,同時需要高效便捷的服務來支撐三大產業融合。在這些方面,要素瓶頸制約仍然是較突出的問題,資金、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供給能力不足、支撐力不強。首先表現在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明顯偏低。宿州市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宿州市農業從業人口中,中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口占71.9%,高中以上學歷僅有28.1%。這一比重導致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極度缺乏,從而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滲透普及。發展現代旅游觀光農業,經營者受文化學歷、知識視野的限制,易出現規模小、檔次低、缺乏新意、設施簡陋等現象,深層次挖掘開發力度不夠,發展后勁不足。其次表現在金融支持農業的力度較弱,因為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金融機構支持力度較少,農業投入僅僅依靠自有資金,發展緩慢,易出現大風險。最后是技術力量薄弱,農產品的生產仍是靠天吃飯,抵御自然風險和災害能力不強。
2.3 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土地碎片化提高了農業耕作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小農戶無法實現規模化經營將造成成本提高。此外,由于政府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能會忽略小農戶在水利和道路建設等方面的個人需求,造成部分耕地的灌溉和排澇等設施缺乏,從而加大自然災害對小農戶造成風險的可能。另外,由于小農戶信息獲取的滯后性,造成其無法把握市場信息,從而無法實現科學決策、沒有價格優勢以及欠缺科學管理等,導致小農戶在中間商及市場面前都處于弱勢地位。與此同時,小農戶分散的結構特點阻礙了政府農業技術推廣,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小農戶無法學習專業技術,這些專業技能包括產品的品種、規格、質量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如果這些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一二三產業就能得到較好的融合,從而使得生產者、加工者及消費者都能獲利,實現共贏。生產者能種得好、賣得出、賣得好;加工者能獲得優質的加工原料,從中減少損耗獲得最大收益;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成品,皆大歡喜。
3 促進宿州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形態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也是產業經營新常態的升級版。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理念,注重規劃引領,把握基本準則,建立共享機制、培育經營主體和加強政策扶持,可以把農業的有限資源在產業和價值這兩條鏈上惠及更多農民。
3.1 完善空間布局,厘清發展方向
一二三產業結合是發展布局的基礎,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布局的支撐。《宿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優化農業布局的思路,按照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根據宿州市土壤、氣候、水、光照等特征,打造宿州市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碭山水果基地、農作物制種基地、蕭縣牛羊肉生產基地,就必須優化農業資源空間布局。按照“一岸三路”產業帶布局和各縣區科技示范區布局,重點發展優質糧食和瓜菜“一優五特”產業,形成具有宿州市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一特三高”為引領,通過精耕細作、精深加工、精準扶持,打造精品農業,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1]。落實好農業產業化提升工程,夯實一產種養基礎;農產品可以把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結合在一起構建加工基地,可以讓龍頭企業和優勢產區相互合作,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聚焦區,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促進商貿流通、市場開拓、電商業態、旅游農業協調發展,提升農業三產發展質量和水平。
3.2 把握一二三產業融合基本準則,提升發展質量
3.2.1 確保農民初級收入。隨著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后,農村土地經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適度規模經營為主要特征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讓農民的收益實現多元化。農民的初級收入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土地承包自主經營收益,另一反面是經營權的流轉收益。從宿州市綜合情況來看,農民單純從土地經營上獲取收益根本無法實現小康目標。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改革以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通過土地流轉使農民從土地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保障農民的收益前提是加強土地流轉管理。
3.2.2 拓展農村共享經濟收入。在實踐中,種、養、加工一體化的增值率在50%~60%,而產后價值鏈通過流通、品牌創造等,增值率就會翻番。通過土地入股或者提升初級農產品價格,可使農民參與加工、流通和銷售的增值共享[2]。
3.2.3 提高職業農民工資收入。以家庭農場場主、農業大戶經營者為代表的職業農民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以職業農民身份成為農業產業工人,是目前土地流轉后轉向一產打工的農民的一種向往。隨著農業產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對產業工人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要加強職業農民培訓。
3.3 建立一二三產業內部聯動機制,促進產業連接
3.3.1 建立健康消費導向機制。我國消費都是由生產來決定的,但是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消費理念已發生質的變化,從吃飽到吃好且健康、有機轉變。舊的農業發展導向已經不適合現在使用,需要迫切創造新的消費導向體制。這就需要農民找準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于稀缺型和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的生產力度,要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建立品牌農業,加強對于品牌產品的培育和發展,讓優質產品有好價格,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3]。
3.3.2 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關鍵是如何保證農民能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享受產業增值的利益。農戶和企業之間可以發生“1+1>2”的效應,并不相互排斥。所以,建立緊密型利益連接機制需要有一定強度的約束力,在合理的利益關系中,才能有健康的產業生態環境,利于合作平穩發展。
3.3.3 建立農村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加強縣城和鄉鎮農村技術推廣、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力度培養各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測土配肥、統防統治和技術培訓等專業化、綜合性服務,促進農業分工分業。建立服務聯合體,并且同時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應用。探索建立農業投資與經營管理分離機制,積極推廣全程托管、菜單式托管經營模式或合作式、訂單式服務模式。
3.4 創新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政策體系
第一,促進第一產業優先發展。加強對農業基礎產業的支持,在國家現有政策支持下,進一步完善糧食直補政策,特別是將增量土地的直補納入糧食直補體系。在國內大原則的前提下,重點把有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作為農機具的補貼對象。針對重點貧困地區和貧困人民可以改變方式,精準扶貧,為貧困農民創造新血液。開辟新的補貼項目,特別是在土地改良、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加大補貼力度[4]。
第二,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建立完整的企業鏈,政府加強扶持,提高原始產地的補貼強度。完善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特別是對產加銷一體化的企業、訂單企業,要加大支持力度,特別是要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價值鏈增值。并在加工企業用地上有一定的寬松政策,并且在加工企業的融資方面給予一定支持。
第三,全力推動發展農業新業態。當前農業新業態正以蓬勃之勢迅速發展壯大,特別是“互聯網+現代農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讓小農戶與大市場緊密連接,新型農家樂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面對冉冉升起的第三產業,政府需要在規劃上給予一定的方向引導,政策上給予相對的支持。
第四,在財政金融基金等方面實行寬松政策,為經營活動創建信貸等其他新的支持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海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案例研究[J].經濟縱橫,2019(10):88-91.
[2]李治,安巖,侯麗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18(16):157-164.
[3]陳詩波,李偉,陳亞平.新時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8(1):5-10.
[4]姜晶,崔雁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8(7):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