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朋濤 楊賓賓 彭玉娟 陳曦 張月辰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視角下,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必須依托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由“輸血”救濟向“造血”自救轉變。正面來看,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是脫貧的基礎。反向來看,如何保證持續增收,防治返貧發生,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有效脫貧。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出發,以河北省平山縣作為研究對象,了解其返貧原因,探索返貧防范對策。
[關鍵詞] 返貧;脫貧;防范;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28-2
自黨的十八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之后的5年時間中,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苦率從10.2%下降至不到4%。在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將脫貧攻堅戰略思想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指出我國的扶貧工作要從“打贏”向“打好”轉變,講求脫貧“質量”,注重脫貧可持續性。為了進一步打好脫貧攻堅戰,需要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建立返貧防范機制,保證扶貧質量,降低返貧率。
1 平山縣返貧原因
河北省平山縣是一個革命老區,2017年經過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平山縣扶貧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成績斐然固然值得高興,但是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鞏固和擴大脫貧成果,讓脫貧摘帽經得住歷史的考驗,是接下來脫貧的重點工作。經過梳理發現,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平山縣依然面臨著許多阻礙,引起返貧的因素有很多,集中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 因病返貧
基于歷史原因,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由于長期營養不良、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健康意識薄弱等原因導致身體健康素質較差,患大病的概率更高,加之經濟條件不允許,高昂的醫療費用依然是農村貧困家庭無法承受的經濟負擔。國家農村貧困監測數據顯示,當前依然有很多農村貧困地區家庭因為經濟問題無法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而無法得到及時就醫,導致小病變嚴重、大病看不起,看病給農村貧困家庭所帶來的收入減少使得貧困進一步加重[1]。因此,這些農村貧困家庭易因為疾病而重返貧困,這種返貧風險在平山縣廣泛存在。
1.2 因學返貧
在平山縣,很多貧困家庭已經深刻意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同樣迫切地希望子女能夠通過教育來改變自身的命運。所以,他們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大提升。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除了九年義務教育承擔的較低教育費用之外,在高中和大學階段所需的教育費用逐年增多,尤其是在大學教育階段。但是,為了子女能上得起學,他們不惜舉債,所以在短時間內讓貧困加劇。因學返貧、因貧輟學的情況在農村貧困地區十分常見。
1.3 因老返貧
隨著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向外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很多農村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打工,在城市安家落戶,居住在農村的多為留守老人。在農村貧困地區,如果老人尚有一定的勞動力,通過自身的勞動加上政府的幫扶,其收入尚能在貧困線之上,但是生活水平仍無法得到明顯提升。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老年人一旦因病或者其他原因喪失勞動力,就可能迅速回到貧困的境地[2]。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逐漸深化,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家庭面臨返貧風險。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平山縣返貧防范對策
達到脫貧標準,實現脫貧摘帽,只是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不能掉以輕心。要將脫貧攻堅上升到一個新高度,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注重脫貧“質量”,提升自身“養血”能力,創新穩定脫貧與返貧防范長效機制,確保脫貧攻堅成果可持續性。平山縣根據實際情況,創新發展了一系列脫貧后續扶持機制,始終堅持不脫責任、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監管,對因病、因學、因老返貧等問題進行了有效的防范,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1 健全農村醫療體系,讓群眾不再因病返貧
平山縣建立了健康扶貧“套餐”救助政策,首次采用“醫保+民政救助”的方式,降低貧困家庭的醫療費用。村民因病住院的所有花費,除按照醫保比例報銷補償外,由民政救助機構負擔剩余醫療費用的80%,并且同醫保一起實行一站式結算,經過兩次報銷后剩下的自費部分只有1.5%左右,極大地減少了貧困家庭的看病費用。為了保障貧困家庭能享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平山縣所建立的健康扶貧“套餐”制度,極大地減輕了貧困家庭看病貴的難題,從源頭上切斷了因病致貧、因病反貧。平山縣為本縣所有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提供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及醫療救助3種醫療保障體系,針對貧困人口將醫療保險起付線降低1/2,大病醫療起付不設坎,并且逐步提升報銷比例,報銷比例最高可達80%。針對平山縣的低保戶,住院看病醫藥費100%報銷。針對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方面實行“精準救治”,大力開展“三個一批”醫療專項工作,即對貧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集中救治一批,對慢性病患者簽約管理一批,對患嚴重疾病患者兜底保障一批。另外,對貧困人口實行“先看病后付費”的方式,將原有分階段報銷制度改為統一救助渠道,實現“一站式”報銷。為了豐富平山縣的醫院體系,平山縣人民醫院成功與省人民醫院建設“醫聯體”,由省人民醫院選派管理、業務方面的專家實施“托管服務”,極大地提升了平山縣綜合醫療水平。為了進一步提升平山縣醫院的救治能力,平山縣實施了“縣級資源+鄉鎮衛生院”的“醫共體”、“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村辦院管”建設,實現了本縣醫療資源共享,形成了醫療體系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運行機制[3]。
2.2 完善非義務教育救助制度,防止因學返貧
當前,國家對于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的九年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即免除學雜費與課本費,補足寄宿生的生活費。對于農村貧困家庭而言,因學返貧的教育費用多數在高中與大學階段,大學教育費用居多。所以,完善非義務教育救助是防止因學返貧的關鍵。一方面,平山縣針對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繼續加大對非義務教育救助的資金投入,增加政府獎學金的名額數量和額度,鼓勵貧困家庭子女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防止因貧輟學;降低貧困生申請助學貸款的條件限制,讓更多的貧困學生通過助學貸款實現上學夢。另一方面,搭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精準救助平臺。平山縣根據實際情況設立了針對本縣農村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的教育助學基金,除了本縣政府的投入之外,平山縣還鼓勵社會捐贈,所得善款全部用于本縣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4]。
2.3 補齊短板,平衡區域發展
平山縣在大力發展產業扶貧的同時,還統籌“輸血”補齊短板。經過多年的精準扶貧,扶貧項目資金集中向貧困村與貧困人口傾斜,在一些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的非貧困村,因為發展相對放緩,成為防止返貧的重點對象。平山縣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建設“四個村莊”,即建設美麗、平安、和諧、幸福村莊,在項目資金的使用上進行統一安排,實施精準幫扶,有效解決了資源應用不均衡、不協調問題。對于平山縣貧困人口人數較多、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環境相對較差的非貧困村,平山縣設置專項資金用于村莊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使得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貧困群眾實現了產業幫扶的全面覆蓋。對于非貧困村的改善設立專項計劃,爭取銀行貸款,確保各項資金充足。實施“1+N”幫扶模式,在村中安排1位駐村幫扶人員幫助較弱的非貧困村開展脫貧幫扶工作[5]。另外,平山縣大力號召民營企業尤其是縣重點龍頭企業、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積極參與平山縣脫貧攻堅,為平山縣扶貧脫貧提供社會資源,弘揚傳統美德。平山縣與碧桂園控股簽訂了120億元投資協議,在農業現代化、健康扶貧方面提供資金支持。
群眾始終是脫貧攻堅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要想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防止返貧,就要做好防貧兜底,轉變扶貧思路,向扶志與扶智轉變,從向群眾“發錢”向帶動群眾自力更生轉變,改變群眾以往“躺著脫貧”的懶人思想,讓他們通過自力更生擺脫貧困。平山縣分批次為縣上的青壯年勞動力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組織貧困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從而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增加他們自主創業與就業的信心,從根本上改變懶人思想,增加其脫貧信心。
3 結語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攻堅年,平山縣脫貧攻堅工作同樣到了關鍵時刻。現階段脫貧工作的重點除了要繼續脫貧扶貧之外,還要回頭看脫貧質量,打好脫貧“持久戰”,實現可持續脫貧。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當前平山縣依然面臨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老致貧及因災致貧等風險。要想徹底防止返貧,需要著力完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教育幫扶體系,實行醫療與教育精準幫扶,讓貧困家庭不再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阻斷因病返貧和因學返貧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李迎春,龍方,郭時印.農村反貧困模式的分析與選擇[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42-45.
[2]孟清華.龍頭企業牽動產業嬗變的“綠嶺扶貧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3]陳標平,胡傳明.建國60年中國農村反貧困模式演進與基本經驗[J].求實,2009(7):82-86.
[4]曹雪彥,張于,解其斌.創新視域下石家莊精準扶貧路徑研究:以革命老區平山縣為例[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校,2018(20):45-47.
[5]黃海棠,蔡創能,騰劍侖.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返貧風險評估及防范長效機制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