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
[摘 要] 農業是我國發展的重點項目,農業科技在我國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其帶動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開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是現代高質量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方式。我國在新農業發展過程中需借助農業科技的力量跨上新的臺階,使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人才培養效果和自主創新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本文從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出發,探討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正確的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方向,以期為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提出理論基礎。
[關鍵詞]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正確取向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46-2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要想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關鍵在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使農業科技能對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總體方向正確,但在細節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影響了我國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實際生產效益[1]。本文以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正確取向為研究方向,闡述農業科技創新的著力點,旨在建立綜合性的農業創新發展體系,用科技帶動農業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1 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也是人口大國,不斷地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創新動力,有助于提高我國人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對農業科技進行創新,增速農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現代發展方向。農業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綠色農業、信息農業、現代農業及機械化農業發展方面。每次創新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均能引領農業進步,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方面已成功將機械化代替了原有勞動力,在收割方面運用收割機,在播種上運用播種機,在耕地上運用旋耕機,這些新的機器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大大減少了時間成本,推動了農業朝著現代化方向快速前進。在此基礎上,也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需針對農民的切身需要加強農村科技創新研發,構建農村信息創新合作平臺,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從而形成新型現代化農業發展環境,并為其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但由于我國農產品競爭市場仍存在質量差、價格低、競爭弱等問題,從而限制了農村的發展進步,致使農民不能很好地增收,削弱了農民在農業發展上的積極性,影響了社會和諧。因此,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目前解決現代農業市場短板的一個重要方法。
2 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短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要想使我國農業發展得更快更好,科技是第一要素。我國作為糧食大國,農業生產經濟的發展程度會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目前,政府在整體規劃中對農業科技創新開發的投資比例相對較低,許多農業技術創新研發組織均形同虛設,很多創新科技平臺設施也存在諸多問題,使得科技難以投入正常的農業發展中。資金短缺是目前我國農業各省科技創新發展落后的直接原因[2]。另外,科學研究需強大的基礎設施作為后盾,但由于農業基礎建設投入資金較少,農民主人翁意識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積極有效地開展農業發展科研創新,因此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2.2 缺少專業的農村科技創新人才
農業發展僅靠科技所收獲的成效雖然可觀,但卻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農業的快速發展需大量的農村科技人才不斷反復試驗、苦心研究。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技術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相較于國外農業發達國家來講,在技術創新發展方面仍處于落后狀態,這使得我國很多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技術人才外流,導致總體上國內農業科技人才欠缺。此外,受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待遇偏低等因素影響,大學生畢業后大多不愿回到農村基層開展工作,使得農業方面的專業性人才相對匱乏。我國作為農業發展大國,要想快速發展農業,讓我國的農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而人才匱乏則是當下農業科技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2.3 缺少自主創新能力與思維
農業發展的中間力量即是農業的科技踐行者和農民,但由于農民素質普遍不高,理論知識欠缺,因此局限了他們看待農業的眼光,束縛了他們創造農業科技的思維與想法,減弱了他們對于新科技、新方式的接受能力。農業科技創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農民,在實際農業創新研究中,擁有理論知識的學者卻極少參與農業勞動,缺乏實踐性,雖有滿腹理論,但卻不能與農民的切身需求相結合。在此背景下創造出來的農業科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員的創新自主性。
3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正確取向
3.1 加強創新思維構建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思維起點即是從傳統發展理念向全新理念轉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科技發展理念是強調又快又好,一般以GDP作為考量指標,追求的是實際的增長。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前期,我國農業市場發展落后,生產經營只追求片面的數量,而輕質量和效益。在此背景下,造成我國雖是農產品生產大國,卻不是出口強國。黨的十九大明確我國經濟已跨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現代農業發展也必須與時俱進,要掀起高質量發展的熱潮,就必須用全新的理念代替傳統的農業發展思想,要全面地進行農業科技創新,弘揚創新理念,促進新農村發展。例如,目前農業科技創新中講求用超質水稻而非超級水稻。創新要著力于現代農業發展,要對農業科技資源的各個生產環節進行優化,拓寬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領域,逐步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技術[3]。在農業產品流通方面利用物聯網;在生物育種和病蟲害防治上應用基因編輯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應用農機農藝聯合實現農業綠色生產,并加強農業科技的綠色創新,研發節約型農業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此外,要加大農業理念的推廣和宣傳力度,加強政府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環節的資金投入,提高人才信息資金要素的使用率,為我國農業發展變革提供基礎保障。
3.2 優化創新產業結構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主要在于完善的布局和轉軌,現代農業創新的結構優化應從糧經為主向糧經飼兼顧改變。目前,由于農產品精加工技術的不足,造成資源過剩且有效利用不足,同時種植結構不合理,使得油料、棉花、大豆、糖料的生產大幅度依賴進口,優質的草料供給不足,農業結構出現矛盾。因此,必須調整農業發展結構,保證數量、提高品質已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創新優化的新方向。在糧食作物結構優化上,現代農業科技要以調整玉米結構,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為方向加快小麥、大豆等優質品的核心技術突破,以帶動小麥、水稻的增產;應推進土豆、雜糧、豆工藝的開發,擴大雜糧主食加工的產能,豐富主食種類。
3.3 完善農副產品生產鏈條
現在農業科技發展的鏈條應從產前、產中和產后齊頭并進,因地制宜,從而改善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的農產品;要對產后環節進行現代農業儲藏技術的推廣和研發;要對小麥等開發深加工的衍生產品,以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延長農副產品的產業鏈,拓寬農副產品的流通渠道,提高農副產品的銷售率。
4 結語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服務,其能促進現代農業創新,增加農業創新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民的生活收入,其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健全的農業科技發展就是要找準創新方向,對農業進行改革,完善創新的體系結構布局,增加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加強科研人員培訓;要完善農副產品的產業鏈,發展創新思維理念,從而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選取正確的發展方向。通過農業科技的創新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正卓.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及其途徑[J].甘肅農業,2009(7):45.
[2]陳治光.北京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6問[J].科技潮,2010(10):56-58.
[3]邵立民,邵晨陽.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