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軍
[摘 要] 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部署,是破解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面臨的重大問題的有效途徑。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群眾增收難、農業基礎投入資金不足等難點,增加了鄉村治理的難度。由于各地情況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外地模式,要根據區域實際情況,探索適應當地發展的新路徑?;诖耍疚囊栽颇鲜≡讫埧h永安村為例,從該村實際情況出發,深入實地調研,研究分析貧困地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治理面臨的種種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解決對策,旨在為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 貧困地區;鄉村治理;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57-3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當前需要破解的民生問題。2008年以來,云南省云龍縣抓住脫貧攻堅和東西扶貧協作機遇,將“扶貧”與“扶智扶志”有機結合,抓實黨建聯建、產業合作、教育幫扶、醫療援助、消費扶貧及人居改善等工作,推動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把本地農特產品推薦到上海市,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注入了強大動力[1]。目前,云龍縣諾鄧鎮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生活幸福感得到明顯增強,形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繼2017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和指導意見。本文根據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立足諾鄧鎮永安村農業和農村發展實際,分析諾鄧鎮永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路和鄉村治理對策,以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有利于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對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深遠意義[2]。沒有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不可能建成,國家現代化也不會建成,通過脫貧攻堅,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步入小康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水和礦物等自然資源不斷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業必然要走集約化發展的路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瓶頸的時代要求。
2 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的問題
諾鄧鎮永安村是云龍縣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地處縣城北部,距縣城12 km。全村總面積35.74 km2,下轄12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全村常住農業人口623戶2 233人。全村耕地面積共160.93 hm2,其中旱地113 hm2,水田47.93 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0.072 hm2;林地面積為0.27萬hm2,人均占有林地面積為1.20 hm2。全村山地面積在90%以上,平均海拔2 100 m左右,年平均氣溫16 ℃左右,年降雨量800 mm左右。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以種植業(玉米、水稻、泡核桃等)、養殖業(生豬、黑山羊、肉牛等)以及務工收入為主。2017年,永安村經濟總收入3 9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 323元;2018年,永安村經濟總收入4 200萬元,農戶人均純收入為8 993元;2019年,永安村農戶人均純收入達9 458元[3]。
2.1 鄉村振興實踐中出現人才流失問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開始呈單向流動的狀態涌入城市,尤其是年輕勞動力,已出現農村人口銳減,出現大量的老人村,同時村中出現大量的荒田荒地,農田無人耕種,農村住宅無人居住,無人維修,出現大量危房,導致農村荒涼和缺乏有效勞動力的狀況越發突出,不利于農村發展,鄉村振興更是難上加難[4]。以往,永安村青壯勞力大多不外出打工,是名副其實的“家鄉寶”。為增加群眾收入,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政府有組織地進行勞務輸出,村中現已出現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情況今后,需引入人力、人才,以確保鄉村振興工作有序開展。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村內將建起農副產品加工廠,以吸引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從而有效緩解人才外流的問題,實現鄉村振興。
2.2 缺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薄弱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投入足夠的資金。當前,貧困地區由于投入資金有限,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在脫貧攻堅項目實施中,如永安村一般的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覆蓋少,資金投入缺乏,基礎設施相對較差,農村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會直接影響農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例如,為改善基礎設施,鋪設村內水泥路需群眾集資;分散居住村民解決飲水問題也需想方設法自籌;改善人居環境,實施“五改”(改廁、改院、改廚房、改墻和改路),每戶只補助部分資金和水泥,資金嚴重不足也需當地村民墊資,從而出現改造率極低的問題等。
2.3 產業結構單一,難以發揮支撐作用
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能有效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過于單一,群眾增收難度大,當主導產業受挫時,因無替補產業易引發地區經濟崩潰。20世紀90年代,永安村依靠木材等自然資源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天然林禁伐后經濟增長出現“斷崖”式下滑。此后雖然發展了核桃、烤煙等產業,但是終因產業結構單一,未形成規?;?,缺乏龍頭企業作支撐等,經濟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目前,多數農村勞動力由于缺乏技術,無法走出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多是小打小鬧。與此同時,由于鄉村觀念陳舊、交通不便等原因,很難吸引龍頭企業進駐成為村企。因此,抓好特色產業發展,豐富產業結構,引進龍頭企業帶動,是控制農村貧困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永安村有從事第一產業的種植和養殖業,按照“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永安村與豐農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合作,農戶以地入股,種植“五谷雜糧”,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根本轉變,但因面積少、規模小,未發展為支柱產業。
2.4 忽視鄉村文化和鄉村價值
鄉村文化是相對城市文化而言的,是農村居民以農業為主要活動內容的一類聚落的總稱,其是農村農民的精神依托。發展鞏固鄉村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實施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優良家風家教文化,正確認識鄉村文化,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中的優秀內核,鼓勵廣大群眾增強鄉村建設的主人公意識,構建新型鄰里關系,增強村莊凝聚力。對鄉村文化價值的認同,是構建民眾對鄉村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基礎。在當前農村中,多數年輕人不愿在村中生活,向往城市生活,追求城市生活,忽視了鄉村自身的文化和價值,以往實施的一些脫離鄉村價值體系的項目也因脫離實際難以融入鄉村而流產。永安村在宋元時期就有私塾和規模宏大的寺院,有著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目前很多傳統文化已丟失,制訂的村規民約也形同虛設,缺乏約束力,因此鄉村文明程度急需加強。
3 促進貧困地區鄉村治理的路徑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步,要想方設法集聚各方力量籌措資金解決好水、電、路的問題,建設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生存環境,增強農村發展后勁。
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以“民辦公助”模式實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之舉。永安村的基礎設施水、電、路、廁所、娛樂等,除水、電、路已實現,其他方面仍須進一步加強。
3.2 進行科學規劃,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加大政府財政的投入力度,對農村產業和基礎設施進行科學規劃,走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要構建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走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永安村21個村民小組以12個自然村居住在綠水青山的沘江兩岸,農戶相對集中,但地勢不平,組內道路狹窄,居民建筑依坡而建,人畜共居,村莊缺乏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村內生活污水、牲畜糞便排污處理需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結合地理因素和農戶需求合理規劃,建設自然山水村莊,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此外,政府需從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進一步科學規劃。
3.3 注重鄉村價值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是一個價值復合體,農村居民的生活低碳、慢節奏,村落中獨特的建筑風格、風俗習慣、道德信仰等均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農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著深刻的文化記憶和鄉土情懷,鐫刻著濃濃的鄉愁[5]。鄉村的價值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要因地制宜,找準鄉村特色,進行科學定位和規劃,結合鄉村歷史和文化,合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打造適應鄉村發展品牌化的旅游項目,讓村莊具有本身的文化底蘊和特色,增加其生機與活力,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發展模式。
3.4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養農村建設人才
人才是農村脫貧攻堅的主導力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對此,要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村貧困地區技術人員綜合素質;要根據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特點和農村貧困勞動力意愿,開展以種植、養殖、手工刺繡、建筑等為主的技能培訓,切實提升技能培訓的針對性、精準性,有效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目前,由于農村大量人才涌向城市,農村缺乏建設者,因此要制定人才回鄉激勵政策,進一步促進人才回流,優化農村居住環境,努力消除本土人才回流的障礙,以此引導更多在外人才回鄉發展,實現在外人才回流建設家鄉[6]。
3.5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保障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鄉村治理的成敗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的成效,其關系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關系農村的長治久安。鄉村治理已探索了幾十年,經驗諸多。但總體上看,鄉村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仍不適應農村建設發展[7]。對此,要創新村民自治機制,著力完善各項自治規章制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推進村務公開,實現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規范化,通過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強化村級事務管理和服務;要加強村道、灌溉溝渠、飲水設施、學校、衛生室、村內硬化路、公廁及垃圾焚燒爐等公共項目管理,完善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確保公共設施發揮應有效益;要爭取各方力量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實施廁所革命、環境衛生整治、村莊亮化工程等,從而推動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師高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寓意深遠[J].中國畜牧業,2018(5):21-22.
[2]本刊記者.《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答記者問[J].農村百事通,2019(1):17-20.
[3]楊茂川.云龍年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12.
[4]張獻蕾.基于鄉村振興戰略所引發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8(1):471-472.
[5]夏錦文.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J].四川省情,2019(1):5.
[6]顧仲陽.鄉村振興人才怎樣回流:對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返鄉創業的調研[J].農業知識(科技與三農),2018(10):7-10.
[7]任馳.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