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蘭萍
【摘 ? 要】 桑枝食用菌栽培技術能夠拓展栽桑養蠶生產鏈條的價值,且所栽培出的食用菌農藥殘留量少、成本較低、生產適應性較強,優勢較為明顯。本文主要對利用桑枝生產食(藥)用菌栽培技術進行分析,探索優質的生產配方,在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到最佳的栽培技術。
【關鍵詞】 桑枝;食(藥)用菌;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6 ? ? ? ? ?文獻識別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12-0036-3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mulberry branch edible fungi can expand the value of mulberry cultivation and silkworm rearing production chain, and the cultivated edible fungi have fewer pesticide residues, lower cost, stronger production adaptability and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is paper,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edible (medicinal) bacteria by using mulberry branch was analyzed, the high-quality production formula was explored, the experience was summarized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bes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as obtained.
[Key words] mulberry branch; edible (medicinal) bacteria; cultivation; technology
桑枝條作為栽桑養蠶的主要副產物之一,其為蠶桑產業創造的價值不容忽視,每年桑枝的產量約占60%以上,利用桑枝生產食(藥)用菌的優勢十分突出。自食(藥)用菌備受市場關注以來,以桑枝為主要栽培原料的生產技術也不斷被實踐、運用,對該種栽培技術的探討是當前大勢所趨。
1 ?桑枝的營養價值及栽培體系
1.1 ?桑枝的營養價值
食(藥)用菌的生長僅依靠培養基質中的營養物質即可存活,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其主要營養物質為碳源、氮源、無機鹽以及維生素等,而桑枝恰好包含以上幾種營養物質。在栽培過程中常見的材料包含棉籽殼、雜木屑、玉米芯、稻草等,桑木屑的營養成分相較于其他幾種材料而言營養價值更高,粗蛋白質量及粗纖維含量非常適合食(藥)用菌的生產[1]。
1.2 ?食(藥)用菌栽培技術體系
食(藥)用菌的栽培方法較多,按照生長物料與培養方式可分為段木栽培、代料栽培兩種。其中,段木栽培以菇樹為主要原材料,將菇樹截斷、搬運到一起,接入純培養的菌種,在栽培場地統一進行管理、培育。代料栽培是一種新興的栽培手法,代替了傳統段木栽培技術,將農作物秸稈與工業下腳料等作為原料進行食(藥)用菌的栽培。代料栽培技術的原料來源十分廣泛、成本低廉、操作簡單,因此在食用菌生產上備受關注。
桑枝段木的直徑較小,單枝栽培無法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需求,且桑枝栽培的縫隙較大,無法為食(藥)用菌提供充足的營養,因此發育時間較長,占用過量的人工與土地。在上述兩種栽培體系中,桑枝更適用于代料栽培中的熟料栽培技術。
2 ?桑枝生產食(藥)用菌栽培技術
2.1 ?常見栽培技術的分析
食用菌栽培基質包括主原料與輔助原料兩個部分。主原料中比重較大的是有機物質,輔助原料中的氮量、其他礦物質元素較高,可調節養料的氮碳比重。食用菌代料栽培技術中,常見的主料包含木屑、農作物桔梗、棉籽殼等。以下以木屑為主料對食(藥)用菌栽培技術進行剖析。
2.1.1 工藝流程 ?桑枝桿進行粉化后預處理,配料;裝袋進行滅菌,接種;培養菌絲、出菌管理、采收、包裝、出庫、進入冷庫保存。
2.1.2 栽培技術分析 ?優選新鮮、無其他顏色霉變的桑枝桿,利用5-6mm的篩網進行粉碎,將粉碎完畢的桑枝屑進行曬干或烘干,保持在干燥的環境下儲存。桑枝屑在使用前需要進行十天左右的發酵堆漚,利用2%的石灰水以料水1:1.6的比例進行混合,將桑枝屑堆成長方形,并于中央打孔,便于增氧、排臭。每隔2-3d翻堆一次,直至桑枝屑軟熟并呈現出棕褐色。
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后,按照嚴格的配方比例進行配料,主料桑枝粉、輔料米糠、石灰等,按照相應的比例現配現用,勿提前潤濕、建堆。將等量的輔料與等量桑枝粉混合攪拌均勻后,再將等量的混合物與等量桑枝粉再次進行混合攪拌。檢查混合物的水份與pH值,若緊握后指縫有少量水珠但不滴落,指縫無水珠但手掌有水印,則表明水量合適。反之,若指縫間的水珠滴落則表示水量過高。應當等待至多余水份排除后方可裝袋。pH試紙測試混合物料的pH值,小于7.5需加入適量的石灰粉混合,直至pH值在7.5-8.0之間即可[2]。
混合料的水份與pH值達到要求后可以進行裝袋工作。在裝袋過程中,其松緊度應當適中。將菌筒內的大部分空氣排除后,在袋的一端1.5cm左右處纏繞3-4圈打活結緊綁,裝入常壓滅菌房消毒處理。裝好的菌筒不應多層長時間堆放,應當及時放入常壓滅菌房進行消除滅菌處理。調節鍋爐水位,保持鍋爐內壓力在0.25-0.3Mpa,16-20h左右,第二天趁熱將菌筒搬入接種房。
在接種房內,菌筒要成行排列,每行疊放5-6層,冷卻后待用。利用適量的高錳酸鉀浸泡橡皮圈2h左右,撈出晾干備用。關閉接種房門窗,進行消毒處理,在接種前再利用紫外線滅菌30min左右,在接種的全程都要保證在無菌環境下操作,且接種完畢的菌筒應當在第一時間搬運至培養室。
在培養室中對菌絲的培養進行管理與觀察,如果在觀察期發現其中被污染應當及時進行隔離排放。如姬菇,自接種之日起20d左右便能夠長滿菌絲,5-7d后可以排菌墻淋水出菇。當菌絲完全長滿后,疊層排菌墻,保持兩端封口紙濕潤,待菇蕾逐漸長達后,保持出菇房內的空氣濕度在90%左右,當菇長至適當大小時便可以進行采收。在采收過程中將殘留的菇腳或小菇去除,保留,再次栽培。將所有處理好的菇按照等級打包分類,放置在冷庫中進行保存。
2.2 ?食(藥)用菌栽培關鍵技術分析
2.2.1 桑枝的粉碎與處理 ?桑枝粉碎設備包括切片機、鋸粉機等,切片機切出來的碎片較大,需要利用粉碎機進一步實施粉碎操作。鋸粉機則能夠通過鋸齒的高速旋轉直接將原料粉碎。根據以往經驗,要選擇半干的桑枝條進行粉碎,將粉碎后的桑枝條曬干裝袋備用,尤其是夏伐的桑枝條要即時曬干,以免發霉變質。
2.2.2 菌種分類 ?食(藥)用菌的生產與繁育需要大批量進行,因此要保證菌種的質量與數量。菌種包含固態與液態兩種,但其生長方式都為逐級擴大發酵而成。當前菌種主要被分成母鐘、原種、栽培種三個等級。一級菌種為母鐘,二級為原種、三級為栽培種。一級菌種采用試管培養,二級菌種采用原種培養基,按照配方稱料、滅菌、包扎后接種母鐘。三級菌種可直接進行栽培。小規模的生產可選擇二級菌種的栽培方式,接種后直接出菇。但如果大規模種植,則需要采取三級接種的方式。
2.2.3 選擇與繁殖 ?不同的菌種生長階段的需求存在差別,其生長階段包含菌絲體生長與子實體發育兩個階段。子實體對溫度的需求不同,初步分為低溫、中溫與高溫三種類型。低溫溫度控制在24度左右,如香菇、金針菇、猴頭、羊肚菌等。中溫型最高溫度在28度左右,適宜溫度應當控制在20-24℃左右,如木耳、牛肝菌、大肥蘑菇等。高溫型的最高溫度在30℃左右,適宜溫度在24-30℃,如靈芝、長根菇等。因此,桑枝生產食用菌時要根據出菇時間來選擇菌種,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出菇時間等相關因素來選擇種類。
2.2.4 裝袋及滅菌 ?按照培養基質及配方,按所需比例進行混合機與水進行攪拌。在保證含水量的合理性后,裝袋過程中既要保證其通風情況,也要盡量壓實。裝袋環節結束后進行高壓滅菌或常壓滅菌,滅菌要采取先期盡快升溫、中期穩定保溫的基本原則,當裝袋數量較多或菌絲生長能力較弱,需要將保溫時間延長至24h左右。
2.2.5 培養與出菇 ?培養室應當遮光、干燥、通風,接種后的菌袋堆疊層數不宜過高,排放方式根據氣溫來定,要保持通風散熱,防止高溫,定期檢查,保持濕度。當菌絲長滿后,繼續保持適度延長培養天數至10d左右,當菌絲充分成熟后移至室外遮陽棚,根據菌菇的類型采取與之對應的栽培與采收方式。最后,桑枝食用菌栽培要避免病蟲害的干擾,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
3 ?結論
綜上所述,桑枝培養食(藥)用菌的價值十分突出,在培養過程中要做好滅菌、裝袋、栽培等工作,菌種的選擇應當與當地實際情況及因素進行分析,做好菌種的栽培與管理。
參考文獻:
[1] 楊麗莉.繡球菌液體菌種培養及栽培基質配方研究[D].2020.
[2] 張亞麗,趙書光,李 玉,等.杏鮑菇液體菌種生產及綠色高產 ? ? ? ? 栽培關鍵技術[J].南方農業,2020(10):26-28.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