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人們的教育思想也在發生較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面臨著眾多的挑戰和機遇。合作學習能夠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引導學生在集體中培養責任心,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教師可以合理融入合作學習的理念,通過合作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合作探討中提高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文章基于此背景,探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以及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一、 引言
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教學工作,應當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內心的想法和見解,通過集中探討交流,引導學生消化當堂課的知識點。然而傳統的小語教學模式中,學生沒有太多的互動空間,教師占據主導。合作學習則要求師生、生生、生本進行多元互動。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必須時刻更新教學觀念,在小語課堂開展合作學習,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制定科學的合作學習任務,做好小組分工,促進小組成員進行合作探討,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合作教學,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夠吸引學生迅速地融入課堂學習當中,有助于教師做好課前的鋪墊和引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積累效率。教師開展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互幫互助,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約束,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互動交流能力,改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教師在合作教學中也要把握好整體的課堂教學氛圍和節奏,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當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學習思路,有效地踐行語文教學的目標。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具體對策
(一)全面考量學生,科學劃分學習小組
科學劃分學習小組是開展高效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切忌隨意分組。由于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習能力存在部分差異,科學合理的分組能夠實現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互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基于此,教師要秉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實現好學生帶動學困生,通過多元互動,進行共同學習,推動共同進步。在分組過程中,合作人數主要是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分配,所以教師必須要合理的設置小組人數,為每個學習小組布置多元任務,通過語文任務驅動學生進行小組自主探究,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前,我從朗讀能力、閱讀能力、性格、學習態度等多方面綜合考量為學生進行分組。《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故事,條理清晰,前四個自然段在內容和地位上是并列的。因此,在布置預習任務前,我要求組內4名同學各負責一個自然段的解讀。在組內選擇一名組長負責整合組內各位同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并負責課文的整體解讀。在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各組成員展示合作成果,組內朗讀能力突出的同學可以展示自己的朗讀成果;組內閱讀理解能力較為優秀的同學,可以幫助組內其他同學理解課文,推動小組合作學習的進程,鍛煉組內成員的思維能力;同時,組內性格內向的同學也能受到其他同學的啟發,慢慢踏出展示自己的第一步。
教師在這樣的小組合作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優點互相影響,提高學生在互幫互助過程當中的學習動力。教師也可以讓小組長發揮自身在組內的優勢,注重觀察成員在學習當中的實際狀態,及時匯報。教師要開展科學的引導工作,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汲取到學習的養分。
(二)掌握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率
教師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互動形式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小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合作方式:
1. 教師要抓住合作學習的優勢,引導組內學生在小組中提出對所學知識的意見和看法,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對于語文知識的消化能力和探究能力。
2. 教師自身要積極融入小組活動中,通過為學生設立預期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適度地把握合作的各種事項,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注重對自身語文技能的提高。
3. 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基礎,讓學生學會獨立地思考和探索,使學生能夠形成自覺的領悟能力,引導學生在互助和探索當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
4. 教師也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狀態來進行思維上的引導,培養學生的互助學習動力。
如在每次合作學習開展前,小組組長和組員一起制定合作目標。例如通過階段性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的每個成員能在具體哪些方面得到鍛煉和提升。合作目標實現情況可以以評價表的形式呈現,最后通過組織組內互評、自評、教師評價來評定是否實現目標。如果合作目標得以實現,從組員到組長都有不同的獎勵。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組內學習效率普遍下降,教師可以給予適當地懲罰,并考慮重新分組。
課文《怎么都快樂》篇幅較長,內涵深刻,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就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小組內自由地發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到底是“一個人玩好還是很多人玩好”,甚至可以采用辯論賽的形式,鼓勵組內學生各抒己見,攻破本課教學難點“一個玩好還是很多人玩好”。組內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就能潛移默化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思辨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素養。
(三)引導學生合作創新,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培養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課文《咕咚》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對“為什么小動物們都跟著兔子一起跑,只有野牛提出異議”這一問題進行科學性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能夠借助核心素養理念來探究文本的本質,揭示并深化文本主旨。這樣,教師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活躍性。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不僅要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創新思維,也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深入學生群體當中,了解本班學生的興趣點,做好科學的引導工作。教師要想實現高效的合作學習,就需要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引導,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熱情和動力。
如在合作學習《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時,教師可以增加一些小實驗,用實際行動揭示課文主旨“實踐出真知”。教師在上課前要求每個合作小組帶好實驗工具。然后,在教學伊始,拋出問題“蘋果里怎么會藏著五角星呢?”,在教師的層層分析解讀后,學生在合作小組中動手實踐,求得真知。又如《讀書莫放攔路虎》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字典,自己實踐查字典的方法,進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讀書莫放攔路虎》的深刻內涵——動手實踐的重要性。《蘋果里的五角星》和《讀書莫放攔路虎》這樣的課文不僅需要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考驗教師的課堂引領能力。
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逐步引領學生攻克課文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順利地把握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教師也要針對學生在日常學習當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科學的指導和有效的點撥,從而幫助學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充分地體現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才能夠積極發揮自主學習的優勢,大膽表現自我。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和總結,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以提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和創造當中積極地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增強學生在合作當中的互動交流能力,讓學生在團隊協作當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團隊精神。
(四)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語文課堂合作教學的形式能夠促進學生自覺的進步和發展,教師在此過程當中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且通過科學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合作小組進行科學的評價。然而,在合作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常常忽視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結果進行及時的評價,有的教師習慣于選擇側重于結果的評價方式,輕視側重于過程的評價方式。這樣“評價不及時,評價機制不完善”的現狀嚴重影響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現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積極作用。
基于此,教師應當對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進行公平公正的學習評價,并督促小組成員內開展客觀及時的自評與互評,提高學生在小組當中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主動性。教師也可以借助多種多樣的教學評價模式來推進學生的思考,通過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索,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在鼓勵的過程當中,讓學生敢于大膽的表現。教師也可以通過為小組頒發獎狀的形式來給予小組成員一定的鼓勵和引導,使學生能夠重視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互動學習動力,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得以提升。教師在小組合作評價過程當中要把握評價的環境,利用科學的衡量標準來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和探索,從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科學的鼓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
四、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不僅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小學語文學科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合作學習的目標其實很明確,即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語文素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全面考量學生,科學分組,引導學生把握良好的合作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合作效果。
參考文獻:
[1]焦艷.關于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和實踐研究[J].新課程,2019(7):22.
[2]王素梅.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探析[J].好家長,2017(40):42.
[3]王俊梅.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8):55.
[4]楊秀英,安文才.淺談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9(10):66.
[5]黃惠儀.從合作走向成功:小學語文合作學習能力教學探析[J].都市家教,2017(3):127.
作者簡介:
費晨艷,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