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摘要】 目的 探討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98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49例。對照組采取傳統有創機械通氣治療, 研究組實施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指標, 血清指標, 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研究組有創通氣時間為(4.91±0.65)d、總通氣時間為(8.31±1.37)d、肺炎癥狀消失時間為(6.23±1.32)d、平均住院時間為(14.35±2.18)d, 均短于對照組的(7.22±1.07)、(11.61±1.95)、(8.41±2.52)、(18.77±3.1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清前白蛋白(0.18±0.12)g/L、白蛋白(29.7±3.5)g/L均高于對照組的(0.13±0.04)、(24.8±3.1)g/L, 白細胞介素-4(IL-4)(23.2±3.4)pg/ml、白細胞介素-6(IL-6)(7.5±1.2)pg/ml均低于對照組的(34.7±5.2)pg/ml、(11.4±1.8)pg/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對照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分別為(1.92±0.35)L、(67.56±9.07)%、(59.84±8.95)%, 均低于研究組的(2.61±0.37)L、(71.54±9.92)%、(63.55±8.9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VAP發生率4.1%(2/49)、插管率8.2%(4/49)、病死率2.0%(1/49)均低于對照組的18.4%(9/49)、26.5%(13/49)、12.2%(6/49),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62.8±4.6)、(65.4±3.6)、(67.4±3.5)、(66.8±4.1)、(68.7±5.2)、(69.2±6.8)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59.7±4.3)、(61.4±3.7)、(64.1±3.9)、(57.9±4.4)、(63.2±6.1)、(59.5±6.3)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療效更顯著, 可改善其動脈血氣指標及肺功能指標, 對提高臨床療效以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 有創機械通氣;序貫機械通氣;重癥肺炎;呼吸衰竭;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1.019
重癥肺炎是臨床常見的危重型呼吸系統疾病, 當患者發生嚴重低氧血癥時需要采取通氣支持, 若沒有及時采取治療, 患者易出現休克或者低血壓等循環衰竭癥狀, 呼吸衰竭是常見并發癥之一,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1, 2]。因此, 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 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為了證明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本院以98例患者為例, 就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 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20年3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8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采取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9例。對照組年齡最小53歲, 最大77歲, 平均年齡(65.74±9.54)歲;男28例, 女21例。研究組年齡最小54歲, 最大78歲, 平均年齡(66.22±8.45)歲;男27例, 女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 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者, 急性心肌梗死者, 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其他肺部疾病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取傳統有創通氣治療。采用氣管插管, 正壓機械間斷通氣,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呼吸功能恢復情況對壓力進行調整, 將通氣模式設置成壓力支持通氣(PSV)+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如果PSV下降到8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則將SIMV頻率調整到9次/min, 可拔管[3, 4]。
1. 2. 2 研究組 實施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耐受程度調整輔助控制模式, 采用壓力支持通氣、同步間歇指令通氣以及呼氣末正壓的方式進行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同時, 根據患者血氣指標對潮氣量、通氣頻率等參數進行調整。當患者意識清醒、呼吸衰竭以及感染情況得到控制、有明顯好轉可以進行自主呼吸及咳痰時, 對其進行自主呼吸試驗, 試驗成功即可拔管, 再使用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無創機械通氣[5, 6]。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進行比較。臨床指標包括有創通氣時間、總通氣時間、肺炎癥狀消失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②對兩組患者血清指標進行比較。血清指標包括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IL-4以及IL-6。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EV1%以及FEV1/FVC。④比較兩組患者VAP、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⑤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評分越高, 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有創通氣時間為(4.91±0.65)d、總通氣時間為(8.31±1.37)d、肺炎癥狀消失時間為(6.23±1.32)d、平均住院時間為(14.35±2.18)d,?均短于對照組的(7.22±1.07)、(11.61±1.95)、(8.41±2.52)、(18.77±3.1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血清指標比較 研究組血清前白蛋白(0.18±0.12)g/L、白蛋白(29.7±3.5)g/L均高于對照組的(0.13±0.04)、(24.8±3.1)g/L, IL-4(23.2±3.4)pg/ml、IL-6(7.5±1.2)pg/ml均低于對照組的(34.7±5.2)pg/ml、(11.4±1.8)pg/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 對照組FEV1為(1.61±0.23)L, FEV1%為(60.17±8.77)%, FEV1/FVC為(53.24±7.29)%;觀察組FEV1為(1.59±0.27)L, FEV1%為(60.21±8.81)%, FEV1/FVC為(52.75±7.31)%, 兩組FEV1、FEV1%、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947、0.0225、0.3322, P=0.6939、0.9821、0.7404>0.05)。治療后, 對照組FEV1、FEV1%、FEV1/FVC分別為(1.92±0.35)L、(67.56±9.07)%、(59.84±8.95)%, 均低于研究組的(2.61±0.37)L、(71.54±9.92)%、(63.55±8.9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4833、2.0727、2.0540, P=0.0000、0.0409、0.0427<0.05)。
2. 4 兩組VAP、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比較 研究組VAP發生率4.1%(2/49)、插管率8.2%(4/49)、病死率2.0%(1/49)均低于對照組的18.4%(9/49)、26.5%(13/49)、12.2%(6/49),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5.0178、5.7647、3.8462, P=0.0250、0.0163、0.0498<0.05)。
2. 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 對照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47.2±3.4)、(46.7±3.1)、(47.2±2.7)、(49.1±3.7)、(48.2±4.3)、(49.8±7.2)分, 與研究組的(48.1±3.3)、(45.9±3.2)、(47.9±2.8)、(48.7±3.6)、(48.1±3.9)、(49.2±6.9)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96、1.2569、1.2597、0.5423、0.1205、0.4211,?P=0.1868、0.2118、0.2108、0.5888、0.9043、0.6746>0.05)。治療后, 研究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62.8±4.6)、(65.4±3.6)、(67.4±3.5)、(66.8±4.1)、(68.7±5.2)、(69.2±6.8)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59.7±4.3)、(61.4±3.7)、(64.1±3.9)、(57.9±4.4)、(63.2±6.1)、(59.5±6.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461、5.4238、4.4082、10.3589、4.8031、7.3248, P=0.0008、0.0000、0.0002、0.0000、0.0001、0.0000<0.05)。
3 討論
重癥肺炎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 發病原因多為炎癥造成肺泡組織充血水腫使得肺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大, 而肺泡腔充滿了炎癥滲出物時就會導致患者肺換氣功能受損, 通氣功能降低, 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指的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發生障礙使得機體發生缺氧, 患者的代謝功能出現異常情況, 若不予以及時治療, 嚴重者會發生休克,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7-9]。以往, 臨床常使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 但是, 經臨床實踐發現, 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 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造成不利的影響。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改進, 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臨床研究表明, 該治療方法能夠為患者提供安全的氧合功能, 保證呼吸的通暢, 可有效改善預后,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院將9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對照組采取傳統有創機械通氣治療, 研究組實施序貫機械通氣治療, 對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血清指標、肺功能指標、VAP、再插管率、病死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 研究組有創通氣時間、總通氣時間、肺炎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各項血清指標以及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VAP發生率、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 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與趙紅梅[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療效更顯著, 可改善其動脈血氣指標及肺功能指標, 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云.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29(27):132.
[2] 張智雄.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評價. 健康之友, 2020(1):74.
[3] 石買雄. 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在95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貴州醫藥, 2019, 43(11):1718-1720.
[4] 陳詠梅, 韓從華, 許文娟, 等. 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 中國當代醫藥, 2019, 26(30):81-84.
[5] 雷羅春, 趙建軍, 楊軍英, 等. 探討序貫機械通氣對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29(21):84.
[6] 何龍培, 朱應群, 李喆, 等.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 當代醫學, 2019, 25(16):143-144.
[7] 馮瑩瑩, 丁翠芳, 陳鑫. 危重癥專護小組在ICU重癥肺炎行序貫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價值評價. 健康大視野, 2019(13):181.
[8] 朱悅. 危重癥專護小組在ICU重癥肺炎行序貫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價值評價. 健康大視野, 2019(13):259.
[9] 彭誠. 危重癥專護小組在ICU重癥肺炎行序貫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價值評價. 養生保健指南, 2019(27):356.
[10] 趙紅梅. 序貫機械通氣對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 遼寧醫學雜志, 2019, 33(6):41-43.
[收稿日期: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