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鋼

紅軍立足陜北之初,面臨著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和國民黨的嚴密封鎖,物質匱乏,缺醫少藥。后來,邊區軍民通過自力更生,醫藥衛生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相繼組建完善了中央總衛生處以及中央軍委總衛生部,并建立了中央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八路軍門診部等。1938年,八路軍衛生材料廠、光華制藥廠建立,并與衛生部、八路軍衛生學校聯合成立了中西醫研究室。
1939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指出:“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這是我們的回答。”
毛澤東講話后不久,廣大醫務工作者沖破重重封鎖,積極利用中草藥資源研究開發中藥制品。1939年8月,邊區政府創建保健藥社。保健藥社是集藥品銷售、制藥和醫療于一體的合作醫藥衛生機構,“專以研究炮制中藥為主,亦得購置通用之西藥”,主要任務是“改良中藥,使中藥科學化,中藥西醫化”。
1939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二次黨代會通過了《關于開展衛生保健工作的決議》,號召要“研究中醫,開辦中醫訓練班,發展制藥廠,設立醫藥合作社”等。同年12月,藥社改為衛生材料廠,專制各種丸散膏丹來代替緊缺的西藥,供給各醫院及衛生所使用。1940年6月,陜甘寧邊區國醫研究會成立,首次提出“國醫科學化”。又成立中西醫協會,中西醫共同研制中西醫新藥。
1940年秋,毛澤東到紅軍衛生學校視察,并為全校師生作報告。毛澤東贊揚紅軍衛生學校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長征的鍛煉,已經從“衛生小學”成長為“衛生中學”,將來一定會發展成為一個“衛生大學”。同年,紅軍衛生學校擴編為中國醫科大學,開設軍醫、制藥、調劑等專業。其間,毛澤東還勉勵全校師生員工要向白求恩學習,為革命多做工作,多做貢獻。1941年7月,毛澤東為中國醫科大學第14期學員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后來成為我國醫療工作的指導方針。
1944年年初,延安地區一些鄉村因水源不潔引發傳染病疫情,一時間人畜多有死亡。對此,邊區政府成立防疫委員會指導疫情防治工作,并組織醫生下鄉救治患者。毛澤東強調要“中西醫合作,開展群眾衛生運動”。5月24日,毛澤東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講話中說:“近來延安疫病流行,我們共產黨人在這里管事,就應當看得見,想辦法加以解決。”并強調中西醫要結合,西醫和中醫“這兩種醫生要合作”。李鼎銘、畢光斗等中醫專家深入現場分析病因,研究病情,確定中醫藥治療方案,辨證施治,在較短時間里控制了疫情蔓延。
1944年5月,毛澤東發出“每個鄉要有一個小醫務所”的指示。當年5月延安衛生合作社成立,設中西醫門診、中西醫藥房,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個合作醫療衛生機構。1945年,毛澤東親自制定“面向工農兵,團結中西醫,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明中西醫發展方向,提出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的一系列措施。
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有著深厚的中醫藥情結,并且身體力行地支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早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他就提出要“重視草醫草藥”,采取中西醫兩種方法治療疾病。1932年,毛澤東派人幫助傅連障(1894-1968)將原來的福音醫院由福建長汀縣遷往江西瑞金,創建了中央紅色醫院。并指示傅連暲要中西醫結合治療和預防疾病;既要為紅軍看病,也要為老百姓服務。
在延安時,毛澤東胃病、肩周炎發作,西醫治療效果不佳,他主動接受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的中藥和按摩治療。毛澤東服用4副中藥后,肩周疼痛消失,胳膊也能伸展自如了。毛澤東在治病期間,與李鼎銘一起暢談中藥性能、中醫醫理,討論我國醫學發展道路。毛澤東對李鼎銘說:“現在延安有些西醫看不起中醫,你看邊區的醫藥事業應如何發展?”李鼎銘說:“中西醫各有所長,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取得進步。”毛澤東說:“你這個想法很好,以后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毛澤東還介紹李鼎銘為朱德、周恩來、林伯渠、謝覺哉、王稼祥等同志治病療疾。
在毛澤東中西醫結合思想的號召下,陜甘寧邊區在延安率先開展了西醫學習中醫的活動。一些西醫專家紛紛加入到中西醫結合防病祛疾的研究中來,國際共產主義戰士、醫學專家馬海德主動向中醫大夫學習,了解中草藥的性能、功效,研究哪些中草藥可以替代西藥,哪些中草藥比西藥的治療效果更好。西醫大夫魯之俊、朱璉拜民間老中醫任作田為師,學習針灸技術,并用于治療風濕病、神經麻痹以及婦科、五官科等疾病,療效顯著。魯之俊還被譽為“中西醫團結合作的模范”,受到邊區政府的表彰。
延安時期,中醫藥事業得到較大發展,醫院、藥廠均設有中藥部、中藥加工生產車間。醫務工作者土法上馬,用鍘刀切削藥材,以腳蹬鐵碾子研末,拿竹篩子搖藥丸。循方加減,如法炮制,反復試驗,化草木為神奇。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從麻黃中提取麻黃素;以炒玉米、高粱與蘇打的混合物治療痢疾;對中藥材進行化驗分析,嘗試從植物中提取鎮疼藥,最終從莨菪草中提取制成了阿托品,既解決了燃眉之急,又顯著提高了療效。他們還打破中西醫界限,用黃芩精制黃芩素,用醋中和碳酸鉀結晶成醋酸鈉等。并在改進中藥劑型上下功夫,逐步以浸膏來取代中藥生產藥丸子的傳統做法。藥物的濃縮,使得有效成分含量增多,服量減少,便于服用、運輸和攜帶。藥廠生產的中藥制品,有幾十個種類、重量達3500余公斤,大大緩解了邊區缺醫少藥的狀況,有力支援了前線。
曾任光華制藥廠廠長、中西醫專家梁金生說:感冒時服一杯“勝利茶”,其功效不遜于西藥之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每片2元,勝利茶每包則一兩角錢。老紅軍魏善釗患肺結核,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服用中藥10余劑痊愈。徐特立夫人患乳結核,用中藥七葉一枝花治好。1941年,邊區瘧疾流行,西醫特效藥嚴重短缺,制藥廠人員提出以中草藥柴胡為原料加工注射針劑來替代奎寧。經過反復實驗,最終成功研發臨床安全有效的柴胡注射液,保障了醫療之需。
醫院、制藥廠、國醫研究會還舉辦訓練班,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講授中西醫理論和中草藥采集等,以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為抗日前線培訓更多合格的醫藥人才。八路軍制藥廠編輯出版了10萬字的《抗戰新藥集》,記載了20余類100多個品種藥材的采集、提煉、配制過程及其性能、療效、服法等;還編輯出版了《陜甘寧邊區藥用植物志》《邊區藥材介紹》等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