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進入21世紀之后,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受到聯合國及各國的高度關注。我國也早已于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并快速發展,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除了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醫療等方面,老年教育愈發引起高度重視。鄉鎮成人學校責無旁貸地應該擔負基層老年教育的職責和使命。北京市房山區閻村社區成人職業學校著力打造的“成人學校+老教協”老年教育模式,做了一些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關鍵詞】老年教育 教育模式 文明實踐
人類進入21世紀之后,人口老齡化問題就已得到聯合國及各國的高度關注。早在2002年4月,聯合國就通過了新的《老齡問題國際行動戰略》,力求正視21世紀社會文化、經濟及人口現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及觀點。我國早已于1999年就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并隨著老齡化快速發展,急迫的需要在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政策、體制、機制與之相適應。黨的十八大之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實現讓老年人口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一、老年教育勢在必行
(一)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什么是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
人口老齡化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根據上述標準,我國于1999年就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特點:
(1)中國是全球老齡化人口最多的國家;
(2)中國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快;
(3)中國高齡化問題突出;
(4)未富先老。
(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老年教育事業
1.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2.老年事業的與時俱進。“五老+一老”,即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到2008年將老年教育列入老年工作之中(老有所教)。
3.老年教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國辦發〔2016〕74號)中明確提出,“老年人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老年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和老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將老年教育列入了國家發展戰略。
二、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及我們的認識。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4億,占人口的17.3%。到203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25%。老年人口占比呈明顯快速增長之勢。
(二)對老年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1.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必須給予高度的關心、關注與關愛。老年人曾經為國家貢獻,為家庭付出,理應受到尊重。盡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退出了工作崗位;隨著體力、精力的減退,他們不再身體力行。但他們有過青春年華、斗志昂揚、意氣風發;他們有過年富力強,運籌帷幄。他們為了黨和國家發展和建設做出了貢獻,為家庭和諧幸福做出了犧牲;他們是黨和國家建設與發展的功臣,他們是家庭和睦的源泉。他們步入老年、理應得到應有回報,理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社會的義務,是家庭的責任。
2.中國有尊老孝親的光榮傳統,必須給予傳承。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他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些名言警句,都是在提醒人們應該有感恩之心,孝親愛老之傳承。家庭中的老年人養育了一家,子女有義務讓他們安度幸福的晚年。孝親愛老是一個家庭文明和睦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好家風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成年人對待父母和家庭老年人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能否在家庭氛圍中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很大程度的決定于這個家庭如何對待老年人。
3.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既是被照顧的對象,又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圖騰,必須不斷學習。尊老愛親是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根植于每個家庭,每個人心中。老年人的喜怒哀樂,老年人的價值取向,老年人的健康與否,對家庭其他成員有著直接的影響,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是說,家庭中的正能量的傳播,老年人在大多數家庭中的權威,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老年人在子女及孫輩中引發的效仿效應,決定著老年人必須“身正為師,學高為范”,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保證一個家庭的積極向上,融洽和睦。
4.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決定著國家與社會必須高度重視老年教育。就目前來說,全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7.9%,人口達到2.48億,未來幾年還會急劇增加。老年群體已經關乎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家庭和睦。他們在職時、工作時有組織的教育、同事的交流、自我的約束,往往壓制和掩蓋了人性上的某些弱點,但當他們退休之后,似乎是脫離了組織的關注,脫離了社會的關注,游離在社會各個角落里,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局外人”,從“社會人”回歸了“自然人”,失去了約束和抑制,人類的“劣根性”就會冒出來。如果不把他們有效的組織起來,勢必給社會、給家庭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國務院出臺《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也說明了對老年人群體給予必要的關注,老年教育勢在必行,而要使這項國家戰略落到實處,就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老年教育工作體系。北京市房山區的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即以區成教中心為龍頭,以鄉鎮成人學校為骨干,以村校(市民學校)為補充三級網絡建設,無疑為這項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模板,為老年教育落地生根提供了前提保障。鄉鎮成人學校以老年教育為己任,采取多種形式,不同手段將一個地區的老年教育抓起來、活起來,深入下去,逐漸形成全社會關注老年教育,老年群體動起來、學起來、傳下去的良好氛圍,傳播文化、傳播文明、傳播快樂、傳播希望。
(三)老年教育需要創新與擔當
1.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新時代的創新與擔當。習近平同志要求我們全黨要在新時代履行新使命,勇于創新,敢于擔當。作為社區教育工作者,面對我國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的大背景,就應當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努力做好老年教育工作者,為國分憂為黨擔責。
2.老年教育需要探索與創新。我國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王陽明力推“知行合一”,他的“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是我們做基層工作同志借鑒的方法。老年教育是一項新生事物,沒有現成路徑可以走,必須有創新精神、有擔當意識、有開拓進取的勇氣和責任感、使命感。
三、老年教育,鄉鎮成人學校大有可為——閻村“成人學校+老教協”老年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老年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有機融合
作為基層的鄉鎮成人學校,工作上“點兒多面兒廣內容多”,如何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思路清晰很重要。要將老年教育納入學校管理范疇,把它作為社區教育重要內容整體推進,重點打造。
(二)“成人學校+老教協”,量身打造新時代老年教育發展模式
1.“老教協”組織。“老教協”的全稱是老年教育工作者協會。是由各省區教育工委(黨委或黨組)直接領導的教育系統老教育工作者依照國家法律、自愿結合的群團組織。北京市老教育工作者協會在各區教育行政部門都建立分支機構,在基層各學校建立分會。
2.閻村鎮老教育工作者分會,簡稱“老教協”,在上世紀90年代就創新性的將本應以基層法人單位建立分會改為以鎮教委成立分會。
“老教協”組織與鎮成人學校整合,特點是以鎮教委牽頭、整合鎮域內幼、小、中、職成各類教育單位的離退休教師,成立“閻村鎮老教育工作分會”。優點是人多好辦事,活動易組織;減輕基層校(園)長壓力,集中精力抓學校管理;離退休教師分散在社區(村莊),和社會聯系緊
密,且文化素質高、組織能力強、群眾基礎好,易于發揮召集和組織各種活動。
3.閻村鎮“成人學校+老教協”老年教育模式。以成人學校為平臺,以老教協組織為依托,以離退休老教師為骨干,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以滿足老齡人口精神文化和學習需求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老齡人口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為目標。
4.我們的具體做法。10多年來,我們積極打造以鎮成人學校為中心的各種教育、培訓、學習項目,使之成為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的平臺,開展豐富多彩、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教育、培訓和學習活動,倡導人人學習、人人參與、人人創造、人人精彩的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氛圍。
(1)梓萌書社,讓老年教育插上文學的翅膀。2008年底,我們創辦了終身學習社團組織——梓萌書社,這是服務閻村文化名鎮建設的突破口,書社堅持每月舉行一次讀書會,開設梓萌大講堂,并走進行政村、社區宣講文學、法律、禮儀、健康等方面的知識。2009年1月,《梓萌》文學季刊創辦發行,我們努力使她成為“百姓生活的記憶、精神世界的家園、閻村文化的烙印、文化名鎮的載體”。“梓萌書社”現在已有110多名會員,十年來,舉辦了40次講座、26次作品交流,組織了“慶祝建黨95周年”“和夢一起飛”“閻村故事”“我和我的祖國”等八次主題征文活動。2009年初,我們又創辦了文學期刊《梓萌》,到目前已經出版41期(約400余萬字)。
(2)“中國農民合唱培訓基地”唱出人民群眾幸福的聲音。2012年11月,為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繁榮閻村文化,經閻村人民政府發起、中國大眾音樂協會批準,成立了全國首家以農民合唱為表現形式“中國農民合唱培訓基地”。目前,閻村鎮共有37支合唱隊、7000多人常年參加活動,每年一屆的合唱節已經成為閻村文化生活中的品牌項目。以老年人為主體的“老年合唱團”“戲迷俱樂部”“老年葫蘆絲俱樂部”也落戶在鎮成人學校,老年葫蘆絲最多的時候達到近百人,京劇票友50多人也常年活躍于各村、各社區送戲下鄉。以綠城社區老年人為主體的“新歌合唱隊”和“歡歌舞蹈隊”在參加市、區比賽中多次獲獎,成為京郊聞名的社區老年文藝表演隊。
(3)老年門球,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老年門球,已經成為閻村老年教育活動一個品牌。2003年,以退休教師成立的第一支老年門球隊,將老年門球運動引入了閻村,自此一發不可收,到目前為止,閻村老年門球隊已經發展成了有五支球隊,參與活動的老年人有50余人,在老年門球隊的帶動下,閻村還成立了一支殘疾人門球隊。老年人在門球運動中切磋技藝、交流感受、增進感情,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在市、區門球比賽中多次獲獎,還被房山區門球協會評為“優秀門球隊”,被北京市老教育工作者協會評為“優秀文化社團”,退休教師王淑香還被選拔代表北京市參加中國門球協會組織的“中冠賽”總決賽,在121個參賽隊中獲得冠軍。
(4)陽臺種植,讓傳統生活習慣與城鎮化生活有效銜接。2012年4月,閻村成人學校利用院內原小學遺留下來的操場,結合成人學校培訓特點,改造建設了“閻村成人學校種植實訓基地”。基地占地約3000㎡,分為室外種植實訓和室內種植實訓區,其中室內種植實訓區是640㎡現代化陽光溫室。建設之初,學校就明確了基地的“五化”發展目標,即管理精細化、人員專業化、環境景觀化、培訓大眾化、產品有機化,并結合城鎮化發展,當地的傳統種植越來越少,而搬上樓的農民對土地的依戀情結又無處揮灑的社會現實,將種植實訓基地明確定位為陽臺種植培訓和庭院種植培訓,而老年人恰恰是這項培訓的參與者和培訓對象。
回顧閻村老年教育的發展,基本形成了“成人學校+老教協”的老年教育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影響,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閻村成人學校組織的《梓萌》書社、老年合唱隊、老年門球隊被北京市“老年教育工作協會”評為優秀社團組織,閻村成人學校還被評為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校”“全國農村老年教育先進單位”,校長陳大勇還被評為“全國農村老年教育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