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權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普遍應用在學校教學中。高中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階段,對于信息技術教學而言,使學生能夠在以后的信息技術學習中不斷創新,使生活以及工作更加便捷。信息技術的創新不僅能夠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能夠緩解學生在高中階段繁重的課業壓力。由于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興趣濃厚,但教師在教學中也要不斷創新。就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與實踐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普通高中 信息技術 課程改革 實踐研究
一、引言
如何基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科學教學“管控”措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現已成為一所高中的教育信息網絡技術創新的重要問題。本文對高中傳授教育中學生焦點素質的外延,以及現今高中信息管理技術創新教育的教學工作現狀的分析研究與闡述,進而提出一些相應的培養措施。
教育教學創新是一個明顯的趨勢。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一般的教學研究方法難以對新課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有效性,部分教師關于如何能夠按照新課程規范的傳授教育較為茫然。因此,研究和探討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如何很好地去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很重要的。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帶來的影響
信息技術課程在高中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就比較尷尬,相對較少的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題材,整體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新課程改革一直在變化,具體的課程改革目標得到了細化,這對于教育教學產生了十分直接的影響。教學實踐活動受到更多的關注,對教師,這是一個需要新課程改革能夠進行良好做法的具體工作要求,并與正常教學管理活動開展的要求。新課程創新也極大地優化了教學和教學環境,雖然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一定的影響,但也為教學活動的更好發展指明了方向,學科教師能夠借此機會對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掌握具體應用。
三、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教育對高中學生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學生的學習意識;第二,學生的計算科學思維發展能力;第三,學生創新發展能力的培養;第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理解能力,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所以,教師應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在如今的高中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目標和模式的不斷創新,在信息技術時代,所有的教學科目都是以學生學習知識為最終目的進行,常常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訓,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方面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通過講述和讀寫等類似的的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當中產生枯燥乏味的厭煩情緒。在對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得不到很好的聯系結合,學生只會盲目效仿,不能將其轉換為屬于自己的知識,導致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當中缺少基礎的實踐能力,最終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
五、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踐行課程改革要求的策略
(一)構建雙向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高中信息課程是新時代的新課程,課堂中需要構建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積極動手、主動創新的師生之間關系。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應優化或重塑教學模式。具體地講,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的更新教育理念,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溝通交流。與此同時,教師自己也要踴躍學習,提高教學水平。鼓勵學生將自己所思所想更好地反饋給教師,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困惑也要及時與老師溝通。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好地互動和交流,進行優化互動。雙向互動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在較好的教學環境中以及學生積極回應教師問題模式支持下,有利于教師教學上的創新、調整,在踐行新課程改革進行具體設計要求的同時,也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實踐傳授教育中,教學方法對教學結果會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上新課創新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例如,在能夠用信息系統檢索相關常識學習內容時,教師單純地能夠實現知識講解,很難提升自己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要將知識講解與動態演示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同時,教師要把應用互聯技術作為一種常識性的教學載體,從而提高學生對既定知識的理解和加深理解程度。如微課、翻轉課堂等優秀的教學方法,都能夠詳細傳授教學內容。對于教師而言,則需要結合所講述的知識特點以及實際教學環境,選擇創新教學法,從而更好地豐富教學內容。
(三)為學生創造更多運用多媒體知識的機會
在新課程改革中,需要運用能夠來培養和提高高中生信息技術教學的學科知識。信息管控技術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技術,傳授教育中教師要有側重地對學生學習知識運用能力方面的培養也要十分重視。建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運用知識的機會,并以知識過程作為檢驗學生知識學習狀況的過程。比如,在文本進行信息技術加工相關知識學習后,教師能夠設置一些文本數據信息系統加工的問題,并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文本信息的加工與編輯。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表現,并記錄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上的錯誤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自覺加強學習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要實踐中能夠更加積極合理地應用。
(四)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
在學習的進程中,學習氛圍是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最直觀的因素。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并能夠對相關的知識能夠探索與研究,在探索的過程中得到相關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到相關知識,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使學生遇到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相似問題,能夠實際操作,以更好地解決。比如,講授對于企業信息平安方面的常識時,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們創設具有一定的問題情境,當手機收到中獎以及社會其他的詐騙短信時,學生能夠實現自我判斷,提高員工個人的信息系統安全管理意識。
(五)促進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對于信息技術的教學,過于強調理論知識,忽視了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實踐知識。以教師在對信息管控技術企業教學時,要看重對實踐知識的培養以及社會實踐能力與理論基礎知識的結合。教師能夠依據信息的內容創建更多的教學方式,促成實際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講授對于信息獲取方面的知識時,首先對學生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能夠實際操作訓練,進一步指導學生對班級內部學生的基本信息通過各種方式與途徑能夠獲取與統計,促進學生的實踐發展。
(六)通過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
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忽視教學的固有效益,使用教學方法僵化的教學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進一步減少積極性,甚至與學習產生矛盾,從而降低學習結果。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恰當采用獎勵激勵機制,對于學生的進步采取適宜的獎勵,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的同時,也能夠使課堂實踐教學中的學習氛圍活躍起來。并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有題目研究以及學習過程中遇到阻礙時,能夠提出自己的疑惑,并積極通過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現在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注重核心素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應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信息化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維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國電化教育,2017,(5).
[2]李鋒,柳瑞雪,任友群.確立核心素養、培養關鍵能力:高中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
[3]宋建國,姜麗麗.基于發展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課例分析[J].新課程教學,2017,(3).
[4]安子美.利用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