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冬梅 張素芬 矯美玲 劉衛
【摘 要】 目的:探究腦腫瘤術后患者放療的心理及臨床護理對策。方法: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腦腫瘤術后放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放療護理,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和臨床護理。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護理優良率進行統計。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社會能力、心理能力、家庭能力、運動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優良率為90.0%,對照組的護理優良率為76.0%,經卡方檢驗χ2=3.93,P=0.022(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護理優良率顯著升高。結論:針對性的心理及臨床護理能夠顯著改善腦腫瘤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 腦腫瘤;放射治療;心理護理;臨床護理
腦腫瘤是指顱內組織的原發性腫瘤或由其他器官原發的腫瘤轉移至腦組織中的腫瘤,主要包括腦實質、腦膜、垂體等,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1-3]。在臨床上,腦腫瘤手術治療為腦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而放射治療主要用于手術治療后、初發或復發、單發或者多發的腦膠質瘤、腦轉移瘤的治療手段,常用的有伽馬刀和陀螺刀。術后放療對患者及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同時放療過程造成的顱內壓升高、頭暈、疲乏、視力下降、驚厥、焦躁等癥狀也對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使得患者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疾病的恢復。因此,術后放療的護理工作需發揮最大限能,從心理及臨床技術上緩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痛苦,建立愉悅心情,提高放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腦腫瘤術后放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42.12±2.45)歲;觀察組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41.23±3.45)歲,對兩組別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放療護理。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及臨床護理,主要包括:1)增加環境舒適度。使其在適宜的溫度、光線、濕度及空氣質量,降低噪音,制造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2)增強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針對性地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情緒安撫,開展積極案例的宣教,增加患者及家屬信心,緩解消極不良情緒。3)不良反應預防及及時處理。了解治療或放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事先做好處理不良反應的預案,及時發現、積極護理。4)針對性營養護理。與主治醫師溝通,根據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營養需求及個人偏好,制定針對性的飲食方案,補充患者身體需要的營養的同時,增加患者依從性。5)針對性皮膚護理。放射治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集體正常的細胞亦造成了一定的損傷,使得患者的皮膚屏障受到破壞,出現放療后的皮膚瘙癢、潰瘍等癥狀。事先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叮囑患者減少抓癢或摩擦皮膚,保持皮膚干燥,穿著純棉衣物。6)針對性功能護理。腦腫瘤患者在術后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運動、語言、視覺功能障礙。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術后具體情況,制定詳盡的功能恢復方案,并督促患者及家屬嚴格按照計劃進行相應的鍛煉。7)健康教育。絕大多數腦腫瘤術后放療患者在就醫時對治療充滿疑惑,對腦腫瘤術后患者放療知之甚少,更對腦腫瘤術后放療治療抱有恐懼心理。為讓患者充分了解腦腫瘤術后放療的相關知識,應針對“腦腫瘤術后放療治療的注意事項”、“腦腫瘤術后放療治療衛生健康教育知識”等主題內容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8)風險管理。不斷對專業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方面的知識培訓,培訓主要圍繞腦腫瘤術后患者放療護理管理方面的風險防護的內容重點學習。進一步提高廣大護士的護理風險意識和責任感,同時結合腦腫瘤術后患者放療護理具體工作內容,對各個層次的護理人員制定的培訓計劃、定期考核方式加強管理。
1.3 觀察指標
1.3.1 生活質量評分 使用臨床自評量表,從社會能力、家庭能力、運動能力以及心理能力4個方面出發,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最高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4-9]。
1.3.2 護理優良率 共計60分,“優”為>50分,“良”為41~50分,“中”為21~40分,“差”為<20分。優良率為“優”與“良”所占比率的總和[10-1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計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如表1所示,觀察組社會能力、心理能力、家庭能力、運動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護理優良率
如表2所示,觀察組的護理優良率為90.0%,對照組的護理優良率為76.0%。經卡方檢驗χ2=3.93,P=0.022(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護理優良率顯著升高。
3 討論
放射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它能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造成正常組織的損傷。中樞神經系統放射性損傷可以分為3個階段:1)急性期,即在照射開始后到1個月內,通常在常規放射治療中少見,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這些癥狀的加重,一般通過激素治療以及甘露醇脫水治療可以緩解。2)早遲發期,指照射后1~6個月,患者主要以腦組織損傷為主,表現為厭食、少動、嗜睡,也可以給予適當的激素治療,在1~2個月內臨床癥狀消失。3)照射6個月以后的晚遲發期,此時發生的這種損傷常常是以血管閉塞、血栓形成,導致腫瘤脫水,以及導致神經組織、中樞神經組織脫水下,最終甚至形成放射性壞死的不可逆的過程。
本研究對腦腫瘤術后患者在實施常規的護理之外,同時進行了針對性的心理及臨床護理措施,包括:1)增加環境舒適度;2)增強針對性的心理護理;3)不良反應預防及及時處理;4)針對性營養護理;5)針對性皮膚護理;6)針對性功能護理;7)健康教育;8)風險管理。隨后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優良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優良率為90.0%,對照組的護理優良率為76.0%。經卡方檢驗χ2=3.93,P=0.022(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護理優良率顯著升高。表明針對性的心理及臨床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因此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瑞雪.舒適護理在腫瘤放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23):165.
[2] 王芳.護理干預對頭頸部腫瘤放療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04(36):109.
[3] 白靜.舒適護理在腫瘤放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20):124.
[4] 李嘉.營養干預在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3):191.
[5] 楊建剛.50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放療患者營養支持、心理干預及人文照護綜合治療的療效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17,25(24):3966.
[6] 陳國洪,邱麗芳.認知功能訓練配合音樂療法干預腦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睡眠質量[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06(03):355-357.
[7] 馬劍穎,王冬梅.多維度心理支持滲透護理在腦腫瘤術后患者情緒與生活質量改善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0):1399-1401.
[8] 米梓敬.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及患者心理狀況分析[J].健康之友,2019,(24):176-177.
[9] 賀靜芝.顱腦腫瘤術后顱內感染護理中不同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分析[J].飲食保健,2018,05(18):213-214.
[10]姚菲,范艷竹.護理干預改善小腦腫瘤患者高級認知功能及情感障礙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7):2089-2091.
[11]賈維桂,萬意,費春峰.認知功能訓練配合音樂療法對腦腫瘤術后患者認知功能、睡眠質量和心理狀態的干預效果[J].臨床護理雜志,2017,16(06):10-13.
[12]趙玉娥,王秀華,王鳳靈,等.遠程團隊護理支持對腦腫瘤患者負性情緒及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05):376-379.
[13]張玉琴,王一曉,趙靜,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膠質瘤患者恐懼疾病進展水平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42(01):39-44.
[14]任少偉.結石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實施循證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27):134-135.
[15]張蕾,王文英,楊洪銀.全面護理干預在腦腫瘤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49):147-149.
[16]陳素明,鄧小靈,林細琴.全面護理干預在腦部腫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