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霞



摘 要: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新常態下,整合利用優秀的本土文化資源,鼓勵興辦各類博物館成為城市優化形象、增強實力的重要選項。越秀區作為廣州發展2200多年一直未變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集聚、紅色題材豐富,在助力廣州“建設博物館之城”中大有可為。在此背景下,文章圍繞越秀區轄內的博物館開展調研,關注該群體的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越秀區;博物館;現狀;對策
2016年廣州市將建設“博物館之城”納入“十三五規劃”,2017年《廣州市博物館規定》開始實施。廣州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越秀區作為廣州的“首善之區”,近幾年,其博物館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黃金期,政府、企業、個人等社會各界紛紛加入博物館建設,博物館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當然,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相互統一,各個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亦面臨著“短板制約”,正確地認識和處理這些“短板”,是有效提升區域內各博物館專業化水平、實現質的躍升的必經之路。
1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越秀區是廣州建城2200多年從未偏移的城市中心,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完整的明清時期城市格局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1.1 延續的中心優勢
從時間方面看,廣州歷代以來都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越秀區一直都是廣州的主城區,區內保留了古代和近代兩條傳統中軸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廣州傳統城市格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秦統一嶺南后設立了“桂林、象、南海”3個郡,明代學者黃佐在其《粵會賦》中開篇明義寫道:“百越之會,是為南海。①”首任南海尉任囂以番禺城(今越秀區倉邊路一帶)為南海郡郡治,后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國,繼續將番禺用作王城②。1995年后考古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既是兩千多年前南越國、一千年前五代南漢國的王宮所在,又是秦漢時期的南海郡治、南越國都城、番禺縣治,隋廣州刺史署,唐嶺南道署,宋經略安撫使司署,元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清時期的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署所在地③,是越秀為歷代城市中心地的直接見證。
1.2 豐富的文物資源
從資源方面看,越秀行政區域33.8平方千米上“處處是文物、遍地是寶藏”。全區共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176處204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28個,占全市比例的55.9%;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16個,占全市比例的28.6%;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7處87個,占全市比例的22.3%;區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9個;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58處64個)。
1.3 重要的文化內涵
從內容方面看,廣州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獨具特色:古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5處海絲申遺史跡點佐證其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近現代,是民主革命策源地,近代眾多革命派在此開啟了社會政治變革運動之路;當代,是改革開放前沿地,以越秀的廣交會舊址為代表的文化遺產譜寫勇于開拓創新的篇章;在此時,是粵港澳大灣區嶺南文化中心建設地,被確立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擔負著領頭發展的職責。
2 總體概況、具體特征及存在問題
為對越秀區轄內博物館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筆者通過調查研究,歸納分析該區域博物館行業的總體概況、具體特征及存在問題。
2.1 總體概況
經統計,截至2019年12月,越秀區轄內共有各類博物館42家,文化文物系統管理的省屬國有博物館2家、市屬國有博物館11家、區屬國有博物館5家(其中屬公辦民營性質的行業博物館3家),其他行業管理的國有博物館7家,非國有博物館6家,依托街道社區為建設背景的社區微型博物館11家(表1),形成了以省、市、區屬等國有博物館為基礎,以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為亮點,以社區微型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
2.2 具體特征
2.2.1 集中反映城市歷史根脈
越秀區是廣州歷史最悠久的核心城區,轄內諸多博物館陳展主題完整呈現了廣州的歷史發展脈絡:南越國是西漢初年在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個諸侯王國,也是嶺南開發史上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南越王宮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考古挖掘的基礎上建立,反映了兩千多年前南越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館址為廣州歷代標志性建筑鎮海樓的廣州博物館,常設展覽“廣州歷史陳列”全面記錄廣州五、六千年來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的變遷軌跡;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等記錄了廣東革命史、廣州近代史,彰顯了廣州作為近現代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性;嶺南金融博物館、廣州民間金融博物館則展出了廣州作為南方商埠繁華興盛的既往;越秀區博物館“千年城事”“千年花事”展覽將廣州“羊城”“花城”的歷史典故娓娓道來,“南粵先賢展”則向世人介紹歷代為嶺南地區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人杰。
2.2.2 有效依托文物建筑設立
201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見》,對文物工作落實責任、加強保護、拓展利用等方面做出部署①。過去幾年,越秀區積極深入挖掘文物建筑的社會價值,賦予其作為博物館的公共文化功能,依托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創新“政府托管+企業資金”“政府統籌+專題博物館”“政府支持+社會力量”三種辦館模式。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木草堂憑借其社會化的合作管理運營,發展成康有為、梁啟超文化研究展示交流的平臺,且作為典型案例入選了國家文物局主編的《文物建筑開放利用案例指南》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舊址建成越秀區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會舊址建成中共廣東區委紀念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建成越秀區廉潔文化教育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廬江書院建成為嶺南金融博物館。
2.2.3 運營主體呈多元化趨勢
政府的投入、多方的參與,使越秀區轄內博物館的運營主體更加多元化。越秀區下轄18條行政街道中有11條街道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區活動中心開辦了社區微型博物館,展示本區域的歷史沿革或文化特色。嶺南金融博物館、廣州民間金融博物館由廣州市金融工作局、越秀區金融工作局開辦,旨在宏觀展現地方金融相關的重要歷史沿革。越秀區廉潔文化教育館由越秀區紀委開辦,旨在弘揚清正廉潔美德、倡導風清氣正風尚。中山大學醫學博物館、通草學堂分別由中山大學、廣中路小學開辦,旨在展示辦校歷史與校園文化。普公古陶瓷博物館、高劍父紀念館、陳樹人紀念館、萬木草堂、東平典當博物館等,由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場地提供、資金資助、租金減免等方式,實行政府監管、企業或個人運作的社會化托管模式。此外,還有企業開辦的錦泉眼鏡博物館、廣府本草博物館,主要展示企業文化、行業文化。
2.3 存在問題
越秀區轄內的各個博物館對滿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筆者在實地調研中亦了解到多個博物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資金、人才、機制等方面的保障不足問題。
2.3.1 辦館質量參差不齊
《博物館條例》規定,博物館的設立、變更、終止應當向館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備案,并且列出了包括場地、藏品、人員、經費和安全保障五大方面的條件要求。①根據廣東省文物局2019年9月公布的數據,廣州全市在文物部門完成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共60家,19家位于越秀區轄內(含分館)。②越秀區轄內的42家博物館僅不到一半在文物主管部門完成備案程序,半數以上的博物館事實上并不符合設立博物館的相關規定,“身份”未得到官方認可。
2.3.2 運營資金保障不足
盡管政府在場地使用和運營經費方面會給予相應補助,但經費不足的問題在非國有博物館及社區微型博物館仍十分突出。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區活動中心設立的微型博物館,多數集中在2010年前后由區政府牽頭、街道出資建立,投入使用后無配套財政專項經費維持場館運營,陳列展覽開館至今多年來維持不變。另外,出于公益性要求,非國有博物館基本都實現免費對外開放,但由于創新能力、創收渠道不足,即使有零星收入也無法覆蓋運營成本。
2.3.3 人才配備不均
廣州市共有12家省、市文化文物系統管理的國有博物館(不計分館),越秀區轄內有8家,占總體的2/3,其中一級2家、二級4家、三級1家。此部分博物館成立時間普遍較早,已積累了較強的資源優勢和科研優勢,基本代表了本地區該行業的整體業績水平。相較之下,區屬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社區微型博物館在人才配備方面就呈現較大落差。據調查統計,區級管理的5家博物館共有工作人員31名,當中僅有4名具備文博專業中、高級職稱。社區微型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工作人員無專業技術職稱則是普遍現象。
2.3.4 藏品管理研究缺位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可移動文物信息顯示,越秀轄區完成備案登記的博物館藏品數量約13.9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約1.3萬件/套(表2)。③藏品數據的構成大多數都來自區級以上國有博物館,而區級管理的各博物館藏品數量偏少,且質量等級低。其中,越秀區博物館、高劍父紀念館、陳樹人紀念館、東平典當博物館藏品總數4529件/套,非國有博物館普公古陶瓷博物館藏品總數313件/套,占總比例不到3.5%,僅越秀區博物館有珍貴文物21件/套。此外,越秀區轄內的非國有博物館、社區微型博物館以及非文物文化系統管理的國有博物館還存在展廳即為庫房的現象,多有藏品管理不規范的問題。
3 發展對策
總之,越秀區轄內博物館的整體發展水平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與本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實現本區域博物館行業的長足發展,強化政府作為和提升博物館自身建設缺一不可。
3.1 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保障
①繼續完善類型體系。全面摸查區內符合辦館的場地,以更大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發揮轄內省、市屬博物館示范效應,鼓勵民間收藏資源共享和社區居民參與,鼓勵企業展示向行業博物館轉變,優先發展體現行業特點、區域特色的行業和專題類博物館。
②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落實博物館建設和設施配套經費,落實藏品征集、保護、研究、展示及配套服務的工作經費。制定非國有博物館扶持政策,探索行業博物館共建共管機制,鼓勵文物系統資源支持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
③完善運營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博物館工作規程,明確政府管理權限、職責和非國有博物館辦館權利、責任,健全政事分開、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博物館管理體制。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博物館發展的長效機制,深化“社會化托管”和“以館養館”的越秀方案。
3.2 進一步優化運營管理體系
①堅持“集群化運營”經驗。進一步深化“微型博物館群”模式和區內“博物館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各類博物館優勢互補,帶動區內博物館整體品質化提升。強化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指導和服務,鼓勵博物館找準定位,深挖文化內涵,做到“一館一特色、一館一品牌”。
②實現“串珠成鏈”。緊緊圍繞打造紅色文化、廣府文化、海絲文化、商貿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把散落在轄區內大街小巷的“珍珠”串聯起來,打造多條“博物館一日游”線路,形成閃亮的“項鏈”。
③強化專業人才保障。建立合理可行的文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博物館從業人員再培訓、再學習計劃,推動國有及非國有博物館內外聯合培養專業人才。
3.3 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功能
①深度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博物館以各種形式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推動博物館走進社區、校園,把歷史文化“送上門”。鼓勵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開啟夜間開放模式,打造“博物館奇妙夜”品牌,為夜間經濟注入文化內涵。
②創新“線上+線下”宣傳模式。打造博物館專題網站或小程序,用好AR、VR等“科技+”手段,規范標識指引系統,通過手機短信、自媒體等“互聯網+”方式加強面向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宣傳。
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與省、市屬博物館以及大灣區博物館、全國各地博物館的聯動合作,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便可感受不同地域文化風采,同時增強本區域文化的對外影響力,講好越秀故事、發出越秀聲音。
3.4 進一步探索融合發展效應
①推動“博物館+研學游”。與學校共建研學基地,探索制定博物館研學旅行相關標準,豐富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加強高品質研學線路開發和推廣,讓廣大青少年在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同時,感知歷史、啟迪未來,提升文化自信。
②推動“博物館+文創”。開發特色化、精品化文創產品,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留下參觀時的美好記憶和永久的紀念。
③推動“博物館+歷史文化街區”。支持利用文物建筑和掛牌保護建筑興辦博物館,實現博物館與周邊旅游景點、歷史文化建筑聯動,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充分激活越秀歷史人文魅力活力。
4 結語
廣州從2016年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至今已有將近5年的時間,2019年末全市備案在冊博物館60家,全市常住人口1530.59萬人,約25.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勉強達到《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到2020年全國每25萬人就有一座博物館”的目標。這個數據跟廣州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廣州的“博物館之城”建設依然在路上。在新時代、新機遇下,越秀區要順勢而為、趁勢而上,積極利用好內部資源與外部條件,推動本區博物館事業發展進入新的里程,為廣州“建設博物館之城”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