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民辦高校的辦學資源普遍缺乏,經費來源單一,在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情況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應當高度重視資產管理。民辦院校一方面擁有企業的運營模式,另一方面又被定義為非企業,其可持續發展只能依靠資產的高頻度循環利用,不斷去粗取精,引入精細化管理從而提高辦學質量以適應政策擴大招生規模,實現辦學上質生源上量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民辦高校;資產管理;高校資產
民辦高校歷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期,普遍積累了大量資產,該批存量資產的合理管理成為民辦高校建設和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大部分民辦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保障。一直以來,民辦學校對均以“現金為王”、可融資資產優先、最少人員配置管理形態進行資產管理,未能發揮各類型資產的最大功能。有見及此,筆者結合多年從事高校資產管理的工作經驗,以M民辦高校為案例研究藍本,提出以下觀點與建議供參考。
一、M民辦高校概況
M民辦高校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于1996年開始辦學,歷經合作辦學、中專、大專等辦學階段,2018年獲批升格為本科院校。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命名為M職業技術大學,是國內首批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至2020年初,學校占地面積1283畝,總建筑面積44.3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約10億元。現設有13個二級學院、1個通識教育中心。建有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建筑、財經商貿、藝術創意等五大實驗實訓中心,各類實驗實訓室162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15億元。圖書館總藏書量達到122萬冊,中外文期刊1100多種。現有省級重點專業1個,省級財政資助專業6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個,省級公共實訓中心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一個,省級決策咨詢基地一個。
二、M民辦高校資產管理現狀
(一)資產管理定位模糊
資產管理概念從提出到發展乃至在民辦高校管理中應用的時間不長,長時間的機構不健全,資產管理松散、粗放、無序令民辦高校的資產保值增值出現了滯后甚至流失。
(二)資產管理制度缺位
當前,民辦高校乃至大部分民辦學校辦學的短期目標以盈利為主,重點關注對象依次是:現金及其等價物、土地、地上建筑物、大型固定資產等,其他部分資產則放任自流。大部分民辦學?;緵]有設置與學校實際情況相關的資產管理制度,更談不上如何去進行資產的規范化、精細化管理。以M民辦高校為例,辦學以來,落地的資產管理制度文本寥寥可數,資產管理采取的是“實用主義態度+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如非評估必要,不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迫不得已出臺的,則是基本照搬其他公辦院校的文本,出臺后的制度標準不實時更新與修訂,流于形式。
(三)資產管理未能有效信息化
參照“千畝大學,萬人校園”的設置,大部分民辦高?;灸苓_到生均占地面積45平方米的要求,符合本科院校的硬件基本設置。但是生均資產的概念一直未被提及。以M民辦學校為例,按生均占地面積45平方米約等于生均資產6000元/人。2017-2018年間的升本工程使資產由5-7億增長至7-10億,大規模的土地儲備與地上建筑物的興建,按全校人均凈資產計算也早已遠超原來設計的6000元/人。面對龐大的校園資產,隨之而來的是生源的日益擴張以及相應的大規模教輔資產的管理工作。然而,基于民辦高校的管理體制,M院校雖然引入了資產管理系統,采集了相關基礎數據,但追求性價比的天性使其必然將成本節點放在首位,系統的配套升級與基層人員的配比投入微乎其微,資產管理信息化遙遙無期,資產管理質量可見一斑。
三、M民辦高校資產管理問題的深層次成因分析
(一)觀念滯后不匹配
觀念來自于高度敏銳的前瞻思維與政策觸覺,長期以來,社會力量申辦的高等院校投資者,傾向于設置文科專業。皆因文科專業配置簡單,“軟件+黑板”即可完成教學,投入少門檻低。興辦理科則需考慮高比例投入到大型機械、精密儀器、實驗室、實踐教學等環節,投資回報周期大幅延長,資產管理難度大。以M民辦院校為例,2010年-2017年的定位為文科類綜合型高等院校,文理綜合專業配比為4:4:2,該定位在辦學成本角度占據優勢卻與基本的政策不匹配,歷時7年申請升格本科院校郁郁不得志。2018年M學校重新定位為理工綜合類學校,理科綜合文科的專業配比變為6:3:1,獲得政策支持升格為本科院校。雖然辦學定位扭轉了,但高層人員的思維觀念依然滯后,導致資產管理依舊沿用舊管理觀念與模式,定位、觀念、制度互不兼容匹配,發展速度不盡如人意。
(二)管理體系不健全
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來自于完善的資產管理體系。完善的資產管理體系至少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意識到位與持續穩定的領導層;二是與時俱進的制度層;三是執行到位的服務層。
(三)資產信息化推行力度不足
為了順應國家打造“數字校園”的相關政策,民辦高校紛紛引入了“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元素,通過購買OA系統、開發APP與小程序、自行開發個性化系統等措施來實現校園管理的數字化。以M民辦高校為例,2013年引進了OA系統并在此基礎上加載了資產管理系統,準備風風火火地開展一場清產核資大行動,為升格本科院校作好基礎工作。后期因系統升級、各級人員培訓、數據錄入工作量等后續投入耗資巨大,且各類數據與省廳年檢平臺的數據無法對應銜接,賬務調整周期過長,資產管理系統應用了半年左右被閑置。2017年,學校信息中心成立,耗資打造“云間校園”APP,力求連接學校內各項人財物與生活事項,希望能在資產管理與校園管理上有所創新,但終因應用不廣泛、使用不便捷、管理人員被動接受等因素淪為校園生活費充值工具。
四、優化M民辦高校資產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重塑資產管理理念
國內民辦院校的資產管理起步較晚,國有資產管理的核心理念“保值增值,嚴防流失”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以M民辦高校為例,該校主要是依靠“資產融資+學費補充”雙輪驅動發展,資產管理與學費收入存在系列的關聯關系。M民辦高校的舉辦者、管理層乃基層干部應當明確思路、明晰思維,從戰略層面看待資產管理、辦學、學費收入的辯證關系,大型資產等可作抵押融資的硬件設施必須重點維護;服務于教學的中型資產必要時可引入融資租賃,同時要求各級部門聯動加強管控與維護,提高教學質量,繼而保障招生規模與學費收入;小型資產盡量節約循環利用,降低管理成本。無形資產多方維護,期待作為商譽或資產證券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資產管理制度完善化
民辦高校是國家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承擔著教育事業的任重道遠。民辦教育屬于自籌經費辦學,但自籌經費不等于標準降低。資產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益于民辦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M民辦高校為例,其資產管理制度至少能提升完善三大方面。一是完善資產采購的流程;二是加大力度做好基礎的清產核資工作。三是重新設計整體資產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結合校本情況,不刻意模仿其他高校,走出自己的特色,不過分投入,只需達到良性管理循環即可。
(三)資產管理信息資源共享化
公辦院校的資產管理偏重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做好保值增值;民辦院校的資產管理,偏重于能獲取現金流或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以M民辦高校為例,資產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實現三個目標。其一,與金融機構共享信息資源。有效的資產管理、合理的資金拼盤、良性的負債額度、常態化的資金流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校的融資水平,甚至提高到獲取金融機構高額授信的高度。其二,與上級部門共享信息資源。民辦院校屬于民辦非企業,每年必須上報數據到省教育廳與省民政廳。清晰的資產數據,能有利于上級部門了解學校的辦學實力,同時也為各項扶持資金找到支撐點。其三,與校內各基層單位信息共享。民辦院校講求資源循環利用,基層單位資產信息共享,有利于消除浪費,盤活閑置資產,最大限度減輕重復消費。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廣東 肇慶526000)
參考文獻:
[1] 關娜.民辦高校資產管理問題的研究——以M民辦高校為例[D].河南:河南大學,2019.
[2]高陽.高等學校資產管理案例研究——以BFGY大學為例[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9.
[3]吳敏.試析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時代經貿.2018(32).
[4]張文娟,黃旸楊.高校資產管理研究綜述[J].時代經貿. 2017(16).
[5]郭艷芳.獨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缺陷分析[J]. 時代經貿. 2017(12).
[6]李海容,冀文超.高校固定資產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及對策[J]. 商業會計. 2011(15).
[7]高大偉.探究高校資產管理與政府采購的有機結合[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8(05).
[8]易莉.時代經貿. 高校固定資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2015(10).
作者簡介:郭秋芳(1979—),女,漢族,廣東中山人,碩士,經濟管理講師,跨境電子商務師,研究方向:資產管理與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