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當下文化傳播迅速,學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對教學內容的開發和延伸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本文就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進行展開分析,以期對當下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育;教學內容;全面開發;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069-02
【本文著錄格式】紀慧敏.論教學內容的繁與簡[J].課外語文,2020,19(34):69-70.
一、全面開發與有所側重
(一)選材內容豐富,領域多樣
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尤其是教材選編篇目從內容到文體呈現多樣性特點。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是在依據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和實現的。比如教材涉及的文體有情節跌宕起伏、代入感十足的小說、戲劇,有手法多樣,注重表情達意的散文和詩歌等。雖然編入教材的文章篇幅有限,但卻是一個兼具內容、形式、表達方式、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價值相對獨立的個體。通過這些文章,我們不僅可以走近各不相同的作者,更能走進不同的時代,走進多樣的歷史。但中學語文教育中,教材課文普遍偏向純文學作品的收錄,沒有足夠重視科技和哲學等經世致用的文化領域,這便是語文教學內容尤其是教材選編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內容的選用有全面開發的必要。其對中華文化的關注除了古今文學,還應包括更多領域的文化。反映在教學層面,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語文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容置疑。古今的經濟、哲學、科技等層面成就卓著,學習和思考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視野開闊和思維的多面性發展,比如中國商業發展史,民族技術革新對社會的沖擊和積極意義等。雖然這些知識從情節趣味性和感同身受的角度來看,較文史作品稍有遜色,對于中華文化的繼承,與教化大眾的作用相比,也略顯單薄,但近代中華民族是如何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后而被迫被外國列強用槍炮打開國門,又是如何因為封建專制的原因鮮有反思而使國力低迷的教訓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語文教學內容選編不僅要考慮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數量,更要從內容和領域角度考慮其價值。
(二)尊重學生階段發展特征和育人目標
語文教學內容要做到切實為育人服務,落實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該為教學目標服務。學生各個學習和成長階段的培養任務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參考,教師需要協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的關系,注重三維目標的共同實現和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
所以,教師在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追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語文學科的文學魅力和生活價值,承擔起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傳播的責任。所以,育人要將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要相結合。對于那些人物關系復雜,社會背景特殊,極富故事性的文學作品的分析還是要多加注意,比如《三國演義》詭譎多變、心機深沉的陰謀算計,《史記》中涉及的王侯將相等多樣人物的傳奇命運、為官之道等生存藝術的解讀在語文課堂上雖不失新意卻過于功利。語文教學內容觀照現實層面的工具性作用如果極端化,除淡化文學的美感外,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認識,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心理畸變甚至培養方向的偏離。
可見中學語文教學要注重文本的合理開發,用理性視角,以語文教育的本質和目標為出發點,讓文字的力量真正感化每一顆尋覓真善美的心靈。文字體現著令人敬畏的中華文明的厚重,文學中歷史人物、故事表現的生活體驗和生存智慧是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成長足跡和社會發展慢慢取其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過程,而不是傳達一種急功近利、忽視學生階段發展特征的成功學。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期,文化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需要的是文化底蘊的熏陶,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文學素養的加強以及非強加性質的理性批判思維習慣的培養。因而語文教師在備課中,需要在尊重學生階段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對某些文本進行理性篩選,客觀評價并對教學結果進行較為完善的預設,綜合考量、精心設計之后再轉化為教學內容,真正做到教學內容為育人服務。
(三)必須明確教學任務,講解重點突出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語文教學內容合理化和目標達成的關鍵。單從語文教材來看,大多以單元為單位,這不僅是以文本類型或感情抒發等特點進行的分類,更是可以作為教師了解學生階段性要求和根據學科任務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在教材編寫特點的啟示下,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合理調整也可以以教學重點為核心,去除無關教學重點的繁雜贅語,做到詳略得當,安排得體,有利于學生準確地抓住學習重點,明確學習目標,指導后續努力方向。
語文教學篇目涉及的文字、情感、手法等各異又全面,教學內容有所側重,需要考慮到所講篇目的文體特征、教學任務和學生學情等各種方面,對教學內容的所有知識點實現兼顧并平等對待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一旦確定,課堂中的時間分配必須以教學重點為主,而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設計和精心的問題設計均要著重體現在教學重點環節。對于那些有利于教學重點理解的外圍知識可以酌情補充,切忌喧賓奪主。如此安排,既可以使得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又能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精力的優化分配,提高學習效率。
二、教學內容延伸的原則與邊界
新課標實施以來,語文的現實觀照性越來越明顯,跨學科知識交融,生活與語文千絲萬縷的聯系等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在課堂知識拓展延伸環節提出更高要求。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目標,大大拓展了語文課程的內涵,這種豐富的內涵是無法單純地通過記憶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而形成的。”所以筆者建議語文教學內容若想真正實現為教學目標服務,為育人服務,除了明確教學重點之外,還要通過網絡資源、文獻資料或社交經驗,利用跨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以及語文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能夠讓學生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和視野學習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但教學內容的延伸存在邊界,它的拓展不能肆無忌憚,必須是可控的。以師生互動和課堂教學生成性為特點的教學活動必然存在諸多靈活因素,比如學生反饋和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必須在教學設計階段就注意內容延伸的目的,在實時教學中不拘泥預設,但時刻牢記知識延伸的原則與邊界。
(一)為語文教學服務
語文學科需要“教學生學習識字與寫字,教學生學習閱讀與鑒賞,教學生學習交流與表達,教學生學會學習語文” 。語文學科教學離不開跨學科或通識知識的積累和運用,但不代表語文教學必須面面俱到地普及跨學科知識。比如《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出現在“歷史的回聲”這一單元,文章涉及二戰時期的歷史,但語文課不能是歷史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所犯罪行和勃蘭特作為政治領袖的“華沙之跪”進行相關思考,將正視歷史、反思戰爭、面向未來作為教學重難點。所以,全能語文的定位應該摒棄,語文課堂上其他學科的知識普及剝奪對真正語文知識的關注及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二)適量得當,收放自如
教學內容延伸缺失,學生視野受限;為了表示自己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抓住任意細小的點進行無限放大或拓展延伸,仿佛語文所及之處均是實踐經驗的啟發和生活能力的提高的靈丹妙藥,迷途中的燈塔;過多的拓展延伸雖然打破了語文的學科局限,知識儲備增加了,但這些延伸內容并沒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重難點的理解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反而讓學生在受到新鮮內容的刺激產生短暫愉悅之后對本課核心在哪里感到迷茫,那么以上無論哪種都是對教學內容延伸的誤解。
所以語文教學內容的延伸要立足文本,以教學目標為指引選擇高趣味性、高準確性、高公認度的便于表達的文字資料。
但延伸不能忽視教學需要、當前學情和學生實時反饋。教師需要看準時機,在學生對延伸內容的感觸頗深或觀點成熟之時巧妙發問或及時收束,回扣重點,使學生明白延伸內容是為方便理解文本而存在的輔助作用。學生既能夠分清教學內容中的主次,憑借延伸內容梳理新舊知識的聯系,又能避免教學中影響教學效率的無關討論和反饋現象出現,真正實現教學內容拓展延伸的價值和意義。
語文教育關系我國民族文化甚至世界優秀文明的傳承。從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智慧、豐厚的底蘊、深刻的思想以及不朽的精神和行為,這無不影響著每一個熱愛母語、學習母語文化的國人。國家為母語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語文教學內容在繁與簡上做到既不過分開發又能有所側重,既不隨波逐流又不拘泥古板,既要延伸得當又能服務育人,使得語文教育真正擔負起傳承文化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楊泉良.語文教學的當下視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2]曹公奇.本真語文[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紀慧敏,女,1992年生,山東東營人,助理講師,教育碩士,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