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內容和教育任務,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部分初中語文教師認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沒有認識到初中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很少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實際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就良好閱讀習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探析,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閱讀習慣;初中語文;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083-02
【本文著錄格式】孫華清.談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課外語文,2020,19(34):83-84.
引言
初中語文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閱讀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形式和內容,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閱讀中涉及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品詞評句習慣的重要性
當前很多初中生在語文閱讀中都習慣囫圇吞棗,品詞評句的能力比較差,導致學生很難通過字、詞、句來對人物的形象進行分析,或者對情感進行體悟,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和小學階段的閱讀相比,難度大大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養成品詞評句的習慣,那么就很難通過閱讀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就會增加,從而導致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和水平下降。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就需要學生對母親關心兒子的句子進行品味,才能感受到母愛的深沉,同時通過句子的品析來理解文章中的“我”的心理變化過程。例如第一次看菊時,母親的語言“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第二次看菊,母親的語言“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這個時候就要學生對母親的語言進行品析,從語言中理解母親的態度,通過品詞評句發現第一次是理解和難過,而到了第二次是央求和關切。學生在閱讀母親的這兩句話時只有養成了品詞評句的習慣,才能深入分析,從而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情感。這對于整篇文章的情感把握幫助非常大。
(二)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標記習慣的重要性
在閱讀過程中,養成邊閱讀、邊標記的良好習慣也非常重要。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閱讀能力有待提升,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或者難以理解的地方,這個時候就要求學生要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然后接著閱讀。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邊閱讀、邊標記的習慣,那么學生可能會面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糾結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從而影響了后續的閱讀,這就影響了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整體把握和情感基調的把握;另外一種是學生接著往下閱讀,但是閱讀完之后就將自己剛剛不懂的地方忘記了,后續也難以針對自己不懂的地方進行針對性的思考和探究,也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有所不利。
(三)培養聯系上下文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聯系上下文閱讀是閱讀的有效方法。當前部分初中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養成聯系上下文閱讀的習慣,這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古語有云:凡大家為文,如行云流水,不假修飾。意思就是說雖然文章有不同的段落和章節,但是實際上行斷而意連,文章的句子之間以及段落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系和聯系。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聯系上下文來閱讀,這樣才能正確理解這種邏輯關系,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的思路,對課文的內容形成深入的理解。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不能將句子或者段落孤立出來進行分析,而是要結合上下文來閱讀,將前后句子之間或者前后段落之前的邏輯關系弄清楚,也就是從語篇來分析、判斷和理解。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閱讀,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閱讀的良好習慣。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品詞評句的習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針對性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和平臺來進行品詞評句,培養學生品詞評句的習慣。作者一般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描寫來表達情感或者闡述內容的,引導學生品詞評句是助力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有效途徑,是學生和作者溝通的有效橋梁,所以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品詞評句,在閱讀中訓練學生抓住關鍵詞、重點詞句,并組織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分組討論,讓學生來品味句子,一定要避免教師直接灌輸的教學模式。具體在閱讀課上,教師要針對課文中的句子來指引學生進行深入分析,為了給學生的思考和分析提供明確的方向,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問題,創設問題來為學生對句子、詞語等進行深入品析,從而準確把握對關鍵詞語、關鍵句子的分析方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習慣,每次在閱讀過程中就會思考這個詞用在這里起到怎樣的作用,這個句子在文章中說明了什么問題等。例如在《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詞句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來分析和品味,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在三次看菊中,前兩次作者拒絕了嗎?他是怎樣拒絕的呢?態度是怎么樣的?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找出第一次看菊和第二次看菊母親和兒子的對話,重點對兒子的對話進行分析,把握兒子的態度。教師后續教學中可以提出問題:母親是怎樣影響兒子的?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母親的語言、做法等來進行分析,深入品味句子和詞語,通過品詞評句來感受到母親的關心、母親的偉大、母親的愛和母親的堅持,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整篇課文的內容和情感。
(二)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標記的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做標記的習慣。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初中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沒有動手的習慣,這和教師沒有對學生邊閱讀、邊標記提出明確的要求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對一邊閱讀、一邊標記的良好閱讀習慣給予高度重視,并對學生閱讀過程中做標記的習慣提出明確的要求,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通過檢查來監督學生,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做標記的習慣。閱讀過程中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工具,而邊閱讀、邊標記實際上也屬于利用標記工具來開展閱讀的一種方式。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布置相關的任務,讓學生每次閱讀時都要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做好標記,從而讓學生養成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一邊標記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貓》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標記,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難以理解的詞語通過畫橫線的方式標記出來,對于讀不懂的句子也可以用畫橫線的方式標記出來,可以標記一個問號,將覺得描寫優美的句子通過畫波浪線的方式標記出來,對于富有哲學或者道理的句子,則可以讓學生利用畫雙橫線的方式標記出來……總之,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標記,采用專門的標記符號來進行標記,幫助學生閱讀時養成勤動手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將教師的這種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閱讀的習慣
教師在課堂上要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和訓練學生,讓學生養成聯系上下文閱讀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教路,然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的學路能夠遵循教師的教路,而確定教路時要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在課堂上將思路、教路和學路統一起來,所以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作者的語言文字以及思想內容都是通過寫作的思路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而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的學路和課文的思路保持一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理解作者的真情實感以及文章的思想內容。聯系上下文閱讀就是遵循文章的思路,先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和主要內容,然后從主要內容和整體思想出發來對細節進行分析和閱讀,實現聯系上下文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性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段落進行分析,尤其是要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于敘事的文章,要講究前因后果,漸漸地,學生就能夠養成聯系上下文閱讀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深入分析段落之間的聯系、邏輯關系等。例如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教師先指導學生通讀全文,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篇描寫父子車站送別的文章,文章主要寫的是一對父子,表達的主題是父子情深,只要把握了這一基調,再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層概括文章中故事的走向,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閱讀,準確分層,從難忘背影、刻畫背影、惜別背影和再現背影這四次父親背影的描寫來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細節與整體。
三、結語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有效方法,對于閱讀方法來說,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掌握閱讀方法的首要環節,因此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要在課堂上滲透良好閱讀習慣,并要求和監督學生進行有效閱讀,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性培養學生品詞評句、手腦并用以及聯系上下文閱讀的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海玲.略談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
[2]王瑩.自主閱讀“三部曲”——略談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明日,2019(36).
[3]張新璽.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J].甘肅教育,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