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 南陽

就在如此熱烈的氛圍中,卻不免有個別人標新立異,皺著眉頭發(fā)出不免有些不合時宜的大哉問——什么是脫口秀?“中國式脫口秀”真的是脫口秀么?
什么是脫口秀
據(jù)說脫口秀的起源可追溯到“老歐洲”,包括16世紀起興盛于法國、意大利上流社會的貴婦沙龍,和18世紀英格蘭的咖啡吧集會,在這些場合,人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討論各種問題,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名人八卦,這些“集會”無所不及,并成為傳播各種小道消息的淵藪。20世紀初,廣播的出現(xiàn)讓脫口秀以看不見的咖啡吧秀形式浴火重生,在歐美亞許多國家興盛一時,這種最初的脫口秀只設(shè)一人,以俗講為主,將大事小情用幽默、通俗和簡潔的語言加以提煉概括,吸引聽眾注意力。當時這類節(jié)目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業(yè)電臺競爭激烈,主要收入來自廣告投放,而廣告投放量又取決于收聽率,這就要求節(jié)目一定要短小精悍、貼近口語,槽點和笑點多且密集,能持續(xù)調(diào)動聽眾興趣。單人脫口秀不僅具備這些特點,而且形式簡單,只需一人,也可節(jié)約不少成本,一時間大行其道。
但久而久之,聽眾們便有些膩味了,因為這種單人脫口秀形式實在單調(diào)了些,總是一個人沒完沒了地每天耍些似曾相識的貧嘴,中間還要插播多段廣告,聽多了不免倒胃口;由于是多快好省的草臺班子,表演者常常準備粗糙,甚至臨上場現(xiàn)“抓詞”,通俗、親切固然做到了,但有時不免過于輕薄淺陋,讓一些聽眾覺得格調(diào)不高,意思不大。
1933年,剛剛從大蕭條中緩過氣來的美國娛樂業(yè)空前繁榮,而廣播電臺則是其中覆蓋面最廣、受眾最多的,經(jīng)過大蕭條之苦,人們已不滿足于只聽不說,希望脫口秀中有更多互動,一些能力較強的脫口秀表演者便投其所好,將“一言堂”改為“群言堂”,增設(shè)了搭檔(往往是特邀嘉賓)、專家、聽眾互動等交流形式,后來又出現(xiàn)了現(xiàn)場對話、電臺直播的《大棚脫口秀》。
戰(zhàn)后,電視取代廣播成為大眾娛樂的主戰(zhàn)場,“看得見的脫口秀”也隨之興起,并后來居上地成為脫口秀的主流表現(xiàn)形式。1954年9月27日開播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今夜秀》成為電視脫口秀時代的豐碑,這個節(jié)目歷經(jīng)9代主持人更迭,至今仍然是NBC的熱門招牌節(jié)目,這也是美國電視史上持續(xù)運行時間最長的娛樂類節(jié)目。1958年開播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小世界》雖只有2年壽命,卻因鮮明的政論特色,讓脫口秀一舉登入大雅之堂,并開辟了“政論脫口秀”這個影響深遠的類別。
上世紀80-90年代,脫口秀在主流電視臺的大力推動和一大批著名脫口秀主持人的崛起下步入黃金期,如今已在北美各大電視節(jié)目中占據(jù)40%的比重,一些經(jīng)典脫口秀品牌,如NBC的《周六夜現(xiàn)場》、CBS的《大衛(wèi)晚間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的《拉里·金現(xiàn)場秀》等都誕生于這個時代,柯南·奧布萊恩、奧普拉·溫弗瑞、拉里·金、杰·雷諾、杰里·斯普林格等至今蜚聲脫口秀界的秀圈大腕,也大多在這個階段步入事業(yè)黃金期。
早期的廣播脫口秀分日場和夜場,這個習慣也被電視脫口秀所沿襲——但和華人圈的習慣性理解,即“夜場兒童不宜,日場克己復禮”恰好是相反的。在歐美圈子里,不論廣播、電視或現(xiàn)場秀,一般日場脫口秀多為輕松、生活類話題和各種八卦,包括兒童不宜的葷段子也只能放在這個時段,而夜場脫口秀則是政論、社會、閱讀等較正統(tǒng)的內(nèi)容包打天下。當然也并非沒有例外,如當年的《小世界》就是早上播出,而《奧普拉·溫弗瑞秀》也是白天檔,但這些例外往往都有其特殊原因:《小世界》的創(chuàng)始人愛德華·默羅本就是資深政論、戰(zhàn)地記者出身,在美國乃至世界名聲顯赫,《小世界》政論脫口秀是直接在同檔期的時事評論欄目上改的;《奧普拉·溫弗瑞秀》前身是個幾乎被做爛的日間檔八卦脫口秀欄目,奧普拉接手后脫胎換骨,但原先的播出時間卻因觀眾業(yè)已習慣而不便更改。
逗哏是技巧,內(nèi)容是根本
許多從國內(nèi)綜藝節(jié)目中認識脫口秀的朋友,總會下意識地將脫口秀理解為爆梗逗哏,將脫口秀大王理解為段子王,這其實是天大的誤解。當然,必須承認,脫口秀是必須逗哏的——不一定要逗人發(fā)笑,但一定要“抓人”,要讓人有興趣聽,有興趣談論,有興趣傳播。因此,不論嚴肅的政論脫口秀,還是極不嚴肅的八卦脫口秀,語言通俗、口語化,邏輯鏈短小明快,是脫口秀演員共同的特點。
因為貼近生活、貼近大眾,脫口秀講究用近喻不用遠典,所舉例子、所打比方,提到的人和事,通常都是聽眾、觀眾身邊見慣了的,語言習慣也盡可能和受眾貼近,這樣才能更快、更容易引發(fā)聽眾共鳴和會心一笑。
脫口秀的特點可不是“客觀公正”——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帶有濃重個人特點的表演形式,正如批評者所言,“脫口秀演員嘴里的道理不是公認的道理,而是他自認的道理。”甚至脫口秀演員本人對此也毫不諱言并不乏自嘲,如脫口秀大腕斯蒂爾·科爾伯特曾在2006年創(chuàng)造出“truthiness”這個被選為年度英語頭號流行詞的新詞,意思是“認為是真實的東西就是真實的”。2011年他又發(fā)明出“Wikiality”這個新詞,意即“只要敢想,沒什么實現(xiàn)不了的”。這兩個詞被認為是當代脫口秀節(jié)目的最貼切剪影,有人曾戲言,脫口秀演員都自信得如充滿氣的氣球,總是習慣于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談話方式。
脫口秀所主要追求的,自然還是收視率,正因如此,資格最老的《今夜秀》才會不顧老臣子大衛(wèi)·萊特曼的感受,在老將約翰尼·卡森退休后把檔期交給在他們看來更能取悅觀眾的杰伊·里諾,而大名鼎鼎的拉里·金到了晚年也被CNN彬彬有禮地架空。
然而,和早年間廣播脫口秀充斥江湖藝人不同,當代脫口秀可謂英才濟濟。號稱“罵白宮最起勁的美國人”——柯南·奧布萊恩出身于哈佛世家,自己也是布魯克林—哈佛的“名門正派”出身,是歷史、文學專業(yè)的高材生,當過媒體總編,小說還獲過獎;愛德華·默羅是資深政論、戰(zhàn)地記者,二戰(zhàn)前有關(guān)慕尼黑協(xié)定的系列政論分析就膾炙人口,以至于他偶爾因故請假,電臺竟會傳出“默羅快回來”的哀鳴,二戰(zhàn)中他的兩句口頭禪“這里是倫敦”和“晚安,祝你好運”至今仍是英美新聞現(xiàn)場廣播的套話,而他對納粹死亡集中營的現(xiàn)場報道更牽動億萬人心;奧普拉盡管19歲就“下海”,卻擁有表演和播音專業(yè)雙學士學位,并同樣是新聞主播出身;被許多人視作“垃圾”的“黃色脫口秀”主持人斯普林格,則不僅是新聞主播、音樂家,更曾當選過辛辛那提市長,是貨真價實的“官員下海”。
“演員”們不凡的身世和豐富的經(jīng)歷,讓他們擁有與眾不同的開闊視野、透徹觀察力,和一針見血、深入淺出點中肯綮的穿透力。正因如此,脫口秀的威力遠非一種藝術(shù)形式所能涵蓋,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政治影響。如激烈反對麥卡錫主義的默羅曾被視作反“白色恐怖”的希望所在;奧普拉的節(jié)目可以影響牛肉的銷量(以至于牛肉商把她告上法庭),也可以影響女性觀眾的減肥觀;斯普林格種種“越線”表現(xiàn),如偽造社會沖突、坐視兇案等悲劇發(fā)生而繼續(xù)節(jié)目制作、在秀場中大爆黃段子等,無不引發(fā)過社會對公德標準、職業(yè)原則與道德原則孰輕孰重,以及這類“葷脫口秀”究竟應享有多少言論自由權(quán)等的大
討論。
盡管脫口秀仍然標榜即時、互動和“脫口”,但事實上包括觀眾眾多的現(xiàn)場秀在內(nèi),大多數(shù)脫口秀都是有腳本、有編排,甚至進程也盡在掌握中,一些看似意外的包袱,實際上也是既定方案中安排好的。當然,基本事實、背景的真實是需要遵循的(捕風捉影也要有風有影),斯普林格模式之所以被圈內(nèi)惡評,就是因為這一模式為了一鳴驚人,可以完全罔顧真實原則——沒緋聞我也能給您造出一個來。
脫口秀的主要形式是一捧一逗,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搭檔,這個搭檔可以是固定的伙伴,也可以是客串者或嘉賓,倘是客串者,則往往會成為煎熬對象,如斯普林格就曾在《拉里·金現(xiàn)場秀》中被拉里·金逼問得狼狽不堪。此外,秀場會酌情安排一些現(xiàn)場專家“膩縫”(也可以沒有,這要看節(jié)目風格、性質(zhì)和主持人習慣),多數(shù)時候也會引入一些現(xiàn)場觀眾烘托氣氛。
由于脫口秀影響力巨大,因此盡管有出洋相風險,許多名人仍冒險出鏡。“豪門痞女”希爾頓就熱衷于在各種秀場露臉,以至于奧普拉一度拒絕提及此人名字。2009年,奧巴馬在訪問中國期間成為《今夜秀》的特別現(xiàn)場嘉賓,成為第一個在脫口秀場出鏡并擔綱的美國總統(tǒng),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曾預言,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助選大會,遲早會變成一場又一場的政論脫口秀。
這一幕終于在特朗普時代成為事實:雖然曾客串過電視脫口秀主持人的特朗普本人,并未像前任奧巴馬那樣以總統(tǒng)之尊親自登上脫口秀秀場,但他特立獨行的性格、做派和言論,幾乎在剎那間成為美國各路脫口秀檔主趨之若鶩的“素材及靈感來源”。
曾有人統(tǒng)計,僅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投票前的兩個月,這位當時的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就被各路脫口秀“引用”308次之多,既有追捧的“鐵粉”,也有刷色的“黑粉”,更多則是無所謂褒貶、純?yōu)橥虏蹘Я髁康乃嚾恕Ec之相比,當時還是美國總統(tǒng)的奧巴馬,也只被各路脫口秀節(jié)目“引用”342次而已。
自那時之后,直到剛剛結(jié)束的2020年度美國總統(tǒng)大選,特朗普一直是“敵我友”三派脫口秀節(jié)目殊途同歸的“最愛”,甚至在他“大倒熱灶”、已輸?shù)舯緦么筮x但他本人仍“不依不饒”的此時此刻,仍有眾多或?qū)I(yè)或業(yè)余、或熱門或冷灶、或老鳥或菜鳥的脫口秀檔主繼續(xù)拿這位行將過氣的老人開涮。
正如許多脫口秀內(nèi)行所指出的,政治、政客從來就是脫口秀和脫口秀檔主們的咖啡伴侶:一方面,政治最為喜聞樂見,總是帶來無窮無盡的新鮮話題和靈感,引發(fā)最廣泛的共鳴和會心一笑;另一方面,脫口秀短平快和容易調(diào)動市井、大眾情緒的特質(zhì),也讓不少政客、參選人將它視作“聞著臭吃起來香”的“精神臭豆腐”,對這種看上去有些俗、聽上去有點貧的流行文化欲拒還迎,對于那些名聲響亮、聽眾如云的大牌脫口秀名檔,往往不動聲色地予以配合,哪怕對方揶揄貶損也笑臉相迎,擺出一副大度的姿態(tài)。他們嘴上不說,肚子里小賬卻算得再清楚不過——揶揄貶損又不會少自己幾塊肉,但由此帶來的熱度和流量,卻往往能實實在在地提升自己知名度,而知名度又通常總能帶來或多或少的一些增量支持率和增量選票。
特朗普長期以來就是半個“怪商人”、半個電視達人和一個另類政治家,因此其被大牌熱門脫口秀檔密集曝光的歷史,可遠遠長于他的總統(tǒng)參選、當選史。別的不說,以政治吐槽為特色的脫口秀電視名檔《周六夜現(xiàn)場》第一次拿“特朗普當總統(tǒng)”開涮,可追溯到遙遠的1988年,那一年特朗普首次放出“我要參選總統(tǒng)”的豪言壯語,此時距有特朗普本人客串的《小鬼當家》系列電影最早一部的公映尚有2年,距奧巴馬在白宮記者協(xié)會晚宴(2011年4月21日),更有23年之遙。此后特朗普從“脫口秀段子里的總統(tǒng)”變成如假包換的美國總統(tǒng),《周六夜現(xiàn)場》也一路跟蹤追擊30多年,可以說,在看著特朗普變紅的漫長歷史進程中,這個脫口秀名檔本身也沾盡特朗普的光。
由于自帶“段子屬性”,當總統(tǒng)4年來,特朗普帶紅了無數(shù)大小新老脫口秀檔口和演員。無怪乎《每日秀》脫口秀文字稿作者阿爾巴內(nèi)斯曾在社交平臺上感喟:“非常感謝,特朗普是喜劇之神送給我們脫口秀作者的禮物。”
有趣的是,開始認真參選總統(tǒng)以來,特朗普似乎對總是被脫口秀段子“騷擾”感到不快,大約是覺得自己已是堂堂總統(tǒng),總是以“哏政會總裁”面目出鏡,著實有點不夠嚴肅?他當上總統(tǒng)后就借自己最喜歡的福克斯平臺和論證推特咆哮,斥責《周六夜現(xiàn)場》對自己的搞笑模仿爛到渣,甚至揚言“總有一天要關(guān)了你”。
這可不是虛聲恫嚇:名噪一時的《囧司徒每日秀》可真的在特朗普任期內(nèi)斷檔了,據(jù)江湖傳聞,那或多或少跟“總統(tǒng)大人不喜歡”有點關(guān)系。不過呢,脫口秀這東西投資少、見效快,固定資產(chǎn)不多,主要就是人加段子,一個段子手倒下去,千百個段子手站起來,除了老當益壯的《周六夜現(xiàn)場》,“囧橄欖”(囧司徒的徒弟)的《上周今夜秀》、小崔的《小崔每日秀》,還有《扣扣熊晚間秀》等前仆后繼地熱鬧了整整4年,陪伴著一臉不情愿的特朗普度過了不平凡的4年任期。
華人脫口秀:名噪一時的黃西
多年以前,脫口秀也曾通過一個叫黃西的美籍華人,在中國內(nèi)地熱絡(luò)過那么一小陣子。說黃西在美國創(chuàng)造過美籍華人演藝圈的奇跡,是并不夸張的:他貌不驚人,票友出身,借一次純屬偶然的串場秀意外出道,此后主要靠Youtube上的流量和各種大小活動的串場秀,居然配角熬出頭,成了能在全媒記者年會和NBA“中國年”串場演出中拋頭露面的名檔主,這般風光即便在百老匯、好萊塢摸爬滾打的絕大多數(shù)華裔藝人,也只能是自愧弗如。
但即便在他爆紅的年代,許多當?shù)厝耸恳膊⒉粚⑺摹叭A人脫口秀”視作“脫口秀正宗”,認為他隔靴搔癢甚至不知所云。推許他的當?shù)厝耍矁H僅稱贊他讓北美人明白,中國人不止會拼命干活攢錢,也懂得幽默說笑,言下之意他能夠登堂入室,憑借錯位優(yōu)勢在北美脫口秀場中有一席之地。另一些不以為然的當?shù)厝寺犃怂亩巫樱瑒t往往以“就當吃了頓中餐”自我解嘲。
黃西試圖在當?shù)卮蜷_正宗北美華人市場,嘗試用漢語說脫口秀,并冠以單口相聲的名目,結(jié)果當?shù)厝A人也并不怎么買賬。一位居住在休斯敦的華人朋友曾在他出名前,偶然聽了他的單口相聲,這位朋友是相聲票友、劉寶瑞先生的鐵桿粉絲。在他腦海里,恐怕約定俗成地要將黃西的表演當成“用英文說的單口相聲”,不自覺地照中國單口相聲的套路去尋包袱、找鋪墊,結(jié)果可想而知——他當時評價根本不搞笑。幾年后黃西儼然成為大明星,他特意買了票到別的城市再聽,結(jié)果感覺跟上次一樣。一些言辭更為尖刻的華人朋友,則辛辣地將黃氏單口相聲稱作“美式中餐里的左宗棠雞”,即“老外家喻戶曉,但真正的華人根本不吃”。
有段時間,黃西和他的團隊殺回國內(nèi),試圖以“美國華裔單口相聲大王”的堂皇旗號,打開令人垂涎的中國內(nèi)地演藝市場,結(jié)果虎頭蛇尾、灰頭土臉地收兵而去。原因很明顯:他的路數(shù)屬于“洋和尚”剃光頭、穿僧袍,魚目混珠。
核心問題在于,相聲和脫口秀的不同是明顯的。相聲是從撂地開始的舞臺表演藝術(shù),進入廣播、電視僅是偶然,且至今圈內(nèi)人仍認定,小劇場才是相聲最適宜的土壤;脫口秀則幾乎是廣播、電視的副產(chǎn)品,脫胎于五花八門的新聞政論和社會評論節(jié)目。可以說,相聲姓藝術(shù)的“藝”,而脫口秀姓傳媒的“媒”,這從各自表演者的成分構(gòu)成便不難看出:前者多是表演科班出身,而后者則大多具備新聞媒體和節(jié)目所涉及的相關(guān)專業(yè)背景,如財經(jīng)脫口秀主持人大多是財經(jīng)專業(yè)出身。
但相聲和脫口秀的確有一些近似之處。早期相聲以針砭時弊見長,小劇場、電臺時期的不少相聲演員善于用近事、淺喻,說大眾身邊的、剛剛發(fā)生的事,這和脫口秀頗有共通處;相聲從撂地進化,商業(yè)電臺演出是承前啟后的一環(huán),當時的相聲表演,從形式到風格,都酷似早期“電臺脫口秀”,這恐怕也是相聲和脫口秀血緣最接近的階段。
然而如今這種血緣近似度正在淡化,而生命力旺盛的脫口秀卻可以與觀眾互動等。至于黃西的藝術(shù),其并非相聲固不待言,事實上也不是正宗美式脫口秀。美式脫口秀盡管越來越講究制作、包裝,然而“現(xiàn)場秀”的精髓仍大體保留,雜志化、時事化是其最基本的血脈特點,任何一位脫口秀主持人,都不屑于將已經(jīng)播出的段子再播一遍,而黃西的“段子”卻是可以反復演出的;美式脫口秀最大的特點是專欄化,是和廣播電視“結(jié)婚”,許多著名脫口秀專欄都在固定電視頻道一播幾年、幾十年,某些脫口秀制作人雖然沒有綁定廣電企業(yè)、頻道,但脫口秀專欄本身和團隊卻是長期固定的,而黃西的藝術(shù)從誕生至今,始終未脫離“到處趕場子”的表演模式,誰也說不清他到底屬于哪個傳媒的秀場。作為嘉賓,他曾參加過幾次脫口秀演出,但這些演出的主角是該節(jié)目檔的主持人,他只是個客串的“捧哏”——一如奧巴馬總統(tǒng)也當過脫口秀嘉賓,我們卻不能因此認定他是脫口秀演員,更不能說,奧巴馬的演說都是脫口秀藝術(shù)的一部分。
時過境遷,黃西如今早已回歸北美秀場,繼續(xù)著半紅不黑、非驢非馬的“秀場左宗棠雞”生涯,將西菜中吃脫口秀包裝為“洋相聲”的他,就這么虎頭蛇尾地告一段落。
網(wǎng)綜帶動“脫口秀振興”?
“西菜中吃”“洋相聲”的“黃西路線”不通,時隔多年,以《脫口秀大會》為平臺,以王建國、李雪琴等為代表人物的“大會脫口秀”又異軍突起,他們能如策劃者、包裝者、炒作者和某些推崇者所言——帶動“脫口秀振興”么?如前所述,脫口秀的真諦和精髓,就是貼近生活、貼近時事,永遠從最新鮮、最受公眾關(guān)注的新聞時事和人物中汲取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靈感。脫口秀當然要搞笑,但搞笑的目的是恰如其分地針砭時弊,說出公眾想說、卻又不便說或不知道該怎么說的心里話,并以此帶動臺上臺下的共鳴。搞笑最重要的手段則是嬉笑怒罵,諷刺揶揄那些道貌岸然、一本正經(jīng),實則頗多可笑之處的“大人物”“大場面”和“大事件”,搞笑的分寸則是不依不饒和適可而止,既不跑戲也不搶戲,把自己定位在秀場藝人的位置上,而不會真的在掌聲和聚光燈烘托下,把自己誤當作真正的段子主角。
簡單說,新聞時事、社會生活,是脫口秀的血脈;亦莊亦諧、嬉笑怒罵,是脫口秀的骨架;針砭時弊是脫口秀的神經(jīng)。沒有上述血脈、骨架和神經(jīng)的脫口秀,只能是一具似是而非、有形無神的軀殼和模型,而并不具備真正脫口秀的生命。
短短幾年過去,曾幾何時呈“中興之勢”,以至于“黃西式脫口秀”試圖打入國內(nèi)市場時艷羨不已、曾竭力試圖模仿的“小劇場相聲”,如今也已盛極而衰,不得不依靠幾張老臉和一些飽受爭議的粉圈式操作勉為其難。對此不少有識之士指出,當代相聲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群眾、社會,拋棄了針砭時弊這一最基本功能,是它難以真正恢復原本擁有之強大生命力和市場基礎(chǔ)的關(guān)鍵所在——那么,如今看起來很美的李雪琴,是否也在很大程度上沾染了當代相聲的這一弊病?
如果一個所謂“脫口秀”檔口沒有血脈、沒有骨架、沒有神經(jīng),一味靠肢體的夸張、靠拾撿網(wǎng)絡(luò)或酒桌上流傳的現(xiàn)成段子,然后花樣翻新、裁割剪接、排列組合,在人人都是內(nèi)容主的網(wǎng)絡(luò)時代,這樣的“檔主”能紅多久?如果整個平臺乃至整個類別,都是靠這種舍本逐末、買櫝還珠式的再創(chuàng)作和粉圈式操作上熱點、帶流量,那么,在熱點周期越來越短的今天,這樣的熱門又能火爆到幾時?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