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門西·伯頓-希爾 阿難

作者: [英]克萊門西·伯頓-希爾
出版社: 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
副標題: 每天一首古典音樂
原作名: Year of Wonder: Classical Music for Every Day
譯者: 張婧怡
出版年: 2020年11月
頁數: 472
定價: 88.00
英國作家和音樂家克萊門西·伯頓-希爾分享自己珍藏的古典音樂曲單,這本書既是一整年的音樂探索指南,也是可以拆一年的禮物盒子。其中既有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有音樂汪洋里的滄海遺珠,讓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有不同的驚喜。
1月1日 B小調彌撒,BWV 232
第三:圣哉經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我們不妨從一年之首開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將在隨后的十二個月中頻繁出現,因為這個人不單單對于古典音樂,甚至在整個音樂史上都是最重要的人物: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對當今音樂的影響一如往昔。巴赫的大腦顯然是一臺超級計算機:他身兼數職,與先后兩任妻子生養了二十多個孩子之余,還創作了至少三千部作品。懷揣對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本土音樂的好奇心,他能夠汲取一切養分,將有趣的點滴雜糅在一起,隨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加入他自己的獨家配方。使巴赫成為樂圣的關鍵非語言所能解釋,但我想,是因為巴赫將技術上的精準與偉大的情感結合了起來。人們通常用“數學性”這個詞來形容巴赫的音樂,因為他的作品中有著精致而又錯綜復雜的形態。可他并非只是一位冷靜的科學家: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不僅了解強烈的歡愉體驗,更清楚深入骨髓的悲痛。從未有過一個作曲家或流行創作人能像巴赫這般洞悉人心的千變萬化。
如果沒有巴赫老爹,就不會有爵士、放克、嘻哈,不會有現代電子樂。基本可以這么說,他為后世所有的音樂寫好了藍本。他的作品足夠智慧,既妙趣橫生,又豐富多彩,承載的遠不止高產量:它涵蓋了一切的一切。
所以在這場全新冒險的第一天,讓我們以偉大的鼓點和一支傾情演繹的唱詩班作為開始。無論你信仰什么宗教,也不管你是誰,從哪里來,這首五分多鐘的音樂將會愉悅你的心靈,提升你的靈魂,并對你說:“那么來吧,新的一年,我已經準備好了。”
2日 C大調練習曲,作品10第1號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在華沙出生,旅居巴黎的鋼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古典音樂史上最早的一位超級巨星,同時他也是一位對音樂具有非凡創見的思想者,特別是對于鋼琴而言,鋼琴簡直就是屬于肖邦的樂器。在他存世的二百三十余部作品中,全部都有鋼琴參與。他拓寬了鍵盤樂的邊界,拓展了曲目庫,并開創了許多全新的曲式。
這首讓人眼花繚亂的練習曲本是用來訓練鋼琴學習者的演奏技巧的;音樂對手指跨度的要求簡直過分(特別是右手),這樣的寫法在19世紀早期是極為大膽的。但它遠遠不止一首炫技的家庭作業那么簡單。肖邦崇敬巴赫和莫扎特,在這首體量迷你的大作里,你可以透過旋律上的獨創性和豐富飽滿的和聲,聽到肖邦對這兩位作曲家在音樂上的傳承。
1月2日是個有些滑稽的日子,有時又有點反高潮,但對我來說,這首兩分鐘的曲子囊括了對新年的全部期許——希望、夢想、探索、決心,還有那暗流涌動的革命……
3日 《哦,智慧的力量》
圣希爾德格(約1098—1179)
女性至少從中世紀開始,就已經身兼數職。作為西方音樂史上最早的女性作曲家之一,圣希爾德格還是一位修女、作家、科學家、哲學家、先知和基督靈視者。她創立并領導了兩家修道院。她著作等身,研究領域橫跨神學和植物學,同時還是醫藥治療方面的專家(很多年以后,早期女權主義者們利用她醫學著者的聲望,為女性爭取就讀醫學院的權利)。在她那個年代,學識廣博的圣希爾德格不僅是一位游歷歐洲、受人敬仰的公知,更是一位舞文弄墨的好手。她留存于世的四百多部作品中,有書信、
歌曲、詩歌和戲劇,其中包括《美德典律》(Ordo Virtutum ),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勸善戒惡的寓意劇。閑暇之余,圣希爾德格還監制了帶有泥金裝飾的手抄本,創造出了由全新的字母和語言組成的“秘名語”(Lingua Ignota ),學者們認為這門人造語意在增強修女之間的凝聚力,而圣希爾德格也被視為德國科學史的前鋒。
不曉得她是如何做到的,這位了不起的人還騰出時間寫出了至少七十首音樂作品,其中多數伴有原創的詩歌文本。她通過使用“單音”技法——我們馬上會談到“復音”——創作出了直逼天際的旋律,讓她的修女們從空靈的單一線條里唱出了通往天堂的路。考慮到中世紀時期的暴力與不確定性,她的音樂唱起來一定格外慰藉人心。
大概,這就是為什么,她的音樂仍舊能引起共鳴。無論作于哪個年代,這音樂都是充滿活力且非比尋常的;鑒于它出自一千多年前一位非常忙碌的修女之手,只會讓這一切聽上去更加不可思議吧。
4日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0
第五樂章:抒情短歌(頗有感情的柔板)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1827)
貝多芬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復雜難解的人物之一,他為我們留下了有史以來最為精湛的交響曲、合唱曲、器樂協奏曲、室內樂和奏鳴曲。接著,就在他那混亂不安的生命接近尾聲之時,他創作了這樣一組弦樂四重奏(為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而作),不僅將“室內樂”這一體裁,還將一切音樂——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在這些作品的形式、樂思,以及它們所織繪出的醉人的聽覺世界,演奏者和聽眾無不為之瘋狂。此前人們從未聽過這樣的音樂。正如浪漫主義作曲家羅伯特·舒曼日后所言,貝多芬的音樂“無法用語言形容……它突破了人類藝術與想象力所能企及的極限”。
那么這個樂章作為旅行者金唱片的最后一軌就顯得恰如其分了。1977年,一臺收錄了一系列代表人類文明聲音、語言和音樂的留聲機被發射到了外太空,以便在未來能與外星生物產生有意義的溝通(旅行者1號于2012年進入了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預計在2019年或2020年進入星際空間)。
貝多芬的《抒情短歌》具有如此超凡的表現力,本就讓人覺得它是天籟之音,能夠到達其他音樂都無法企及的地方。此時已經完全失聰的貝多芬似乎在極力突破音樂表達的邊界,聲音的邊界。在我看來,《抒情短歌》在短短的六分鐘里,探索了有關人性的弱點與荒謬,生命與情愛的終極命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它達到了一種崇高的超然境界。
我由衷地希望外星人們有一臺像樣的音響。
5日 《十字架上》
安東尼奧·羅蒂(約1667—1740)
今天是安東尼奧·羅蒂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令人費解的是,作為J.S.巴赫同時代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聽上去反倒像是寫給一個已逝的年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氣質更為貼近。何為“復音音樂”?羅蒂為《十字架上》譜曲的這三行,“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于十字架上,受難,埋葬”,就是“復音”的絕佳典范,也就是含有兩條或以上獨立旋律的音樂織體。這首作品富有戲劇性并且善于營造獨特的氣氛:且聽低音聲部帶著悠長的延留音神秘兮兮地不知從何而來;緊接著,當其他聲部也參與進了這場聲音的盛宴,羅蒂突然加入了脆生生且刺耳的不和諧音,讓我們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兒—直到他終于將它們完美地解決(在西方音樂中,從不和諧音到穩定的和諧音的過渡稱為解決,和弦從屬到主的過渡也稱為解決)。“延留音”是制造張力和舒緩的一種手段,每一個靠譜的流行音樂人都曾在創作中使用過張力和舒緩(因為渴望聽到美好的聲音是我們耳朵的本能)。
我覺得這音樂感人、偉大、光芒萬丈。如果你能停下手里的工作,花上三分半鐘去聆聽它,它一定會感染你。還等什么呢。
6日 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
第一樂章:適度的快板
馬克斯·布魯赫(1838—1920)? 馬克斯 ·布魯赫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位曠世奇才,年僅十四歲時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曲,隨后又相繼創作了二百多部音樂作品。然而在古典音樂正典中,他更像是曇花一現的奇跡:在他所有的作品里,只有這首渾厚且攝人心魄的小提琴協奏曲脫穎而出,而布魯赫也恰恰是因為這部作品而被人們所熟知。
布魯赫在二十六歲時開始著手創作這首協奏曲,他對這部作品出奇地沒有安全感。他花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完成初稿,之后又在他的摯友、天才小提琴演奏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的建議下一遍遍地修改。盡管如此,它還是一夜間風靡樂壇。諷刺的是,這部協奏曲的巨大成功一時間使他的其他作品黯然失色,讓布魯赫陷入了絕望(不過老實說,這沮喪很可能因為他將所有版權賣給了出版商而加劇,這意味著之后他再沒從這部作品里賺到過一分錢)。布魯赫的兒子回憶道,當父親再一次收到演出這部作品的邀請時,曾大喊:“又是G小調協奏曲!我受不了要再聽一遍,一遍也不行!我的朋友們,演一次第二協奏曲吧,或者《蘇格蘭幻想曲》也好!”那兩部作品也非常棒,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已然成了布魯赫的招牌曲目。聽眾與演奏家都喜愛這部作品,它一直經久不衰,并沒有因為過度演出而喪失奪目的光彩。? ? ? ? ? ? ? ? ? ? ? (責編:栗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