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清
摘 要:作為高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在面對部分特殊學生長時間的冷漠麻木狀態,通過細節發現問題所在,即學生心里最在乎的,將之稱為“痛點”,而針對“痛點”,必須果斷采取看似殘忍的“戳痛法”使學生深有觸動,接著逐步攻破麻木堡壘,之后進行心靈安撫,最后回歸正常學業守望。家長的愛太急,學生的愛太秘,老師的愛必須得理性,才能讓愛成為良藥。
關鍵詞:“麻木學生”;“戳痛法”;修復愛
教育,是用愛澆灌花種,讓它如期絢爛開放。但不得不說,家長愛很急,學生的愛很秘。它們沖突了。老師必須用理性的愛來使這些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特殊情況”盡早正常化。下文將從我作為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處理班上的一些“特殊學生”中“麻木學生”出發,談一點體會。
一、高中“麻木學生”基本特征及校園表現
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教育帶來挑戰。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家庭,學生們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學生不同的個性都會成為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麻木學生”是這樣的:
他們的學習動力不足,有的是找不到合適有效的方法,有的是在學習中發現不了樂趣,有的是高中不是自己的選擇等等,但是這些都不可怕,多加督促和點撥還是能快速有效解決的,可怕的是他們中有極少部分對校紀校規不重視,對學業不在乎,對老師的教育無所謂,如同一面銅墻鐵壁,這讓老師很頭疼。“麻木學生”在校的表現很特殊:來去機械,偶爾遲到了也不慌,不擔心會被老師責罰,從在校園里走路的步伐看平靜得出奇,這可是不是我們希望的從容淡定。上課時對老師的所講所問不做任何回應,老師怎么引導他都沉默不語,作業無定,被老師面批全程無回應,所以老師無法判斷他們學得怎樣。而課間卻時而表現得極其活躍,時而又表現出冷眼看其他同學娛樂。
二、針對“麻木學生”采用“戳痛法”
這些同學要說家庭條件,不差,甚至還可以說不錯,經觀察也沒有戀愛跡象。
跟初中老師了解發現,歸根結底還是家庭原因造成,因為到目前為止學生本人沒有遭受過很大的心靈創傷。下面做謝揚、蔣永繼兩個典型案例的分析:兩位同學有共性,據初中老師介紹,兩位同學在初中都很叛逆,稍顯狂躁,可以說無亂不為,總之就是搗蛋。這樣一來,鬧騰得了的在初中已經鬧完了,高中鬧什么都是小兒科,覺得沒意思,也就選擇了另一個極端—麻木式沉默。但是細細比較兩個家庭又有很大差異:謝揚家庭條件相對優越,父母都是單位領導,從小他就在一條既定的道路上執行著相同的口令。“家庭一門書香,你沒有理由不好好學”就成了他到學校里唯一的理由。就這樣,沉默麻木成了他應對現實模式化的反應。蔣永繼同學家境也不錯,但是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屬于肯干型父母,但是他們的遺憾都融在了平時對孩子的教育里,長時間的沉默后還是忍不住說母親不懂他,之后就又陷入沉默了。最后沉默麻木也成了他應對現實模式化的反應。
經過對這一類同學的沉默歷史進行比較,再次發現共性:父母都在以他們的方式鋪了一條他們認為的最好的路,而學生自己無法改變家長的意愿,又想活出自我,二者沖突了,索性沉默以對,麻木處之,或許也可以理解為“無聲的反抗”,他們眼里老師其實是家長的幫兇,校紀校規就是約束他的手段,所以他漠視,這樣一說,他們的行為和態度自然就說得通了。矛盾的癥結已經明了,可以試著采取辦法了。他們都是在表達對父母的不滿,那就暫時跟他們站在同一戰線去反對他們的父母,看看又會如何?其實不然,這些都是善良的孩子,對父母不滿是因為不想被道德綁架而學習,對父母本人他們是極其心疼的,那么他們的“痛點”就是父母了,既然麻木,那就借用醫學原理,對麻木的神經經常刺激。果然,把他們父母為他們做的種種當成錯誤,甚至夸張成罪惡來評析,戳到他們的“痛處”了,終于忍不住了。“父母也沒有那么罪惡”,“怎么會,父母這么長時間讓你們失去自我,那是多大的不尊重”,班主任來當一個教學生不賢不孝的“黑臉”,知道他們心里在乎他們父母,偏要直戳他們的心窩,逼他們爆發爆發,再也沉默麻木不下去,這“黑臉”值了。
三、“戳痛”不是目的,“痛處”必須及時修復
在教育的花園里,沒有愛養育的花朵是不美麗的。這些“麻木學生”被戳到痛處,忍受了刮骨之痛,必須得及時修復,否則又會成為另一種“問題學生”了。那么,這么重的內傷該怎么修復呢。愛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級的基礎和最高手段。班主任管理班級的一般周期是三年,高一嚴抓紀律,促成習慣養成;高二寬嚴并濟抓動力;高三仁愛寬松找信心。之前是“戳痛點”,現在就得倒著來,用“析過往、展未來、慰親人、成自我”這劑要藥讓他們明確他不好親人怎么會好,之前那種漠不關心是一種自私的行為,那是讓親人看著自己墮落而無可奈何,是往自己在乎也深愛著自己的親人的心窩上捅刀子。做學生工作之前當然是要和家長溝通好這個問題,讓他們清楚問題的所在。實現家校一體共同來修復之前被狠狠“戳痛”的心。接下來心性回歸,那之前落下的學業還得再想辦法。基于這類學生之前聽課只是在把自我放逐以求得灑脫于家校之外,實際上他們上課也不是沒有收獲,這一點是比較慶幸的,因為他們聰明,易懂。因此“發現閃光,找回自我”這劑藥是最后的收效大補湯,它讓“麻木”再也近不了身。
教育是門藝術,德育教育更是藝術中的頂峰技藝。知識是由外到內讓學生領悟,而德育則是從心往外的踐行。赫爾巴特說過“孩子需要愛,特別是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作為老師,看著孩子麻木冷漠,那是戳心的恨,而正是這種恨讓老師忍不住想用愛將他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