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卓 張貝伊
摘 要: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機構,是一個重要的科研旅游基地,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2015年,“博物館教育北京論壇”主題確定為“博物館資源課程”,旨在深入挖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把學生帶到博物館開展研究性旅游,借助場館資源開發特色課程,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專業體驗等活動,在研究性體驗中進行深入學習,提高綜合素質。本文以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以下簡稱安源紀念館)紅色研學為例,簡要介紹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的方法。
關鍵詞: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實踐
博物館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課程是以培養目標為基礎,以學科和教學活動為表現形式的規劃、實施和獲取的過程和結果。西方對課程最常見的定義是“學習過程”。課程通常包括四個要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論“生命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與行相結合”和泰勒的現代課程理論提出課程開發的過程:確定課程目標-選擇學習體驗-組織學習體驗-評價學習體驗,以作為博物館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策略
研究性旅游課程開發通常分為四個部分:目標確定、資源選擇、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博物館課程開發中的資源選擇通常需要先行,因為課程內容和目標需要根據博物館的具體歷史資源和館藏資源來確定。安源紀念館作為全國知名的紅色場館,依托安源厚重的革命歷史和眾多的革命舊址為基礎,進行紅色研學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在確定研學課程內容時,安源紀念館邀請了大中小各類院校的師生一起共同探討研學課程,組織師生參觀紀念館,參觀后由老師和學生向館方宣教人員提出各自感興趣的問題和想深入學習的內容。宣教人員結合師生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活動和內容,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既有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參與,也綜合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意見,針對校方和學生的需求,進行引導和深化,以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
課程開發具體策略:
1.1學校與博物館聯合發展
在研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學校教師和安源紀念館相互之間本著共建共贏的理念,積極開展合作。在課程設計上,將安源紅色革命歷史與國家課程內容相融合,充分利用紀念館的物理性、直觀性、基礎性、情境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開發系列研學課程。在課程實施上,采用宣教老師+學校教師的“雙師教學”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場館教育的實效性。
1.2師生共同參與
課程主題的確定是在內容廣泛的博物館中尋找與學生學習有關的有價值的主題。課程內容的開發注重課程的互動性、參與性、趣味性和長期性,避免成為國家課程的延伸。在課程實施中,通過專業宣教人員教,學生跟著學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建設,完成自己從舊知識向新知識的轉移。
1.3專家及研究人員專業指導
課程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聽取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除了學校教師與館方宣教人員的合作外,安源紀念館還邀請了課程專家和相關教師、研究人員參與,探研紅色課程的設計和融合。
1.4結合學校文化
校本課程是根據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學校辦學宗旨和學生發展需要,自主開發、多樣化、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與紅色研學的相互融合,既是課程改革的亮點,也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進一步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深入發展。
二、博物館課程實踐的主要模式
2.1在宣教人員的指導下發展學習
通過紀念館宣教人員的直接講解,或借助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上數字化展覽,讓學生了解安源革命歷史和館藏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從而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
2.2紅色研學以“研究清單”為基礎
紀念館宣教人員與學校師生共同設計了“研究清單”,作為研學的輔助材料,供不同學術基礎的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注重深入、系統的學習,形成比一般的參觀學習更完整的認知系統,以避免“觀而不學”的現象。清單包括研究主題、導論、知識導航、紀念館發現、拓展思路、合作實踐、評價尺度等內容,以及二維碼鏈接的參考文獻。
2.3注重實際操作經驗
“教、學、做”的中心就是做,學生在紀念館宣教人員的指導下,制作著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中的紅雨傘,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加強同齡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加深對安源革命歷史的理解,體會傳統工藝的藝術之美,他們還可以與物體架構內容相聯系起來,實現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轉移和建構。
2.4以科學探究為指導的深度學習
孩子的天性是天生的頑皮、好奇和競爭,安源紀念館在研學中設置了重走秋收路、武器探秘等環節,在紅色研學中,運用游戲性,精心設計活動、教學和娛樂;運用好奇心,激發動手實踐,提高認知;運用競爭力,積極進取,增強團隊精神。在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宣教人員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
結束語
研學旅行是將學校課程與社會資源聯系起來,通過綜合實踐育人的一種新途徑。從課程性質看,研學旅行是一門實踐性的綜合性活動課程,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等特點。其目的是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博物館將自身資源整合成課程體系,成為研究性教育的關鍵環節。因此,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對推動研究性旅游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世斌.開發博物館課程,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深度學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7)
[2]梁爽.博物館研學旅行探析[J].文化產業.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