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齊
近日,一組媽媽“怒斥”老師的微信聊天記錄引發熱議。截圖中,家長怒氣沖沖地說,“我女兒還小,希望您不要教給她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女兒回家跟我說了,她們班主任在學校講懷孕的過程,還講男生和女生的區別,我女兒才9歲,是能聽這些事情的年紀嗎”?對此,老師進行了解釋,稱因為班里有老師懷孕了,有同學在問,正好借此機會向同學們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沒想到讓家長感到不滿。
近來頻頻曝出的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這些未成年的孩子腳尖還未踏過成年的分界線,卻已跨過了犯罪的邊界。而這些事件的背后,恰恰折射出社會、學校、家庭存在的一個矛盾問題——早熟的青少年和不成熟的性教育。
一般來說,女孩和男孩出現青春期首發征象的年齡分別為10.5歲和11.5歲。從生理的層面來說,14歲的青少年,尤其是女生,已經開始出現第二性征,并具有了生殖能力。根據騰訊網發布的《2019中國年輕人性現狀報告》,20.8%的85后在高中及之前有了第一次性經歷,而到了95后,這一比例則上升到了47.5%。翻番的數據,正說明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性觀念變得更加開放,也凸顯出性教育的迫在眉睫。
事實上,今天的社會、學校、家庭在性教育的問題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包容,大家普遍有這樣一個共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如何開展性教育?誰來進行性教育?在這些問題上,依然存在很大分歧。這是性教育的敏感之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作為與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從哪里來的,也有必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關注其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并積極予以指導。不應將性視為洪水猛獸,談性色變,避而不談。對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的啟蒙,父母責無旁貸。
而在學校,教師在教授文化知識課程的同時,也要適時適當開展符合學生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專門的性教育課程。必須強調的是,目前的自然、生物課不能代替性教育,性教育也不只是衛生健康課。學校和教師,需要讓學生從生理到文化,從觀念到社會規范,全面、正確地了解和掌握性知識,這樣也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對于社會,則更應全面宣傳性教育,從兩性關系到社會性別,從杜絕暴力到保護安全,從人體發育到生殖健康等,都可以成為性教育宣傳引導的內容,從而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性價值觀。
當然,在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努力下,一些技術性、支持性的要素也亟需解決,否則會讓家長和老師無所適從。比如專用性教育教材的編寫和推廣,專職性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和配備,性教育課時的安排和設置,專業機構或組織的廣泛建立,等等。
同時,也要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政策,既保障正規、科學、合理的性教育工作可以開展,也需要劃出性教育的底線和紅線。讓性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就可能要么在性教育問題上你看我、我等他,相互推諉,要么蜻蜓點水或是集體失聲。孩子反而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缺失的性知識,其中很多都是錯的。
其實,早在2011年,國務院就頒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快十年時間,實施效果如何,從前面提到的幾件事情可見一斑。誠然,這需要人、財、物的投入,但更需要我們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性教育,不能等孩子自學,更不能等壞人來教。敏感的不是性教育,是我們。
摘自光明網時評頻道2020年9月23日 ?陳明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