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沖突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幼兒園的觀察中,經常看到幼兒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實質上,矛盾沖突推進了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對其發展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運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我班幼兒發生沖突的原因及解決方法,通過年齡特點的分析及表格的調查,結合我國幼教界前輩的研究成果,找出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幼兒教育;沖突;社會性價值;策略
英國心理學家韓普瑞說:“人類心智最具創造的運用是有效的交往維系人類社會,很多人由于富有遠見和善解人意,能夠考慮自己行動的結果,預測他人的行為,確定可能的得失,因而能成功地處理周圍的各種人際問題。”嬰幼兒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其心理能力和社會效應才能逐漸被發掘,為其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幫助幼兒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項舉措。然而,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家庭環境和幼兒自身等原因經常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畫面,例如爭吵、爭搶、沖突等現象,有的甚至升級到打架斗毆等人身傷害的行為,嚴重阻礙了幼兒之間的正常交往,以至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和陰影。幼兒正逐漸經歷適應集體、融入社會的過程,能否與周圍人物形成和諧共存的良好氛圍,這關系到他們能否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健康的心態并迎接和接納社會。因此,研究引起幼兒沖突的成因及應對方式,是我們當前亟待探究的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中班幼兒的情緒對比小班來講會好一些,自主支配行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開始學著把控自己的情緒。當與同伴發生爭執時,偶爾也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畢竟能力有限,無法對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有所控制。對特別感興趣的事或物,或由語言表達不清楚等原因,仍然受情緒支配,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失控現象。
為了探討中班幼兒發生爭執事件的原因,特此分析了我所在的班級中的部分幼兒,在觀察與訪談的基礎上,通過表格記錄了各種原因及影響的表現。
二、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
課題研究中,我采用非刻意的方法,進行參與性和非參與性觀察,以不同姿態從不同角度切身了解幼兒起爭執的原因、背景,并做詳細的事后追蹤觀察記錄。
2.調查法
通過采用談話法、訪問調查的方法,聆聽幼兒發生沖突真實情況的同時,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對于期間出現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反復出現的用詞、話語等隨即發問,指導、了解孩子當時的想法。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在爭執事件一發生就開始計時,并按事先擬定好的幼兒爭執時間記錄表填寫。以下是具體內容:
以上是我班部分幼兒發生爭執的記錄表,從表中可以看到,中班幼兒發生爭執的時間并不長,當然幼兒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爭執,起因多種多樣,學者范玲在論文《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策略研究》中強調,對幼兒同伴沖突做了量的剖析,總體上分為五種不同形式與程度的沖突起因:物權或空間爭議、存心挑撥、間歇行為、妨礙他人、違反紀律規定。我們班的幼兒從表格中看出:王××小朋友是因為玩具與同伴產生了沖突,王×小朋友則是故意挑釁,尚××小朋友是試圖威脅控制同伴發生的爭執,陸××小朋友、宋×小朋友是違反班級規定,張××小朋友就是偶然的行為,后來自己解決了問題。
三、幼兒沖突的社會性價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幼兒同伴沖突是今后他們在集體社會環境中學習與人交流溝通、如何做人的一種方法。從化解沖突中,幼兒在學會保護自身,收斂自己行為,進而獲得最初道德認知,判斷是非曲直的同時,更能夠考慮到同伴的感受,謙讓、寬容,以同理心的姿態與人相處。所以,幼兒同伴沖突解決過程實質上就是改變幼兒認知思維的過程,也是幼兒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蛻變過程。
所以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都應該正確對待幼兒同伴沖突這個話題,多采取積極且具有建設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帶來的矛盾,引導雙方獲得積極的體驗和正確的認識,促使幼兒在沖突中獲得認知、人格、社會性等方面的共鳴與發展。
四、幼兒同伴沖突類型
蔣秋芳在論文《中班幼兒同伴沖突及應對策略研究》中講到,中班幼兒同伴沖突應對策略按其性質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親社會策略、負向策略、中性策略。其中親社會策略包括乞求說理、交換意見、賠禮道歉、撫慰忍讓;負向策略有各持己見、掙、搶、斗、行賄、恐嚇等;中性策略包括告狀(向教師、同伴請求幫助)、轉身離開、同伴介入、教師介入。
五、解決策略
上述表格中,幼兒遇到的問題及性質是大部分幼兒都會遇到的,也可以說是代表性的問題。在解決策略上也都在學者蔣秋芳的三種類型中。但是每個班的情況不一樣,就像學者趙麗君提到的幼兒園人際氛圍一樣,如果要解決并幫助幼兒在爭執過程中有效地促進各方面社會性發展,還要從每個幼兒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在從教幾年中,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解決策略,如下是我的一些方法:
1.靜觀其變,讓幼兒自己解決爭端
當幼兒與同伴發生沖突,家長和教師首先應當信任幼兒有能力處理好,并冷靜、客觀地觀察與判斷,或者換個角度了解他們起沖突的原因,不要急于摻和其中,給他們點時間,慢慢緩和化解所發生的沖突。我們既要做到關注沖突,又盡量避免不過多干預,順其自然發展,和平化解。如表格中張××小朋友與同伴發生的爭執,老師先把幼兒的言行舉止看在眼里,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等事情結束后問問他們是如何化解的,這樣先對他們的行為加以表揚,同時建設性地積極引導他們遵守交際規則,循循善誘,讓問題浮出水面,既然辦法總比困難多,以你的角度也就迎刃而解了,長此以往,幼兒同伴沖突發生概率不斷降低,和諧友好的關系在校園中也就隨處可見了。
2.老師適時介入,正確引導,善于總結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
幼兒同伴沖突愈演愈烈以至局面無法控制,或發生打架等校園不良事件,此時教師和家長要以和平的姿態介入,以同伴的角色協調和解。如宋×小朋友,看到同伴插隊,應先告訴老師,老師及時糾正,這樣插隊的幼兒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加以改正。
在解決方法中老師可以以中間人的身份讓幼兒互換角色想一想,從中引導幼兒互換角色,懂得與同伴交往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求,還應時刻觀察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情感,從而有所感悟,如何在交往時照顧到同伴的需要或提出建議。教師應開動腦筋,多設計循循善誘的課堂,讓每名幼兒都深有體會,互相體諒,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3.老師主動教導幼兒解決沖突的知識與各種辦法
發生行為問題,首先要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讓幼兒自己判斷應該怎么做以及這樣做的道理。單純地給幼兒講道理其實是依據教師的價值觀進行談話,幼兒并無判斷意識。因此,需要家長和教師切實運用身邊發生的事例讓幼兒掌握解決沖突的知識和辦法。
總之,在幼兒爭執中,教師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不能依據成人的想法來解決問題,或是隨便應付,以上幾種方法,我在班上已經實行過,針對不同情況應使用不同方法,可能有些還不是很全面,在以后還要不斷學習以及實踐摸索,更充分地認識幼兒同伴 的爭執、沖突,挖掘沖突中深層次的心理價值,從而促進幼兒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君.幼兒同伴沖突的教育價值及對策初探[D].重慶:西南大學,2002.
[2]賴敏.當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時[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2(3).
[3]王練.幼兒園教師解決幼兒沖突的角色分析與思考[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
[4]胥興春.幼兒人際沖突及其應對策略[J].幼兒教育,2006(5).
[5]蔣秋芳.中班幼兒同伴沖突及應對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蔣涵(出生于1991年12月),女,江蘇省宿遷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機關幼兒園藝教主任,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