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填
摘 要:武術內修精神意識,外練強壯體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同時武術作為小學體育中的重要教學項目之一,小學生非常喜歡,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小學武術教學進行探討分析,完善體育教學中最為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實現體育課堂武術教學的真正意義。
關鍵詞:武術教學;現狀分析;指導策略;五步拳
武術是我國最為傳統的優秀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瑰寶。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發展武術教學,不僅僅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鍛煉學生結實強壯的身體,更是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而五步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查拳中的基本拳法,具有內容簡單、靈活多變的特點,這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去領悟學習,同時掌法與身體動作之間的銜接變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學生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能力,為以后武術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
一、武術教學問題
武術作為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內容之一,有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武術,對武術項目了解也非常少,班級內的大部分女生認為武術太難,不愿意學習武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武術時會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動作要領掌握比較慢,認為武術學習枯燥等問題。例如:五步拳教學中,很多優秀的體育教師并不是專業的武術教練,并不重視五步拳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武術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教學方法基本都是教師示范一遍后,學生自己反復練習,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因此會感覺到學習枯燥。同時,傳統的體育教學基本都是實踐操作,缺少理論教學內容。
二、正確認知武術,激發學習興趣,傳承文化瑰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對興趣對象所產生的一種力求趨近探知并學習的行為傾向。對學生而言,在這個趨近探知的過程中,學生會有快樂、興奮、滿足、困難、退縮等情感因素相伴,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對體育有正確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武術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武術文化傳承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刻苦鉆研,認真學習。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我國武術的起源,武術現如今的發展狀況,國外友人對我國武術學習的癡迷等情況;介紹歷史武將的愛國精神,武術家的有趣故事等,讓學生感受武術魅力,激發學習武術的興趣。又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法,播放電影武打場面的拍攝花絮,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武術,對武術有更正確的認知。
三、師生設計課堂,活躍課堂內容,學生積極學習
鑒于體育教學課堂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形式和武術教學的特點,教師與學生應該共同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成為教學課堂的主導者。以五步拳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鉆研教案,明確武術教學的教育目的,在新課改教育理念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武術套路。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育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改造、靈活創新。最后,教師要做好體育課堂的指導作用,保證學生設計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育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改造、靈活創新。
例如:第一步,在教室教授武術五步拳時,給學生講述五步拳的理論知識和套路動作圖解,讓學生了解五步拳的基礎知識。第二步,三人一組合作練習,兩人對照練習時,一人在旁邊觀察指導,相互指點錯誤。這樣不僅每個人都是學習者,又是教練者,進一步加深對五步拳動作要領的掌握。第三步,重新分組,十人左右一組,教師示范五步拳動作要領,指導學生五步拳的動作更為規范。第四步,配上音樂,集體練習,讓學生在集體練習中體驗武術練習的成就感。另外,在武術練習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適當穿插一些小游戲來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在課中休息時,讓學生自我展示五步拳練習,談學習體會。不僅再次調動了課堂的活躍度,還可以在武術練習中樹立榜樣作用。
四、神行結合教學,培養武術技能,提高學生精氣神
武術,是剛與柔的反差美,是行與神的結合美,不僅要體現力量與連貫的飄逸,更要體現出練武者的精氣神,這也是當代小學生最缺少的東西。因此,體育教師在武術教學時,要教授學生善于運用自己的眼神,做到眼隨手動。若不然,學生練習的就只是基本武術套路,缺少了武術中應該具有的生機與活力。例如五步拳教學中“摟手拗弓步出拳”時,學生的眼睛應該緊隨右手的拳頭目視前方,“提膝穿掌”時,學生的眼睛要緊隨右手的手掌目視前方。只有動作有力、飄逸連貫、眼隨手動,學生才算真正學會了五步拳,才算真正了解了中國武術精神。
五、結束語
武術在體育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在加強自身武術知識的同時,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完善教學方法,讓教學課堂更為活躍,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更為高漲。總之,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中華武術傳承的希望,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武術教學,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弘揚。
參考文獻:
[1]周大坤.探討傳統武術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177-178.
[2]方闊丞.武術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4):179-18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