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峰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題材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201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一座營盤》《活著之上》塑造了布小朋、聶致遠這兩個軍界、學界的反腐、拒腐人物形象。這兩個人物面對腐敗泥沼,奮力反抗,卻得不到足夠的支持。作為一種文學現象,這種“無力的英雄”反映出文學家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以及反腐敗斗爭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的深刻洞見,也以藝術的力量使人們深刻認識到反腐是一場與腐敗者比拼影響力的搏斗,一場爭奪人心的較量。
關鍵詞:反腐題材 《一座營盤》 《活著之上》 陶純 閻真 作家作品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隨著反腐向各領域的推進,文學藝術創作的觸角也不斷延伸。2017年,現象級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更是對反腐題材做出了不俗的處理,2018年,張平的小說《重新生活》則以獨特的視角,探析反腐對人性的深刻改變,兩者都把這一類型的文藝作品推向一個更具現實感、更加厚重的高度。其實,在此之前,有兩部長篇小說也很值得關注,一部是陶純的《一座營盤》(2015年),另一部則是閻真的《活著之上》(2015年)。
兩部小說均出版于2015年,作者均為文壇名宿。與《人民的名義》《重新生活》以行政領域的反腐為題材不同,《一座營盤》和《活著之上》刻畫的是某一個專業或行業領域內的腐敗現象以及反腐斗爭。前者劍指軍隊腐敗,后者剖析學術腐敗。既然是反腐題材,人物形象就有腐化墮落者和作為其對立面的拒絕、抗擊腐敗者?!兑蛔鶢I盤》中的“布小朋”對軍隊腐敗深惡痛絕,并努力抗擊,可以稱得上是“反腐者”,而《活著之上》中的“聶致遠”則是學術界的一股清流,雖然手中沒有反腐利劍,但他甘守清貧,不與腐敗之風同流合污,樹立了一個“拒腐者”的形象。在創作手法上,兩部小說都描寫了兩個鮮明對立的人物,以腐敗與清廉的極大反差,給讀者造成極具畫面感的心理沖擊。
毋庸置疑,不論是拒腐者還是反腐者,都稱得上時代的“英雄”。不過,當我們細讀這兩個文本時,又會發現,這兩個“英雄”經常往往處于無力的狀態,換言之,小說塑造了一類“無力的英雄”形象。與《人民的名義》里的侯亮平這樣得到各方支持的“有力的英雄”相比,布小朋和聶致遠讓人感到不夠“解氣”,但我以為,作為一種文學現象,這兩部小說以及兩個人物也值得關注和分析。
布小朋:夏瑜墳頭的那圈花環
如果說軍中腐敗是一場“大病”,那么,《一座營盤》就是一份完整的“病歷”。作者陶純生活積淀深厚、文風老辣沉穩。且看他對軍隊基層單位搞接待的描寫。“王司令車隊到達時,部隊要在倉庫門口列隊迎接,敲鑼打鼓,……,已經和龍城最高級的貴華大酒店談妥,只等一個電話過去,那邊就按定好的標準備菜,能提前做的,提前在酒店做好,需要現場做的,幾個廚師跟過來,把一應食材,包括酒店的高檔餐具都帶來。……第二天一早,王司令的車隊還沒有上路,酒店派出的人員就帶上一應物品,坐面包車先行出發了。同來的還有三個女服務員,她們帶來了鑲金邊的餐巾?!边@些做法顯然是不合規矩的,但又那么井井有條、自然而然。正是在平靜得令人心寒的文字中,陶純給我們揭開了軍中奢靡接待、以公謀私、紅包宣傳等腐敗現象,他像一個手持柳葉刀的大夫,把腐敗癌腫層層剖開,做出一套病理切片,放在顯微鏡下給讀者看。
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孟廣俊”和“布小朋”,代表了軍中腐敗與清廉兩股對立的力量。孟廣俊自打入伍的開始,就熟諳一切運作技巧。比如,在軍校招生考試中,他通過干部處一個干事“打聽出了自己所在考場的監考人,然后打著這位干事的旗號,到招待所找到其中一個監考人,請人家多加關照?!嗪唵蔚氖卵?,兩條煙、兩瓶酒就打發了。他(孟廣?。е硪庹f,‘人家也并非缺這點東西,但你禮節到了,人家就會想著你。果然在考場上,孟廣俊可以前后左右大膽地抄”。就這樣,孟廣俊考上了后勤學院,此后憑借鉆營之術,一路高升。
從孟廣俊的身上,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腐敗是如何從一個小小的細胞不斷腫大,終成心腹之患的。作為對立面的布小朋,卻完全不吃這一套,他只是執拗地沿著自己的道路前行。比如,接待王司令時,別人輪番向王司令敬酒,“只有布小朋一動不動。孟廣俊挨著布小朋坐,他踢了布小朋一下,顯然是提醒他,就是毒藥,你也得敬一杯。布小朋猶豫一陣,還是沒有敬。他端著那個小酒杯,估算了下,這一小杯酒,差不多值一百塊錢,他不想喝,又舍不得倒掉,便找個機會倒進了孟廣俊的杯子”。表現出布小朋卓然獨立、堅守節操的品質,刻畫出了一枚健康細胞對道義高地的堅守。
但是,布小朋的堅守又時時透出一股無奈。他不為流俗所染、照規矩行事的做法,無疑具有令人擊節稱贊的正能量,但這種正能量卻似乎只能夠獨善其身,最多也不過是輻射到身邊幾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無力成為穿透腐敗黑幕的一道光亮。
我們發現,小說中那么多人物,為布小朋鼓掌的,除了他安貧樂道的夫人之外,就只有夏憂等少數時運不佳的同道者。而其他人,包括他的老下屬軍報記者冉淮,也說自己這個老班長“小氣得少見,這樣的鐵管家,‘文化大革命時候很多,現在早該進墳墓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卻是孟廣俊的威力通吃軍隊上上下下直至軍委的“大老虎”孔家瑞。
更具反諷意義,也更加深刻地反映出陶純對腐敗問題的深刻見解的是,英雄布小朋的成長似乎并沒有離開腐敗這支“潤滑劑”。小說一開篇,是一段對征兵中的腐敗現象的深刻描寫。負責征兵的康文定副連長喝得醉醺醺之際,心領神會地“潛規則”了主動“送上門”的布花,也就是布小朋的姐姐。正是靠姐姐以自己身體向權力獻祭,出身貧寒、沒有任何背景的“布小朋”才得以穿上了軍裝。在部隊,脾氣倔強的布小朋不招人待見,直到他成為正直的康司令的勤務員,才終于時來運轉。而布小朋從提干到走上仕途,又全靠康司令幫他修改檔案。再看布小朋當了財務處長之后,雖然并不情愿,但也拿錢疏通關系開后門,讓原本體檢不合格的外甥牛得寶拿到了入伍登記表。這又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布小朋的“英雄無力”。
顯然,聶致遠完全陷入了一個四面楚歌的境地。他和布小朋不同,布小朋除了對德性的修養,還有對事功的追求,當上團長后,就狠抓訓練,把原本疲沓的部隊練得“嗷嗷叫”。而且,布小朋雖然與流俗格格不入,但發展還是比較順利,基本上沒有遭受生活的壓迫。聶致遠其實只是想安貧樂道地做自己的學問,并無強烈的入世之心,但生活的壓迫卻逼得他不得不淌入已被腐敗染黑的污水之中。莊子說,與虛浮的榮華富貴相比,他寧愿做一只曳尾涂中的小龜。然而,聶致遠在他身處的世界里,欲做小龜而不得。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在聶致遠幾乎所有人際關系的另一端,都高懸著“放棄節操,與世浮沉”的準則,聶致遠成為的英雄無力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拒腐者:問渠那得清如許
作為反腐小說,《一座營盤》《活著之上》都有強烈的現實指向性。比如,《一座營盤》中寫的,辦案人員清理孟廣俊家的地下室時,發現一個裝滿了錢的箱子,上面有冉淮親筆所寫的一份簡歷。這些情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反腐風云中都曾以新聞的形式在人們眼前呈現,今天,藝術家又用藝術的形式把他們呈現給世人。與新聞帶來的震撼相比,藝術更是喚起了人們的思考。
藝術最深層的本根在生活。作為現實主義的作品,社會生活變遷到哪里,藝術的眼光與手法就跟進到那里。以事態之虛構,狀世風之真實,揭歷史之本質,這正是現實主義創作之所長,也是其力量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反腐敗永遠在路上”,要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奪取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座營盤》《活著之上》中所展現的“無力的英雄”,作為一種文學現象,反映的正是文學家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以及反腐敗斗爭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的深刻洞見。而在腐敗分子和反腐、拒腐者之間,實際上還有一個蕓蕓大眾構成的廣闊“中間地帶”。腐敗者、拒腐者都在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處在“中間地帶”的人們。前者的影響讓蕓蕓眾生對腐敗現象驚訝、憤怒到習以為常、熟視無睹,后者則讓人們始終保持對正義的仰視和對光明的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是一場與腐敗者比拼影響力的搏斗,一場爭奪人心的較量。“布小朋”上調軍紀委,“聶致遠”依然在追尋曹雪芹的足跡,讓他們陷入無力的社會環境正在改變,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以布小朋、聶致遠為代表的這一汪廉潔、正氣的清泉正在匯成一股大水,把世道人心洗刷得更加干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反腐斗爭的深入以及文學創作的推進,反腐題材文藝作品也必將繼續奉獻精品力作,反腐英雄的形象塑造會更加豐富、更加豐滿。
(作者單位:《中國文藝評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