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在課程游戲化實施的當下,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喜愛參與的活動之一。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下,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選擇自己想游戲的伙伴、選擇自己想玩的材料、選擇自己想去的地方……從而讓孩子真正自由、自主地游戲、學習。但對一些小規模的幼兒園來說,老師常常覺得很難創設區域活動,如活動室里區域活動、角色游戲、午餐點心、學習活動一樣都不能少,如何規劃?櫥柜多了放不下,少了不夠放,如何調整?
基于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我們請老師停下忙碌的身影,駐足十分鐘,看看孩子們在游戲中到底發生了什么?
一、格局——由流動變固定
由于活動室較小,班級建構區設置在了相對有獨立空間的午睡室里。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發現:建筑隊長樂樂帶領著小朋友開始建構區的游戲,你來搭地面道路,我來搭高架,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游戲時間,高架橋搭好了。第二天、第三天,意猶未盡的孩子們又選擇了建構區,還是準備搭建高架橋,分配好工作,大家又紛紛動起手來,架空搭高架,延長搭小路,平鋪搭草坪,看上去怎么和昨天的沒什么區別呢?
分析:孩子們的建構水平為什么沒有提高呢?建構區設置在午睡室,每次搭建好后在幼兒午睡前都要全部拆掉。而第二天,所有的工程都要從頭開始,永遠擺弄的是同樣的一套流程。他們想進一步擴大范圍、調整區域、豐富內容的機會就被這“流動”的建構區抹殺了。“駐足十分鐘”的發現,讓我意識到改變勢在必行。
改變:將原先流動的建構區搬到了室外變為“固定”,把桌面建構與地面建構整合在一起。讓我們再一次“駐足十分鐘”,看看孩子們在游戲中的學習與發展?第一天,他們決定搭動物園,圍墻、小路、動物生活區……從第二天起,孩子們就在原來建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動物園里小朋友拿來了花片建構的小動物,動物園外建造起了高架橋,花片積木建構的小樹小花用來點綴,道路兩旁還有高聳的摩天大樓。一個以動物園為中心的小鎮在孩子們的建構中逐漸顯現出來。
當然,區域的“流動”與“固定”還要根據班級需要和區域性質決定。如建構區、美術區、科學實驗區等材料多、整理難,需要作品展示的,就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區角。同時,為了減少在區域布局上的局限,還是保留了一些流動的區域來緩解班級空間的壓力。如益智區、生活區等,活動時鼓勵幼兒因地制宜,尋找合適的場地,擺個地墊就可以玩游戲,既便于幼兒操作,又擴大了區域空間。
二、空間——由平面變立體
發現:美術區里孩子們用各種材料制作蝴蝶,有的用顏料涂色,有的用黏土黏貼,有的用撕紙裝飾……突然卯卯跑來說:“老師,桌子太小,我想用毛根和毛線裝飾,可是拿來后發現桌上放不下了。”
分析:將原先放在架子上的工具擺放在了操作區,工具、材料放在桌子上孩子的取放確實方便了,幼兒也不用為了拿取工具,一次次地在操作區和工具柜前跑來跑去。但隨之也帶來了新問題——孩子的桌面操作空間變小了。
改變:再次調整后,將桌子上的工具材料架空,讓整個美術區立體起來。各種工具、部分紙張、廢舊物等低結構材料都以架空的形式展現在操作區上方,取放更方便了,操作區域更大了,材料與材料的整合更有效了。同時,美術展示區也三維呈現,將墻面、窗戶、地面可利用空間立體整合。如折疊式隔斷、套式陳列架、懸掛式作品陳列區等。這種可收可放的隔斷、陳列最大的功效就是簡單、輕巧,對于空間較為狹小的區域來說,既營造區域感,又不會占用過多的地方。
三、材料庫——由單一變共享
幼兒園在創設區域游戲的時候,都會有意識地開辟一個活動區材料庫。材料庫的建立目的是讓幼兒進行材料的收集,與材料的互動,也是幼兒學習方式的一種拓展。
發現:小艾饒有興趣地在生活區剝著大蒜頭,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大蒜頭放在了桌子上。小艾停了下來,詢問老師:“老師,大蒜頭剝好放在哪里呢?”老師示意小艾自己想想辦法。于是小艾來到建構區,看見有建構用的紙杯,高興地正準備拿,只聽見牛牛大聲說:“這是我們建構區的杯子,你不能用。”
分析:小艾的行為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但回過頭來看一下“建構區的杯子你不能用!”的背后是什么問題?我們也反思了材料庫的環創——是不是因為材料庫位置、分布,造成各區域中材料的模式化運用。于是,老師與幼兒一起討論:“放在建構區的紙杯,其他區域能用嗎?可以怎么用?”
改變:在老師的幫助下,幼兒將各個區域中的游戲材料進行調整、分類,材料庫擺放到了離美術區、建構區等需要輔助材料相對多一點的公共區域。同時,同一樓層材料庫進行整合,合理利用有限空間,發揮材料庫的最大功效。當沒有預設和模式后,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內在的自主精神被喚起,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游戲創意,在游戲中他們越來越自主、越來越自信了。
四、行為——走進幼兒的游戲世界
從實際出發,努力嘗試在“改”與“變”中,把游戲精神融入幼兒的活動中。老師在觀察、學習、思考、實踐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逐漸將小空間的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因素,讓孩子們從活動區的布置開始就充分發揮自主性,在過程中讓規則更有約束力,讓孩子的游戲更有意義和價值。
“駐足十分鐘”讓老師的行為由原來的“忙忙碌碌”改變為隱形環境——在幼兒游戲時老師不做“巡邏隊”,不隨意干擾幼兒游戲;不做“消防員”,不對幼兒的所有困難“有求必應”;也不做“婆婆嘴”,隨時評價幼兒作品,而是通過改變環境、調整材料、轉變觀念,讓幼兒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中愉悅、創造性地游戲。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