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松林
摘要:語文這門課程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語言工具,同時也是我們人類文化進步的一種象征,對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以及愛國情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隨著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我們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中不但要傳授學生基礎語文知識,還應該注重對學生開展核心素養教育,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行為舉止以及思想品德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為社會輸送全方位人才。
關鍵詞:減負增效;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
語文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都必修的一門課程,到了初中階段,這一時期正處在鏈接小學和高中階段學習的關鍵環節。語文學科的價值引領和情感教育作用使很多學生自幼受到熏陶,并成為其人格思想發展的重要啟蒙課程,到了初中階段,學生身心記憶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語文教師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優化語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參與學習中認識語文、重視語文和熱愛語文。
一、合理設置層次分明的教學結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參與進學習活動之中,才能將學生課堂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來。但是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為了轉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濃厚興趣,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需要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層次分明以及條理清晰的教學結構,促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逐漸由淺入深,學習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徹底加法出來,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所學語文知識的內涵與真諦,進而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比如,在教學《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毛主席對白求恩的思念之情,隨后在班級中選出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參與朗讀,當朗讀結束之后引導學生領會文中內涵意思,總結課文的中心主旨,以此將學生的愛國情操徹底激發出來,升華這節語文知識,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通過這種層次鮮明的教學結構,不但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語文知識,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拓展課外學習能力
元代關漢卿曾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說只要做了一天的老師,就會終生受到學生們像父親那樣的尊敬。可見,師長在我國固有思想意識中與嚴父的角色相當,部分學生秉持著唯師是從的理念。當然,尊師重教自古便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值得人們始終如一的繼承。但是,如若將“尊師”演變成“懼師”,這便與提倡尊師的出發點相悖,無法形成健康良性的師生關系,勢必會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體驗大打折扣。新形勢下的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合作者,交流探討的互助者,教師應從自身做起,與學生構建平等交流、亦師亦友、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自由、輕松的語文學習情境,留給他們自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與個體間差異,激勵學生克服膽怯和畏難情緒,充分表達自我觀點和見解,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和積極進取精神。另外,在充分調動課堂氛圍,有效利用課堂教學外,教師還應充分挖掘學生課外活動與語文學習的銜接點,拓展教學內容,通過課外作業、小組討論、開放式討論等多樣化形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成長為學習的主人。
三、把握語文的教學環節,把立德樹人貫穿到課堂中來
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有許多對于學生立德樹人教學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設計語文的教學環節,把立德樹人貫穿到課堂中來。語文課文中包括了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現代的課文,涉及范圍極廣。即使不同文章反映的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文化的德育內涵,但它們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于中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和文章中的教育內涵來引導學生,促進立德樹人教學的實現,促使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例如,《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故事中對于各個人物的諸種表演,作者有濃墨重彩、繪聲繪色的描述,卻不見聲嘶力竭、痛心疾首的詛咒;他的諷刺,并不是揭露性、批判性、帶有明顯痛感的諷刺,而是詼諧、幽默意義上輕松的諷刺。他嘲笑皇帝的愚蠢、大臣的餡媚、看客的人云亦云,但是,這種嘲笑不含敵意和輕蔑,卻飽含善意和溫情。教師不僅要對文章進行講述,還要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寓意。學生可以從文章中領悟到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而虛偽往往會蒙蔽人們的雙眼。
四、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良好習慣
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初中生初中學生總體來說有著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在課堂學習中容易隨大流,別人說什么,自己也跟著說什么,完全不經過思考。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相信自己的信心,使學生們在學習上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不斷反省自己學習狀況,總結成敗得失的方法和習慣。初中生在學習中因學習方法不當,而導致學習效率太低的現象并不少見。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反省自己的學習狀況,總結成敗得失。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有效方法。自我反省還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把新知識不斷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讓它成為學生后續學習的助推器。學生的這些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養成。因此,藏語文教師要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多數學生養成這種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
結束語
作為教師,應該著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減負增效。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各種資源探索出高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服務。而初中學生應該積極聽從教導,利用網絡豐富自身的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教師一起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則立.初中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238.
[2]楊忠,樊文娟.減負增效,高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9(05):32.
[3]李德和.論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減負增效”[J].教育現代化,2018,5(3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