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班級合唱教學是學校開展合唱訓練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要想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合唱中來,只有從低年級開始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的開展合唱教學。
關鍵詞:合唱教學;班級合唱;策略
一、合唱教學的意義及作用
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班級合唱教學是學校開展合唱訓練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
當前社會生活證明,群體意識、協調合作能力對于未來社會的發展、對于當代青少年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而中小學歌唱教學要選用一定比例的合唱歌曲。教學中要讓學生唱好教材里的合唱歌曲,在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適當增加合唱曲或為歌曲增配合唱聲部。
二、當今合唱教學的現狀分析
人音版一到六年級的音樂教材也是遵循著由易到難,形式也是越來越多樣化,內容越豐富的原則。一年級基本是單聲部旋律,二年級有一首較為簡單的二聲部輪唱歌曲《兩只老虎》,再到三年級的兩首簡單的輪唱和單個小節的合唱;四年級基本上是幾個樂句的合唱,較少的歌曲是整首合唱。五、六年級則有大半歌曲都有兩個聲部和聲演唱,六年級的合唱除了合唱篇幅的增加還有變拍子的合唱。那么針對教材中大篇幅的合唱歌曲,對學生的要求就很高了,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又要學會歌曲,又要正確、和諧地合唱歌曲無疑是有難度的。
再者,班級合唱與合唱隊不同,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嗓音條件都是參差不齊,難以做到兩個聲部人數的平衡。畢竟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無法達到相應的合唱效果。
綜上所述,要想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合唱中來,只有從低年級開始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的開展合唱教學。
三、小學低年級進行合唱教學的措施和策略
(一)營造氛圍,培養多層次的“立體”聽覺習慣
音樂是聆聽的藝術。而敏銳的聽覺是唱好合唱的前提。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歐美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接受多聲部音樂熏陶的環境和條件非常充足周末做禮拜時,教堂合唱的耳濡目染;合唱節、音樂節等盛會的舉行,給予了鑒賞機會;學習樂器的孩子幾乎占到他們學生群體的全部,樂曲演奏將會頻繁的接觸多聲部樂曲。而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是沒有這些機會的。因此,多聲部音樂氛圍的營造,主要靠我們老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
我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一些簡單又比較好聽的合唱歌曲,在聽辨演唱形式的過程中,感受多聲部的和聲效果,感受合唱的藝術魅力,并讓學生跟著老師唱一唱低聲部中出現得比較多的音符,或編成簡短的樂句唱一唱,不求數量的多少,只求音準、節奏的準確,從而加強多聲部的層次感。
再者,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資源,每天播放中外的兒童合唱歌曲,歌曲每月換一首,使他們耳濡目染,慢慢培養學生他們的和聲層次感。
(二)運用多聲部合奏、輪唱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合唱學習的積極性
1.運用多聲部的節奏,讓學生感受聲部,培養學生關注聲部的習慣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的限制,在進行班級合唱訓練時,參與多種方式,既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要達到學習效果。如:在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你的名字叫什么?》,有一個樂句是“我叫X?X │或X?X?X │”,說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學兩個字的名字就是X?X │這個節奏,有的同學是三個字的名字就是X?X?X │這個節奏,當老師和學生對唱時,學生說自己名字,雖然沒有音高,但也接觸到了多聲部,知道了關注另一個聲部,對聲部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再比如:二年級上冊第三課中的《嗩吶配喇叭》在學會唱歌曲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兩組,用兩種打擊樂器邊唱邊伴奏,在整個過程中,既有演唱歌曲,又有伴奏,還有對另一個節奏聲部的關注。
2.以輪唱形式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人音版一二年級的教材很多是沒有聲部的,那么我根據歌曲的特點適當的添加聲部,或是在結尾,或是在高潮部分自創短小的樂句以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比如:一年級下冊歌曲《布谷》中,結尾處3?1 │ 1-│,我加入了5 3│3-│,跟前面的“布谷”的音高是一樣的。剛開始,學生愛跑到高聲部,經過老師的引導,記住前一個“布谷”的音高,按節奏唱,有部分學生很快找到感覺,在那幾位學生的帶領下,其他唱低聲部的學生也很快找到感覺了。或者在結尾處唱一樣的音高,進行一個小節的輪唱,只在力度上做處理,讓學生用聲音表現布谷鳥飛遠了的情景。學生在這個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到聲部的魅力,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并在成功進行輪唱中獲得了成就感。
3.根據歌曲的特點,在歌曲中加入簡單的聲部,提高合唱能力
有的歌曲速度比較慢,而且節奏舒展,可以適當加入短小的樂句,既讓歌曲生動形象,又對合唱能力進行了培養。如:二年級上冊第七課《大海》,
在?5 - 1 2 │ 3 - 5│ 中加入比較簡短的樂句,學生在演唱時,
搖?呀?搖?呀
5 -- │ 5 --│
搖?啊
不覺得很難,又有點挑戰。學生樂于去演唱,又使合唱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關注歌唱習慣的培養和養成
“對合唱整體在技術及藝術手段上,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音準,準確的節奏,理想的音色變化。”
那么怎么做到這些呢?我們都知道,音樂就是聆聽的藝術。合唱也不例外,要想唱準音符,首先就要有雙會聆聽的耳朵。我根據每課歌曲的特點,加入和聲視唱練耳練習。將三度音程與和弦引入到課前發聲練習唱之前,先讓學生聽辨和聲音程,跟著琴聲找準并默唱自已的聲部;然后,控制著聲音,輕輕地邊聽邊唱和聲。每節課練習的時間控制在2-3分鐘。
再者,很多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唱著唱著就興奮了,音量也變得很大 ,完感全沒有美感可言,像是完成任務似的。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受歌曲的情緒及歌曲表達的思想情感,啟發他們用聲音來表現出來,并采用對比法,讓學生對比聆聽哪一種聲音更適合,并用動作加以輔助,加固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合唱作為一門群體性藝術,它的成功必然來自于多方面的努力與實踐。在合唱教學的研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怎么在我國把童聲合唱教育發揚光大,仍需研究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人音出版社.
[2]《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馮艷萍,1975.1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徑河小學,音樂專職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低年級班級合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