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學生需要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才是能走進孩子內心、幫助他們更好成長的教育?這是每一個教育者時時關心的問題。好的教育不但是教育者摒棄功利心,對教育無限熱愛,對學生傾力付出的教育,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和關懷,從而始終以正能量驅動自己進步的教育。
關鍵詞:學生;立場;誤區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筆者所認識的老師都很關心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但是,這份愛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回應,讓很多老師感覺很疲憊。平日里與老師們交流到這個話題,往往以心塞而結束。
我們對學生付出那么多,那么關心他們,甚至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為什么他們卻覺得無所謂,毫無感動,甚至有時還會心生怨言呢?
一、“愛要讓你看見”,愛生不但要“我覺得我付出了愛心,更要你覺得我付出了愛心”
我們對學生付出那么多愛和關心,為什么他們卻覺得無所謂,毫無感動,甚至有時還會心生怨言呢?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貓和狗原本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但是它們不慎得罪了神,神懲罰它們,讓它們聽不懂彼此的語言,并且還會對對方的話產生意思相反的理解。這樣,狗每次想親近貓的時候,貓都感覺狗在趕自己走;貓每次想對狗表達喜愛之情的時候,狗都覺得貓在說自己很討厭。沒有多長時間,貓和狗就從親密無間的好朋友變成了見面就紅眼的仇敵。這個故事反映了什么呢?本心很重要,如何表達同樣很重要!
我們愛學生、關心學生,“不要我覺得,更要你覺得”,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心才是最重要的。
二、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問題,而不要總站在我們的立場看問題
比如,學生熱心當主播,在我們的眼里可能比較可笑,認為他們是在浪費金錢、浪費時間。舉個例子,學生回家不做作業,卻把時間都花在直播間里。你會怎么做?命令學生關掉直播間,然后痛批一頓,我想這大概是很多老師的選擇。站在我們的角度上想,學生不好好做作業,把精力花在無謂的地方,這肯定是錯誤的,批評學生,讓學生及時回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呢?他不是沉迷于直播,大概是不會把課余精力花在上面,更不會連作業都不做。如果我們能站在學生立場上考慮,那么這件事情處理方式一定會更溫和一些。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我也很喜歡一些直播平臺,但是如果我教學的時候還在想著直播就不好了,對嗎?你也一樣。老師很愿意當你的觀眾,我還可以動員同學們一起當你的觀眾。但是前提是要好好上課,認真完成作業,好嗎?”你看,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能夠接受,甚至還能及時糾正的自己的錯誤,多好。
所以,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才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共情,學生才會把你當成一個戰壕的戰友,才能理解你、樂意親近你。
三、對待學生,尤其是初高中的“大”學生,要多鼓勵、多夸獎、慎批評
古人云:“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話雖如此,但是現實生活中誰不愛聽好話,樂意聽批評呢?連我們成年人都喜歡聽人夸獎兩句呢,何況是學生呢!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且發現了就要使勁兒表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愿意將閃光點進一步發揚光大。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及時批評,但是批評前一定要弄清楚幾件事情:學生的這個錯誤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這個錯誤是第一次犯還是第二次,第N次?這個錯誤的影響面是大還是小?我選擇什么樣的批評方式學生能夠接受?等等。其中湖南名師夏遠景老師的做法非常令人稱贊,我在他給學生寫的一篇日記中看到,一位學生不愿意學習,有一次考試語文考了9分、數學也考了9分,總共才考了18分。面對學生這樣的學習態度,夏老師沒有暴跳如雷,也沒有諷刺挖苦,而是陪伴他、告訴他:“要跟昨天的自己比,哪怕有一點進步也是進步。”終于鼓勵這位學生走出泥沼,迎來新生,并最終順利讀完三年高中,進入理想的大學。
四、即使幫助學生,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讓孩子覺得“有面子”
我認為只有一個時時感受到“體面”的孩子,才不會自輕自賤,才不會自暴自棄,才會努力向上,才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
我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我有一個親戚,屬于單親家庭,家里負擔很重,于是經學校牽頭接受了一名慈善人士的捐助,但是兩年以后她卻怎么也不愿再接受捐助了。我問她為什么,她說每年捐助都要舉辦一個儀式,弄得每個人都知道她接受了捐助,偶爾穿件新衣服都要受到別人的指責。她哭著對我說,難道就因為我接受了捐助,連件新衣服都不能穿嗎?這件事情讓我思索良久。很多時候,我們是幫助學生,比如說學生成績較差,我們每天關注他,但這是否讓每個同學都覺得他是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讓他丟掉了體面,使自尊心受傷呢?
總之,如何愛學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用心、用情、用法。我覺得我們愛學生,不能總站在我們的角度去看問題,而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你的人,喜歡上你的課,接受你的觀點,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簡介:宋元元,中學一級教師,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名師,一直擔任初中一線教學工作,愛好鉆研,具有很高的理論修養和教學經驗。
編輯 溫雪蓮